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渠縣第二小學 四川 渠縣 635200)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提倡讓學生在生活實際的情境中體驗數學問題,自覺地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各種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將數學的應用意識有意識地貫穿于教學的始終,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不斷的提高。
數學教科書的素材大部分來源于學生的現實生活當中,為此,教師要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現象,彩擷生活數學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
例1,從孩子的玩具中找數學素材,用于教學數學的計算。如:可以選取文具、骰子、圖片、動物圖片等。
片斷:師: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來玩骰子(老師擲出一個骰子的點數后,學生同樣擲出一個骰子的點數)。
師:問題:①算出你擲出的點數和老師的點數一共是多少?②算出你擲出的點數比老師的多(或少)幾點?
師:板書幾個算式,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這樣的導入,簡單明了,既抓住了兒童的好玩天性,又讓學生在玩中掌握了知識。
《新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師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的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是解決生活問題的鑰匙,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趣味性。
如教學“人民幣的認識時”創設模擬購貨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購貨活動,小組內一個同學當售貨員,其他同學拿出一元錢去買文具,然后全班同學互相交流:有的說,我用一元錢買一支1角錢的鉛筆,找回9角錢;有的說,我有一元錢,買一本練習本,需要2角錢,找回8角錢;有的說,一元錢我可以買10支1角錢的鉛筆,也可以拿1張2角和3張1角,還可以拿2張2角和1張1角,這樣售貨員就可以不必找錢了……通過“買文具”這一真實、有趣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元、角、分之間的關系,體會到了一元錢的價值,為學生學數學增添無窮的樂趣。
數學來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因此在練習設計中,應注意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使他們真正體驗到數學不是高深莫測的,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
例如: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后,可以讓學生解釋:木工師傅幫同學修理課桌為什么要在桌腳對角處釘上一根斜條?教學平行四邊形的特征時請學生說明:為何拉柵門要做成平行四邊形的網絡狀而不做成三角形?通過解釋一些生活現象,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又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一課時,教師在學生已掌握了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后,讓學生動手測量和計算火柴盒的內盒、外殼等的表面積,學生在對實物的認真觀察,并進行表面積的測量計算中,知道火柴盒內盒有5個面,火柴盒的外殼有4個面。這樣的練習設計,不僅貼近學生的生活水平,而且使他們將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得更緊密,培養他們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除把握學校課堂外,還要充分發揮家庭、社會、生活大課堂的作用。因此,在課堂上設置喜聞樂見的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從家庭、社會生活中觀察、分析、提煉、解答數學問題。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體積計算》之后,我設計了一道社會調查的課外作業:小紅家準備砌新房,請同學們設計一下,怎樣才能做到既經濟又實惠?通過調查有的學生認為小紅家砌樓房可以采用二十四墻(即墻厚為24厘米),而院墻采用十八墻(即墻厚為18厘米)。當問及為什么這樣設計時,學生認為砌樓房時采用二十四墻主要是考慮承重,我們知道,當承受的總壓力一定時,承受的面積越大,單位面積所承受的壓力就越小,也就是說樓房采用二十四墻,比十八墻單位面積承受的壓力小的多,這樣的房子牢固、安全,讓人住得放心。而院墻不需做幾層,不需承受很大的壓力,所以采用十八墻,這樣既可以節省磚塊,又可以使院子更寬敞,真可謂“一舉兩得”。也還有學生發現在農村的豬場建設中大部分投資商都采用十二墻(即墻厚12厘米)砌豬舍,這樣,他們在投資經費、豬舍面積方面都得到好處。通過社會調查,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生活能力,也提高了分析、提煉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列舉一些實例進行典范解讀,為學生準備示范榜樣,學生方可以舉一反三,逐漸形成數學認知能力。在具體設計時,教師要對教材學習內容進行整合優化,要將教材學習內容和學生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學生最終要走向社會,在課堂中體現社會生活相關內容,這也是現代課堂教學的必然追求。學生對生活化的教學實例有一定認知基礎,接受起來更方便、更直接。特別是直觀性更強的教學情境,能夠促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到生活認知之中,并在不斷探索中形成嶄新數學認知,為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
例如,“升和毫升”學習時,教師拿出兩個大小差不多的杯子,讓學生猜測哪一個容量比較大一些,學生眾說紛紜,教師讓學生想法驗證自己的猜測。有學生說裝水進行比較,也有學生說裝沙子稱量一下。教師采用了學生給出的方法。先用一個杯子裝滿水,然后向兩個杯子中傾倒,結果杯子沒有裝滿。通過這個實例驗證了學生猜測,對杯子容量有了一定認知。教師順勢引入“升和毫升”相關概念。從這個教學案例中不難看出,教師讓學生猜測杯子的大小,是借助學生生活經驗進行的。學生猜測出現分歧,利用裝水進行驗證,這也是學生生活經驗積累的結果。從具體操作中,學生數學認知得以強化,學習自然順暢進行。
綜上所述,生活化數學強調了數學教學與社會生活的銜接,為學生學習思維啟動增加強勁動力。在課堂教學關鍵環節進行生活化教學情境創設,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強烈求知欲,對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良好學習習慣,都有重要幫助作用。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正是新課改精神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