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剛,金 鑫
(佳木斯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154007)
東北地區糧食產量一直名列前茅,糧食自給率高是東北地區的顯著特征之一,不僅實現了對于我國其他地區的糧食輸送,在糧食出口方面也承擔和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東北地區由于豐富的種植經驗以及農機化水平的不斷提升,近年來已經實現了現代化大農業生產。 東北地區的糧食產量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不僅實現了自給自足,還在我國的糧食安全中發揮著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對于東北地區糧食安全影響因素和安全問題進行探究具有深遠的意義。
東北地區作為產糧大省,剩余產品可以輸出到外省。 目前東北地區具有多種運輸方式來配合東北地區的糧食外運工作, 除了通暢的鐵路運輸之外,在必要時還將鐵路運輸與水路運輸相結合,從而實現快捷和高效運輸。 我國目前正在積極進行糧食南運,此項舉措制定的初衷在于緩解我國南方地區的糧食供應緊張局面,這一舉措更加促進了東北地區糧食的外運,并起到積極的調節作用,將東北糧倉的職能體現得淋漓盡致。
目前東北地區稻谷、小麥和玉米的需求量都呈穩步上升趨勢, 其中稻谷的需求量無疑是最大的,小麥、玉米次之,為了保證糧食的安全應該重視不同種類糧食之間的供應量平衡。 糧食的界定范圍小于食物。 谷物糧食、水果、肉、蛋、奶等可供使用的農作物共同組成食物,雖然目前對稻谷、小麥等糧食的需求還處于穩定上升階段, 但是從歷史趨勢來看,我國人均糧食的總需求量呈現下降趨勢,海產品、牛羊肉、水果、奶制品的需求呈現上升趨勢,這也體現了現在人們的品質生活和食物多樣性的特點。 所以應該根據市場的消費趨勢合理規劃農作物種植。
1.農民收入得不到保障。 農民是糧食的第一生產者,糧食的收益決定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保障農民的利益才是穩定生產的基礎。 東北地區取消了臨儲政策,玉米價格下降,政府給予農民的補貼被種植面積攤薄,對農民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我國對大豆的需求很大,但出于經濟效益考慮,農民會選擇種植收益高的作物,東北的黑土地雖然土壤肥沃,但是大豆的單產比玉米和小麥低。 所以綜合來看,農民的收入得不到保障,會影響東北地區糧食的安全。
2.糧食儲備結構不合理。東北糧食種植中,玉米占據了非常大的比重,而水稻、小麥以及大豆的比重過低。 在儲備方面,大豆比重較低,這對國內的食用油加工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所以在今后應對東北糧食儲備的結構進行重點優化,可以避免或者從根本上消除一些潛在的問題與隱患。
3.耕地數量與質量的制約。 隨著自然環境的改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東北地區耕地的數量在不斷減少,這就會導致糧食產量的降低。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 雖然東北地區的土地面積非常廣闊,但是隨著城市化進程逐漸加快,導致東北地區可以種植的土地面積急劇減少。 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可以耕種的土地面積急劇減少,從而對糧食產量造成非常大的沖擊,嚴重影響東北糧食安全。 東北地區的糧食屬于一年一季,沒有停種的時候,這就會消耗土地肥力,從而導致土地質量下降,使糧食產量和質量降低,影響糧食儲備安全。
4.自然災害的制約。首先,東北地區經常會出現干旱。 一旦發生旱災,農作物的成長就會受到很大影響,導致糧食減產,從而對東北糧食儲備安全造成非常大的沖擊。其次,洪水災害。在1998 年、2013年發生的洪水災情, 不僅造成嚴重的直接經濟損失,也造成了大量農田的破壞,使糧食減少。
5.運行機制不暢。 當前發展還不夠健全的糧食市場體系,還不能夠做到及時依據市場變化來調整糧食的總產量和種植結構,從而對東北糧食安全的運行機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突出地表現為對于所儲備的糧食資源不能做到合理優化與配置,所以導致東北糧食儲備存在著結構不合理的問題。 除此之外,信息化建設的落后使東北糧食安全處于信息滯后的局面,從而導致東北地區各個倉儲主體之間信息溝通不暢,嚴重影響了東北糧食安全工作。
1.主觀原因。 農民種地,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飯,不確定因素太多,自然氣候條件、經濟政策以及國際關系等都會影響糧食價格。 為了保證基本收入,保產的農作物是首選,這種主觀心理與國家層面需求的糧食結構層次必然有所出入,也會導致某些糧食產量供大于求,市場價格偏低,農民收入得不到保障。 利益主體之間的責任分工不明確也是種植結構不合理的主要因素,目前東北糧食安全儲備中,不同種類糧食的產量差別較大,而且不同地區適合不同的糧食種植,所以這就導致各個利益主體之間責任的不明確。 每個地區需要種植不同的糧食, 而且在糧食的種植中還需要完善糧食種類結構,這樣才能促進糧食安全,保證糧食生產和儲存安全。
2.客觀原因。 在糧食的種植中,基礎設施限制了糧食生產。 基礎設施的約束主要就是不同種類的糧食種植需要不同的種植設備、收割設備等。但是現在東北地區對水稻、玉米和小麥有收割機械,對其他種類的糧食產品沒有相應的生產和收割設備, 所以并不適合大面積種植,很多農民都是小面積的種植。還有就是其他種類糧食的價格不高,產量也不高,所以很多農民在輪作時不會選擇大豆等糧食作物。 東北糧食安全運作機制不暢的另一個主要因素就是管理機制和信息不完善。東北糧食安全問題中,對糧食信息需要進行有效的管理, 而且還需要根據市場的變化進行調節,保證市場的穩定運行。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東北糧食管理工作不完善。在對糧食安全的管理中, 缺少對不同地區糧食產量和地區適合種植糧食種類的了解, 在地區糧食安全管理工作中沒有統籌規劃思想,對糧食安全管理缺少必要的流程。信息不完善就是對市場調研不足, 對市場的變化和國際形勢不了解,導致信息不暢。 在信息收集中,也存在許多虛假信息,得到的真實信息有限,這也限制著東北糧食安全管理工作的進行。
糧食價格市場化是不可避免的大趨勢,政府的政策干預將會成為看不見的手來穩定局勢,不至于讓糧食價格大起大落。 既然沒有了最低收購價格的保障,那么就要用糧食補貼來穩定農民的收入。 糧食補貼應做到價補分離,市場價格高,就相應的減少補貼金額,反之就增加。 糧食補貼還可以起到調整種植結構的作用,鼓勵種植的作物,就要提升相應的補貼金額,反之亦然,讓東北地區的糧食結構更加優化合理。
在今后研究保障東北糧食安全儲備策略的過程中需要注重建立糧食安全儲備預警系統, 尤其需要注重糧食數量早期預警系統的建立, 目的在于能夠對東北糧食安全儲備工作具有前瞻性的認識, 從而有利于制定更為科學和合理的決策, 以便有效指導東北糧食安全儲備, 將東北糧食安全儲備所涉及的各個環節, 包括從生產到最后的貿易環節都進行科學安排。在通過對預警結果的分析之后,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 然后相應地做出一系列的投放與調節措施,從而做到對于東北糧食資源的合理配置。庫存在線監控系統對于東北糧食安全儲備情況的實時掌握十分重要,需要建設一系列監測點,同時將具體的責任落實到每個監測員身上, 這樣將會極大地提高對東北糧食安全儲備的了解程度和掌握情況,在掌握了相關內容后,要充分考慮各方因素的影響。例如豐年以及歉年對于糧食儲備的影響, 這將有利于更為科學、合理地調節東北糧食安全。
首先, 根據我國在2018 年頒布的基本農田保護條例進行農田和耕地管理。 基本農田保護條例中對政府進行約束,保障農民對土地的所有權,政府規定了省、自治區、直轄市劃定的基本農田和耕地所占的比例。 政府為了保證農田和耕地資源的有效利用,需要依靠法律進行管理。 在管理工作中應該不斷完善相關的法律措施和管理措施。 隨著時代的改變,不斷更新法律規定。 其次,落實農田和耕地保護條例。 雖然現在我國已經出臺了保護農田和耕地資源的法律,但出臺的時間不長,效益不顯,這就需要在政策的落實過程中加強管理工作和加強執行力。 政府應該監督農田和耕地資源的保護,保證監管部門對農田和耕地資源相關條例的執行。 近些年來,東北三省的水稻種植面積顯著增加,因此需要更多的水田,這也對種植條件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加強對農田和土地資源的管理。
在糧食安全管理中,首先,需要保證糧食安全生產,降低氣候災害等因素對糧食安全的影響。 在大力興建農田水利工程的同時,需要對糧食安全予以更大的關注,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整個東北糧食安全管理過程中要運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設備,避免糧食在生產過程中受到損失。 其次,在糧食安全管理中,還需要重視糧食的儲備。 糧食的儲備可以保證糧食的供求,在糧食儲備中需要加強倉庫管理工作。 在倉庫管理的過程中注意節能減排措施的運用,從而降低東北糧食安全儲備成本。 在這兩項措施到位的情況下,可以更大范圍地建立東北地區綠色倉庫,有助于促進東北糧食安全儲備工作在未來上升到更高層次。
在東北糧食生產和貯備中,東北各省應該重視糧食安全聯動機制的建立,重點保證糧食的需求和供給的穩定, 協調各個地區的糧食需求和供給關系。 東北糧食安全聯動機制應重點建設溝通和信息共享機制, 各個地區的糧食管理部門應該合作,在管理中實現信息共享,保證糧食安全管理的各項措施得到落實, 實現糧食倉儲管理信息的共享機制。在東北糧食安全管理中還應該與區外其他省市合作,實現信息共享,合理運用和調度糧食生產、庫存以及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