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婷
(南京醫科大學,江蘇 南京211166)
國難即大考。 2020 年初,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考驗著著高校的學生教育管理能力。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如何開展在線思政教育,號召學生自覺踐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醫學生誓言和南丁格爾精神,使之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構筑群防群治的嚴密防線,擺在了高校教育者面前。 越是疫情形勢嚴峻,高校教育者越要增強底線思維和風險意識,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問題考慮得更周全一些。
因此,本文研究的核心問題是:特殊時期,如何充分發揮網絡育人功能,上好醫學生疫情防控的醫德教育課? 具體來看,以下幾個問題將貫穿本文研究始末:特殊時期的網絡育人有何不同? 面臨什么樣的機遇與挑戰? 如何以此為著力點打好醫學生思想疫苗,上好疫情防控時期的醫德教育課? 進而讓主流意識形態搶占高校輿論陣地,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
全民皆兵戰疫情,災害應急處置彰顯著中國智慧、中國力量、中國速度,這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鮮活素材。 思政教育者可以充分挖掘醫務人員、公安干警、人民軍隊在疫情中的擔當作為,引導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感悟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凝聚抗擊疫情的青春力量。 一是疫情作教材,戰場為課堂。思政教育者可以將生命教育、感恩教育、責任教育融入四面八方支援前線的故事中,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專業,以醫學生的方式支援疫情防控,成為科學的傳播者、健康的守護者。 引導學生思考時代賦予醫學生的使命和擔當,將個人前途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二是生死雖冰冷,醫者獻仁心。一封封請戰書、一位位逆行者、一次次汗流浹背,醫護人員在生命前沿的每一份付出,都是一堂生動的醫德教育課。 而身邊人、身邊事所帶來的觸動,更能讓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是特殊時期醫學院校思政教育獨具的優勢。 三是疫情當前,信息傳播可以超越地域。 高校教育者“鍵對鍵”搭建師生交流新平臺,隨時隨地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和存在問題。 借助網絡第一時間完成學生健康狀況調查的信息收集,與部分出現信息焦慮、 恐慌心理的同學進行個性化交流。 相比傳統被動的思想政治工作介入,網絡在空間上拉近了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在更為相對輕松的氛圍中實現教育目的。
特殊時期的網絡育人,高校思政工作理念首當其沖遇到挑戰。 對高校思政工作者而言,網絡育人不是傳統灌輸式教育的互聯網版本,也非固守填鴨式信息發布理念而忽略信息到達率,更不能走在形式化、簡單化的老路上,這樣將無法完成特殊時期教育所應肩負的使命。 一是特殊時期的網絡育人,傳統思政工作話語亟待變革。 疫情面前,對于科學防控知識的傳播而言,短視頻、漫畫等形式遠比蒼白的文字更具親和力、傳播力;對于校友抗擊疫情的講述,網絡語言更添時代感、更具影響力。 嚴肅的傳統思政話語如果將互聯網思維拒之門外,脫離青年學生生活實際,缺乏醫學人文關懷,將難見育人成效。 二是特殊時期的網絡育人,須守好校園輿論陣地。 青年學生思維活躍,處在探索未知的階段,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尚在形成之中。 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中,在主流媒體權威發布之外,民間輿論場也在積極傳達態度、表達情緒。 身處輿論“意見氣候”的醫學生,由于自身知識結構、社會閱歷的局限,不免人云亦云。 如何實現網絡中校園官方輿論場和學生輿論場的同頻共振和良性互動,是網絡輿論引導的重要課題。 高校輿論陣地一旦陷入真空,錯誤的意識形態必然會乘虛而入,主旋律、正能量的傳播將會被負面聲音干擾,高校意識形態引領工作將無從談起,勢必影響學校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疫情當前,高校教育者亮出政治底色,自覺接受政治考驗和黨性檢驗, 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筑牢校園疫情防控線。 作為學生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和日常生活的知心朋友,高校教育者要第一時間回應學生關切, 讓學生了解學校疫情防控工作、相關教學安排等, 引導學生做好加長版假期時間管理,穩定學生情緒。
以某高校為例,該校在第一時間組建專家團隊,在官方微信、 疫情防控專題網站等平臺推出科普常識,編撰《戰“疫”必勝——科學防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問答》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臨床防控實踐應用方案》,為提升社會大眾科學素養貢獻力量。 該校護理學院結合護理專業特色、發揮護理人才優勢,邀請臨床護理專家撰寫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護理防控要點”。 同時,組建“護理黨員先鋒隊”,匯聚戰勝疫情、服務師生、報效祖國的護理力量。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該校教育者需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發揮積極作用。該校迅速啟動疫情防控工作預案,高校教育者線上辦公,第一時間與學生取得聯系,關心學生學習和生活狀況、身體和情緒狀態。 每天通過“今日校園”App 進行本科生健康狀況調查的信息收集,對于身體不適的同學,及時家校聯動,把學生安危放在心中、把防控責任扛在肩上。
為保障特殊時期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該校一是啟動疫情防控期間應急資助工作, 對有需要的學生,按照《學校臨時困難補助方案》相關規定予以資助; 為認定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發放每人100元的在線學習網絡流量資助。 學校部分西藏地區少數民族學生,因網絡不暢無法及時完成申請,學院高校教育者第一時間以“網絡提名”方式協助學生完成申請, 保障疫情期間貧困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二是打好學生思想疫苗,也要為學生穿上心理“防護衣”。 該校受省教育廳委托組織專家編寫疫情防控手冊,在線上發放給學生,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疏導,防止產生焦慮情緒,減少疫情對學生學業的影響。 三是由學工系統舉辦詩歌網誦會,借助微信、QQ、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制作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的網絡文化作品,在班級微信群、QQ 群中開展“班級網誦會”。 由班級推送作品,學院搭建網上平臺,開展“學院詩歌網誦會”,號召醫學生從詩歌中汲取力量,激發昂揚斗志。
在沒有點名的空中課堂,高校教育者需做好網絡教學的“勸學篇”。 向學生傳達疫情防控期間學校教學工作部署,引導學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專業學習和技能提升上;通過網絡分享學習資料,向學生推介優質網上課程,制定自主學習計劃;協助各門課程主講教師建立QQ 群,對學生進行學業指導。為了保障學習效果,高校教育者跟班線上聽課,第一時間收集學生意見與反映,及時向學工處與教務處反饋,面對學生,做好解釋與安撫工作。
疫情突發,各類信息充斥于耳,網絡社交媒體一度淪為情緒的宣泄場。 此時,權威信息的發布就如一針強心劑,傳遞著主流價值觀,迅速穩定學生情緒。 學校官微充分報道學校聯防聯控的措施成效,帶領學生直擊抗疫一線,講好N 醫故事;各行政部門線上傳播科學防控知識,內容涵蓋新冠病毒相關理論知識、個人防護要求及返校注意事項、返校途中安全保護、開學后規范運轉、發生疫情時應急處置等, 線上凝聚青年學生抗擊疫情的強大力量。各二級學院以官微為平臺, 傳播科學防控知識、直擊疫情防控第一線、唱響網絡輿論主旋律。 學院官方QQ、院網同步轉載,發揮新媒體傳播矩陣力量,下好思政育人先手棋。
1.傳播:科學防控知識。對于宅在家中過寒假的學生而言,不斷攀升的疫情數字、延遲開學等新聞的出現, 讓醫學生們原本松弛的神經立刻緊張起來。 了解學生的不安與恐慌后,學校各級各類媒體通過原創、轉載的方式,結合專業特色,線上傳播科學的防控知識。 藥學院針對網絡熱議的幾種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的“網紅”藥物,推送文章《關于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網紅”藥物,聽聽藥學專家怎么說》。 引用專家話語在線辟謠,幫助大家理性、科學地認識當前新冠肺炎的臨床藥物治療現狀,為學生緊張的情緒“松綁”。 護理學院邀請護理學專家線上介紹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的臨床表現,面對疫情時個人采取的有效防護、居家隔離期間的飲食消毒等事項,并推送文章《護理專家來支招! 這些防控要點你一定要知道!》。學工處官微陸續轉發中國疾控中心、江蘇省教育廳、學校官微發布的《N 醫大推出“戰疫寶典”! 怎么防、怎么治、怎么管、怎么幫,一書說全》等文章,幫助學生擺脫信息焦慮,并學會科學的防控知識。 引導學生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扛起醫學生的責任與擔當,做好自我及家人的防護工作,并向親朋好友普及相關防護知識。
2.直擊:疫情防控第一線。 蔓延的疫情傳遞著不安,也傳遞著逆行者的溫暖。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關鍵期, 以身邊人、 身邊事傳遞正能量,在線上好疫情防控的醫德教育課。 該校第四臨床醫學院精神醫學系邀請兩位支援湖北心理醫療隊成員(本校附院醫生)通過鏡頭,帶領同學們了解醫院緊張忙碌的救援現場, 幫助學生提升思想認識。 護理學院策劃戰“疫”天使專欄,組織護理學院記者團進行線上專訪,記錄學院老師、臨床護理專家、在校研究生、馳援湖北護理校友的戰“疫”故事,打造護理獨家記憶,致敬每一位為疫情防控發光發熱的英雄。
3.唱響:輿論主旋律。 “疫”路雖坎坷,難抵意志堅。 每篇圍繞疫情的推文、每個與疫情相關的活動,都是涵養醫者仁心的特別一課,傳遞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青年力量從未缺席。 學生們用詩朗誦、書法等形式為前方白衣戰士送上精神支援, 彰顯著網絡思政育人的感染力。 疫情防控關鍵期,各類“好消息”“辟謠”輪番刷屏朋友圈、QQ 空間。 雖然身陷信息焦慮,但學生們仍能保持正常的判斷力,冷靜對待“爆炸性”新聞,不信謠、不傳謠、不盲從。 對于超越自身知識結構的信息,耐心等待權威發布,保持醫學生的客觀與冷靜。 從傷醫事件到疫情暴發,出于專業與未來職業的接近性, 學生們對社會熱點事件保持高度關注。在與他們的交流當中, 可以感受到悲慟與悼念,更能讀出敬畏與堅守以及醫學生的執著追求。 主要學生干部、醫學生黨員(預備黨員)、發展對象、入黨積極分子,在危機時刻,能夠堅定理想信念,正確認識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 發揮網絡意見領袖作用,唱響輿論主旋律。
疫情突發,權威信息的發布與轉載,可以讓流言在一定程度上止于信息的公開透明,還網絡育人空間一片清明。 與此同時,可以運用新媒體的即時互動功能,加強與學生的信息共享。 如防控常識、心理熱線、教學安排等,及時回應學生的各類關切,為他們的緊張情緒“松綁”。
網絡育人不光要解決實際問題,還要解決思想問題。 突發的疫情,考驗著國家的治理能力,也從側面彰顯著民族的智慧與力量,這是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民族大義課;逆行的背影,如鐘南山、李蘭娟院士等,不顧危險親臨一線,不僅涵養醫者仁心、彰顯社會責任,更給醫學生們上了生動的一課。 特殊時期,要找準思政教育宣傳點與學生關注點,運用新媒體講好育人故事、傳播主流聲音,引導學生以正面人物為榜樣,努力學習成才。
特殊時期的網絡文化育人,需要不斷探索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與學校發展相適應的文化建設體系。 可以根據醫學生的思想特點、行為規律深耕細作,以精神文化為本質,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加教育針對性與時效性。 疫情暴發以來,學校官微陸續更新著“援鄂N 醫總人數”。 從醫療援疆到馳援湖北,其中彰顯的家國情懷、醫者擔當都是學校精神文化的縮影,將以深沉而持久的力量滋養學校學生,同時擴大校園自有精神文化表達的半徑與影響力。 特殊時期輿情洶涌,涉世未深的學生極易被憤怒的情緒所煽動,被別有用心的人帶節奏,引向歧途。 因此,要搶占思想制高點,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入青年學生的日常話語體系,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滲透力、影響力,常補學生精神之“鈣”、筑牢青年信仰之基。
突發的疫情為本該正常進行的線下思政教育按下了暫停鍵, 思政工作者從線上發力迎大考,以無形的答卷交出滿意的答案,網絡育人被賦予了更重要的意義。 網絡育人絕非互聯網思維的簡單帶入,更應以現實為命題驅動思考,讓思政工作接受真實語境的拷問,化“被動”為“主動”。
網絡育人應從傳統單向灌輸式教育轉向平等柔性化教育。在線對于學生而言,早就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無日不網、無處不網是他們生活的真實寫照。 鑒于網絡的“去中心化”特征,要尊重青年學生主體意識, 緊貼青年學生需求, 采取寓教于樂的滲透式教育,在潛移默化中進行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
網絡育人應懂得“高大上”,做到“接地氣”。 在搶占思想制高點的過程中,生硬晦澀的話語表達體系,使部分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陷入認同困境。 網絡育人如果將專業的思政表達術語與學生生活話語有機結合,在思政教育宣傳與學生關注結合點上發力,育人事業將兼具溫度與深度,大大增強吸引力、感染力。
網絡育人要打造網絡教育精品,構建網絡思政教育隊伍。 要以關鍵時間節點為契機,豐富育人載體,傳播主流價值觀念;邀請宣傳、學工、團委等相關老師和思政理論課教師、高校教育者、學生干部等組建網絡思政教育隊伍,做好重大活動、熱點問題的輿論引導和權威解讀;校園各級各類媒體并灶生火,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讓主流意識形態搶占高校輿論陣地,為青年學生的成長成才注入強大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