(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鳳棲小學校 重慶 秀山 409900)
對于小學生來說,優良的思想品德主要表現在:對長輩的尊敬;對同學的友愛;對祖國、校園、班級的熱愛;對勞動喜歡;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等。由于語文課程的性質,語文教師可以結合語文教學內容,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品德教育。本文就我校開展的市級課題:“農村小學依托語文教材培養學生品德的研究”中的一些做法,談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學生品德教育。
以人教版小學五年級為例,有寫思故鄉,愛家鄉,建家鄉的;有寫熱愛大自然,進近大自然的;有寫走近生活,感受生活,獲得生活啟示的;有寫感受父愛、母愛的;有寫感受偉人風采和平凡生活的等文章。小學課文教材無論哪個年級均是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展現文學作品的內在美。鑒于此,課題組老師認為,要落實好課題研究任務,完成預期研究目標,首先自己要認真閱讀教材,找出教材中充分展現真善美的素材,作為學生品德教育材料,在此基礎上開展課題研究工作。
正因如此,在每周的課題研究會上,大家首先要做的工作是研討教學目標,從教學目標中找出德育培養目標。其次是研究教材,從教材中找準突出品德教育的具體事例,挖掘其隱含的品德內容。最后在課堂中實施。要求每個主研人員必須把相關德育培養要求寫在教案本上,上課留出時間讓學生對課文中的德育素材進行討論。通過一段時間的實施,學生的道德認知和責任感都得到了提升。教師們也感受到了這種教學的好處:既教授了語文知識,也進行了思想教育。即達到了寓教于情,寓教于理,既教書又育人的效果。如《盧溝橋的烽火》這篇課文,其目標是:讓學生了解“盧溝橋事變”的史實,認清日寇侵略罪行,激發學生對我國軍民同仇敵愾抗擊侵略者的英勇行為的崇敬之情。明確目標后,就可以結合教材中的具體事例來讓學生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認清日寇的侵略罪行,這樣的教學就可以讓學生的愛國情感得到較好的培養。
語文學科的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點。思想是形成了學科知識的內在屬性,它們互相融合,互相滲透。在教學中,如果脫離了教材談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說教;反之,沒有德育的教學,智育也是蒼白的。因此在每一次課題研討時,大家一致認為,只有堅持“文道結合”原則為前提,通過介紹學習背景,指導朗讀,引導學生欣賞,歸納總結等方式,才可能讓學生理解課文。如果教師在具體形象地分析人物個性特征,思想道德觀念,就會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課題組老師在執教《稱贊》一文時。是這樣做的,《稱贊》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很有啟迪意義的童話故事。學習這篇課文,讓孩子學會發現別人的優點,學會稱贊別人從而受到教育。在充分認識這篇課文的教學任務后,執教老師在教學時,沒有過多地分析、講解課文,而是充分創設情境,以情感為紐帶,以讀為主線,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重點詞的方式完成了教學目標,同時通過學生討論,學會了稱贊別人的方法,完成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任務。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方式很多,但最為有效的應當是閱讀教學。語文教材內容的選取大都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課題組要求在閱讀教學時,一定要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并持之以恒。課堂上一是要求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閱讀課文、對問題進行分析整理,初步感受課文所蘊含的人文內涵。二是在匯報交流這一環節,讓學生通過課文內容能夠明辨是非、善惡、美丑等,知道哪些行為是我們該做的,哪些又是不允許的。三是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在真正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出感情,讀出自己的理解,從而感受人物的美好,世間萬物的博大。如《釣魚的啟示》是一篇精讀課文,是對三十四年前一個夜晚的講述,當天父親以及我去釣魚,而在釣到一條大鱸魚以后,因為和鱸魚捕撈開放的時間存在差異,因此父親讓我放掉了這條鱸魚。學生在粗讀后,即可感受課文的精彩描寫,然后教師可提出如下問題:到底是什么原因,一定讓他把魚放回湖內呢?標記相應的句子,談談你的感受是什么?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仔細閱讀的過程中理解其道德觀念。
語文實踐活動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的作用極為關鍵,這是課題組開展品德教育的另一個重要途徑。我們認為在開展實踐活動時,要結合學生年齡特點,設計好活動內容、流程以及評價標準等。讓學生在活動中提升能力,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如“讓學生進行作業本的互相批改”活動時,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開展互批,批改既要判斷對錯,又要結合完成情況,如字跡是否清楚,解題是否規范,回答是否完整等來打分,同時還要寫出評語,達到對小伙伴的鼓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責任心會得到強化,尊重他人勞動成果意識也會得到培養。雙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綜合性實踐活動是回憶自己的成長經歷,并通過閱讀、訪問、寫信等多種渠道,了解別人“成長的故事”。可以了解偉人、名人的成長故事,也可以是身邊人的成長故事。然后用講故事、寫文章、編短劇、辦手抄報等方式,展示學習的收獲。在這些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念得到了潛移默化的培養。
總之,通過課題研究,老師們對如何應用教材資源開展學生品德教育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研究不僅提高了教學效果,教師也得到了快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