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林,嚴 平
(九江學院,江西 九江33200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持續改善,民眾的需求層次亦隨之不斷變化。 富裕起來的中國人日益鐘情于旅游活動, 由此獲得精神滿足。 有關統計顯示,“十二五”期間,我國旅游總收入、國內旅游人數、國內旅游收入等年均增速皆達10%以上,出境和入境旅游同時呈現良好態勢。2019年上半年,我國國內旅游人次、入出境旅游人數、旅游經濟景氣等指數均有一定增長,群眾參與度和獲得感皆有穩步提升。 近年來,我國旅游業對國民經濟綜合貢獻和對社會就業綜合貢獻均超過了10%,旅游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但是在國家旅游業整體形勢向好并且前景一片光明的背景下,廬山旅游近年來卻處于提速乏力、旅游開發目標不夠明確的尷尬境地。 如何讓廬山這塊5A級的老牌旅游勝地盡快煥發生機活力,趕上全國旅游的快班車,重新站在旅游行業的領跑位置,本文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理性探索和戰略思考。
廬山“一山飛峙”,擁有美麗的地形、地貌與氣象景觀,與大江(長江)、大湖(鄱陽湖)共同構成了無與倫比的湖光山色。 廬山雖有奇特的地理、水文和氣象條件,也有色彩繽紛的四季美景,但廬山旅游資源的優勢不在自然方面,而在其人文資源以及人文與自然完美結合的山城建設上。
早在2000 多年前,廬山就已見于《尚書》《竹書紀年》和《史記》等書的記載。早期廬山文化主要是神仙故事與傳說,如匡俗兄弟“結廬”隱逸廬山、“李聃騎白驢入山煉丹”等。所以廬山歷史上與道教有著深厚淵源, 當年遍布廬山的約200 座道觀和一系列大師活動遺跡正是這一歷史文化的見證。 廬山也是中外佛教徒心目中的“圣山”,“外國眾僧,咸稱漢地有大乘道士,每至燒香禮拜,輒東向稽首,獻心廬岳①”。在中國佛教史上,廬山開啟了“中國‘佛教化’與佛教‘中國化’的大趨勢②”。 廬山歷史上曾留下過361 所寺廟。 廬山還是古代著名的教育名山,白鹿洞書院、濂溪書院、東佳書院等就分布于廬山的四周。到民國為止,先后有3500 多位歷代著名詩人在廬山留下了16000 多首詩詞,還有數不清的名家散文游記③。 近代以來,隨著西方人對廬山山城的開發,廬山逐漸抹上了濃重的西方文化色彩, 廬山由此成為國內獨有的具有城市功能和較大容客量的山地避暑旅游勝地。 也正因為此,廬山成為了國民政府的“夏都”。 擁有豐富文化底蘊和美麗山城的廬山,1996 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察,被正式以“世界文化景觀”之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能夠成為世界文化景觀,是比世界文化遺產更加崇高的榮譽, 全世界獲此殊榮的地方不多。 廬山的文化遺產是豐富多彩的, 涉及政治、經濟、宗教、文學、藝術、哲學、教育等多個層面,無論深度還是廣度, 廬山在中國名山中都是數一數二的,在世界上也不多見。若論中國文化史上的影響力,可能國內眾多名山都難以望其項背。 可以說,廬山的人文資源是廬山旅游資源中的優勢資源, 是在國內旅游市場中競爭力極強的旅游資源。
廬山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 處12 個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2 處,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3 處。 廬山的人文資源主要涉及以下7 個方面:1.遺跡:包括新石器時代遺址、先秦文化遺址、宗教遺址、歷史名人故居遺址、歷代著名教育遺址、歷史典故遺址、歷史上重要的軍事遺址、紅色文化遺址等。2.遺存:包括宗教遺存、著名教育遺存、名人別墅遺存、現當代重大政治活動遺存、古代科技遺存等。3.石刻、碑刻:廬山共有900 多處摩崖石刻和300 多處碑刻。4.名人墓地:包括古代名人墓地、革命先烈墓地、抗日將士陵園、現當代名人墓地等。5.別墅藝術:包括623 棟建筑風格各異的西式別墅。 6.園林藝術:包括景點亭榭、古代名人宅院、植物園、街心公園、林賽公園等。 7.圖書文獻:包括國務院第四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的廬山圖書館以及歷代保存下來的各種重要歷史文獻。 一般來說,廬山所有的人文資源都可以通過旅游創意開發,在一定程度上變成旅游資源。
廬山旅游的優勢資源除了上述人文資源外,還有一座無與倫比的山城牯嶺, 它是人類的杰作,是人文與自然完美結合的旅游資源。 牯嶺不僅是旅游景點,更是承載游客生活、娛樂、購物、保健休養等的快樂驛站。 因為廬山的特殊地理位置與自然條件,早在20 世紀初葉,廬山就成為了中外聞名的避暑旅游勝地。 自19 世紀末西方人先期開發牯嶺以來, 經過中外大師120 多年持續不斷的開發建設,牯嶺已形成了交通便捷、設施先進、功能齊全、服務周到的都市型云中山城,擁有約3 萬個床位的賓館接待能力。 這樣的旅游接待條件是國內各大名山中首屈一指、無所匹敵的。
廬山文化遺產中, 旅游文化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翻開廬山旅游史,有文字記載最早到廬山的游客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④”。此后一直到民國, 以游客身份到廬山的文化學者、社會名流不計其數。 如《廬山歷代詩詞全集》所收錄的3500 多位詩人中, 絕大多數就是以游客身份到廬山的,應該說,這還只是歷代廬山游客中的很少一部分。 這些游客中,既有文學大家,也有普通學者;既有官宦名流、位極人臣者,也有當朝天子、皇親國戚。 當然,圍繞廬山四周數百座寺廟、道觀中的僧尼羽士更是各處景點的常客。 他們在飽覽廬山美景或考察人文勝景的同時,為廬山留下了無數珍貴的墨寶,成為廬山不朽的精神遺產。 至今廬山所保存下來的古代海量文化信息,在國內名山中是少見的,它也反襯出古代廬山擁有眾多的訪客,廬山自古就是全國著名的旅游勝地。 當然,古代廬山尚未形成市場化的旅游機制,游客上山的交通以肩輿或攀爬為主,食宿問題則主要由寺廟道觀提供。
進入民國以后,隨著牯嶺山城的開發,廬山在各大名山中最早步入市場化軌道,成為民國旅游市場中的佼佼者。 從1930 年代開始,牯嶺的中外游客(包括休養人員)逐年增多,如1929 年為7679 人,1931 年為10541 人,1935 年為11178 人, 到1937年則超過了3 萬人⑤。 游客大量聚集山城,刺激了廬山旅游市場的形成和完善,汽車交通、郵電通訊、旅館業、銀行業、娛樂設施等旅游服務體系次第創建并不斷完善。 中國旅行社1930 年在廬山成立支社,負責廬山包括交通、食宿等旅游接待工作,他們還開展廣告宣傳,編印《廬山導游》手冊,甚至承擔起了滬、寧、漢的三埠聯運,為游客代辦或預定艙位,就連九江至蓮花洞的汽車和登山輿轎也納入了中國旅行社廬山支社的旗下。 1937 年,在中國旅行社廬山支社登記在冊的轎工和搬運工總數竟達到2500 人⑥。從古代到民國,廬山的游客主要是各個時期上流社會的成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廬山的游客階層逐漸下移,包括工人、農民、解放軍戰士在內的社會各方面的勞動者逐漸成為廬山旅游的主力軍。 但在改革開放之前,受計劃經濟制約,廬山訪客主要是計劃分配,帶有獎勵性質,人數有限,人們沒有充裕的錢款用來私人旅游。
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后, 老百姓開始富裕起來。1980 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電影《廬山戀》在全國公映。這一年,廬山的旅游局面井噴式增長,全年游客人數突破200 萬人, 創造了廬山旅游史上的最高紀錄。在隨后的幾年里,廬山的游客人數也都維持在150 萬人左右。廬山游客人數、旅游經濟的井噴式增長,倒逼廬山的旅游體制改革,使得廬山率先用市場機制管理旅游。廬山不僅帶動了改革開放后全國各大名山的第一波旅游熱潮, 也掀起了全國景點的市場化改革序幕,產生了學界公認的“廬山戀”效應。 一直到本世紀初年,廬山旅游都可謂中國名山的排頭兵。
縱觀中國旅游史上廬山的幾次領跑,廬山不但以自然景觀的優美取勝,而且帶給游客更多的人文追求和精神享受。
從古人留下來的文獻中可以看出, 古人游覽廬山雖然有不少時間是在欣賞廬山的自然美景, 但一定都有人文探索方面的安排。 如司馬遷登廬山意在“觀禹疏九江”;江淹游廬山則因“此山具鸞鶴,往來盡仙靈⑦”;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當他發現“廬山秀出南斗傍”,便要“吾將此地巢云松⑧”;陳舜俞游廬山60 日,盡南北山水之勝,“問山中塔廟興廢及水石之名無能為予言者”,便要“稽諸本史,或親至其處考驗⑨”;朱熹知南康軍,遍訪廬山一帶的人文遺跡,作有《江州濂溪書堂記》,還親自帶領白鹿洞書院的生徒拜謁濂溪祠,“我率諸生拜祠下, 要令今古播清芬⑩”;黃宗羲在廬山主要游覽寺廟道觀、名勝古跡,觀前人題刻,考出處,稽謬誤?。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說明歷代古人對廬山的文化遺產都有濃厚興趣, 人文探訪成為了他們的一大旅游目的。
再來看看民國期間的廬山旅游, 同樣少不了文化資源的參與。民國期間的廬山游客主要有三類:西方人、 民國文化學者、 政府官員和其他上流社會成員。 清末至民國初年,西方人最早來到牯嶺,他們當時上山的主要目的是躲避山下的酷暑和熱病。 山城開發以后,牯嶺的西方人逐年增多,單純的避暑已不能滿足他們的山上生活。于是,牯嶺陸續建起了數座教堂和清真寺,開設了旅館、醫院、學校、郵政等公共服務機構,建設了林賽公園、網球場、游泳池等休閑娛樂場所。 1921 年出版的《廬山的歷史》這樣描述當時的廬山文化活動:“夏季有許多娛樂活動可供人們消閑,如各種宗教活動、各種音樂會和講座等等,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選擇余地, 牯嶺的娛樂設施是無與倫比的。 ”西方人還以牯嶺為中心,游覽廬山及其周邊的自然美景,包括鄱陽湖遠足旅行。
蔣介石1926 年第一次上廬山, 之后他便深深地愛上了廬山, 每年都要在廬山生活很長一段時間。 國民政府黨政軍要員也追隨蔣介石,頻繁登上廬山。 牯嶺租借地于1936 年元旦正式收歸中國政府,廬山從此成為國民政府實際上的夏都,各級政府開始撥出專款進行廬山的市政建設和景點改造。西方人的樂園與國民政府的夏都, 雙層含義疊加,到20 世紀三四十年代, 廬山被抹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追趕時髦的中國上流社會紛紛涌向廬山,許多人上山的目的就是一睹這座神仙之山的風采,體驗異國風情,享受一下時髦的現代生活。
一些文化學者在追逐時髦的同時,也不忘對享譽盛名的廬山文化遺產進行考察,如胡適1928 年4月在廬山游覽三日, 所到之處大多是文化古跡,之后寫下了洋洋灑灑13000 多字的《廬山游記》,內中所記主要是文化考察與思考,其中關于歸宗寺的考訂文字就有4000 多字?。 由《廬山戀》開啟的中國當代旅游熱和中國旅游的市場化改革,當然不能忽視文化資源的作用,而廬山更是如此。 當年,人們在觀看電影《廬山戀》之后為什么會像著魔一樣地涌向廬山,除了廬山的自然遺產因素外,更多的恐怕還是電影中所展示的廬山的人文魅力。 比如電影所開啟的價值觀念的轉變、 所展示的嶄新生活方式,特別是電影中的愛情故事與廬山厚重歷史的巧妙融合,使得廬山具有了強大的磁力,吸引了全國各地四面八方的訪客。 《廬山戀》的旅游帶動效應在廬山延續了數年之久。 到1990 年代,廬山并沒有增加更多的自然美景,而是繼續打文化牌,包括開放政治敏感區、進行主流媒體的推介宣傳、開辟“聯合國專家考察路線游”與“名人故地游”等,廬山的旅游市場得以繼續領跑國內旅游業。
從廬山的自身優勢出發,參考廬山的旅游史,筆者認為, 廬山進行旅游市場開發的前途不在自然遺產方面,雖然廬山不能放棄對自然景觀的利用,但廬山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重點應是文化資源。 因為在廬山四周約300 公里范圍內,排列著黃山、三清山、張家界、 武夷山等世界自然遺產和國內著名的自然景觀,廬山的自然景觀與這些名山相比,沒有明顯突出的優勢,個別方面可能還不如;然而在文化景觀方面,廬山卻有著顯著優勢,這種優勢國內領先,世界少有。 而且,廬山還有一個難以比肩的山城牯嶺,具有同時容納約3 萬人的生活接待能力。
一般來說,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越多,危害就越大,一旦破壞,便不可再生,成為歷史的罪人。 而文化資源不同,它可以循環開發,反復利用,不會對資源本身造成破壞。 一項合理的文化旅游創意項目往往可以帶活一方旅游業, 促進區域經濟的大發展。《印象·劉三姐》就是例證。 《印象·劉三姐》將廣西少數民族的民俗風情與廣西品牌文化劉三姐進行有機融合,置于桂林山水的實景當中演繹,“以歌舞的形式講廣西的故事”, 把文化資源植入休閑旅游活動中,首創大型山水實景演出的先河。 《印象·劉三姐》2004 年首映至今,未有間斷。陽朔縣的旅游接待人數2003 年為280 萬人次,2018 年增為1750 多萬人次, 留宿人數由2003 年的23 萬人次, 增加到2017 年的600 多萬人次。 《印象·劉三姐》給當地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創造了十分可觀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并由此形成了一條比較完整的文化旅游產業鏈?。 21 世紀20 年代開啟之年,我國將全面實現小康社會, 民眾的生活水平會繼續逐年提高。人們對旅游品質的追求將不再停留于低層面的淺嘗輒止與走馬觀花,而是更多地選擇能夠深入游覽對象之中,充分獲得心靈體驗感的旅游產品。 在當代社會,人們工作和生活的節奏加快,緊張的情緒需要恰當地釋放,身心也需要適時休養,休閑旅游就是一種放松方式。 它要求人們摒棄傳統“觀光”式的旅游方式,停下腳步,用心去體驗,盡情享受精神快感,最終放松身心,獲得心靈滿足。 廬山因其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有獨一無二的山城牯嶺,具有休閑旅游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優勢。 尤其在炎炎酷暑里,人們來到廬山,住進都市般的山城里,享受天然氧吧的擁抱,盡情體驗富有創意而又獨特的文化旅游產品,那將是十分的快意和真正的放松,或許人們還能從廬山之旅獲得意外收獲。
綜上所述,本文對廬山旅游產品開發的基本思路是:以廬山的自然資源為載體,立足廬山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大力開發廬山獨特的文化旅游創意產品;在廬山旅游產品創意開發的方向上,努力實現兩個有機融合, 一是文化資源與自然資源的融合;二是文化資源與山城的融合。 開發的關鍵是既要獨特,又要兼顧游客的心理體驗,以滿足游客的獲得感為目標。
關于廬山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第一步要深入開展文化資源融入旅游產品的可行性研究,尤其要加大廬山文化旅游產品體驗性與互動性的研究,借鑒國內外的先進經驗, 研究如何增強廬山的吸引力,提高游客在廬山旅游的參與度,延長駐留時間,不斷提升游客的旅游品質和獲得感。
近期開發建議是:第一,開發廬山文化景觀的原真性體驗旅游產品。 包括景點考察與欣賞、仿古文化場景設計、相關旅游紀念品開發與景點有關的文化商業活動、暑期國學之旅等。 第二,創辦諸如詩會、歌會、茶藝表演等互動性旅游產品,為游客深度參與廬山文化活動創造條件。 第三,高度重視“《廬山戀》式”的影視作品開發模式,并充分利用現代傳媒手段開展營銷活動,多渠道、全方位展示廬山文化魅力,加大廬山宣傳力度。 包括網絡文藝作品,提高廬山文化影響力和民眾對廬山文化的鑒賞水平。利用廬山豐富的旅游人文資源,可以開展國際范圍內的繪畫、攝影、文學等大賽,擴大影響。
遠期戰略意見是:一是開發一至三個類似《印象·劉三姐》那樣的大型情境性文化創意產品,提供老少皆宜、具有廣泛群眾性的旅游產品。 二是分級開發各種層次、各種類型的文化旅游產品,以適應不同人群的文化旅游需要。 如借鑒歷史經驗,開發學者型文化考察產品、歐美仿古型旅游產品,創意大中小學學生的研學文旅產品、老年型文化休閑產品等。
注釋:
①釋慧皎.高僧傳[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0:285:卷六·義解三.
②胡適.胡適文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38,138.
③鄭翔.廬山歷代詩詞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④司馬遷.史記[M].河渠書.
⑤祝順保.廬山旅游近代化研究(1895—1949)[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6:32.
⑥龔志強,江小蓉.近現代(1895—1937)廬山旅游開發與牯嶺城市化[J].江西社會科學,2006,(06):249.
⑦鄭翔.廬山歷代詩詞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81.
⑧陳世林.廬山文化通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182-183.
⑨陳舜俞.廬山記[M].卷二.
⑩李寧寧,黃林燕.九江濂溪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70-73.
?錢明,張良權,徐和雍,洪毅.黃宗羲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479-501.
?胡適.胡適文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31-152.
?邱烜.印象劉三姐——開創全球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先河[J].當代廣西,2019,(09):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