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強
(華南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廣州510641)
“信息資本主義” 最早由美國信息社會學家曼紐爾·卡斯特提出,國內學者鄢顯俊率先給“信息資本主義”下定義,他認為“信息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進入信息時代即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普遍應用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后,由于信息產業的核心技術被極個別發達的資本主義強國的信息寡頭壟斷之后的一種資本主義形態①。 ”
在技術革命的驅動下,資本主義社會最早步入信息時代,并呈現為新的社會形態——信息資本主義。 對信息資本主義社會的分析,離不開其關鍵要素,即“信息資本”。 肖峰認為,信息資本主義是當代經濟形態與當代價值形態的整合,其核心是“信息資本”, 它有信息的資本化與信息化的資本兩種基本形式,是資本與信息相融為一體②。 吳志強提出,依據信息資源優勢直接或間接獲得價值增值或經濟收益,這樣的信息資源就成為信息資本③。 筆者認為,信息資本既具有資本的一般特征,也具備新的特點。 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闡釋,“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于一定歷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系,它體現在一個物上并賦予這個物以特有的性質④。 ”信息資本作為資本的最新形態,突出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信息資本是一種資源,資本家可以通過利用信息產生利潤和收益。 其次,信息資本是一種關系,是依托于互聯網和計算機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互動關系。 最后,信息資本是運動的,無論是作為一種資源抑或是一種社會關系,信息資本無時無刻不處于變化之中。
列寧在《帝國主義論》中揭示資本的運動狀況,自由競爭引起生產和資本集中,生產和資本集中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產生壟斷。 信息資本運動是否會引起信息資本集中并發展為信息壟斷呢? 回答是肯定的。 起初信息的交流、傳遞僅滿足于日常生活需要,但當新一輪信息革命襲來,信息已不僅僅是滿足某種需要,它通過與資本相結合或者自身轉化為資本,超越了其原本具有的價值。 在資本追逐競爭的情況下,資本家一定會通過實施壟斷在競爭中獲利。 “信息壟斷”的特征是它可以使資本家最有效率地實施信息壟斷,以獲取在任何傳統產業領域都難以實現的高額壟斷利潤,信息壟斷的一個重要體現是IT 壟斷⑤。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資本主義國家并未行將就木地躺入歷史的棺材,而是通過加強政府宏觀控制來完善國有化政策,推進和完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來為“垂而不死、腐而不朽”的資本主義“續命”。但產業革命、技術革命的來襲,極大地推動了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的發展,仿佛給資本主義國家打了一劑“強心針”。 資本主義國家通過信息技術改頭換面,憑借經濟先發優勢,在全球范圍內實施技術壟斷、強權政治與文化霸權。
信息資本主義下的壟斷的實質是對知識的壟斷,其表現形式是壟斷IT 核心技術⑥。 根據技術壟斷的形態,筆者把技術壟斷簡單分為兩類:硬件技術壟斷與軟件技術壟斷。 硬件技術壟斷,可以認為是以信息設備為主的硬件設施的技術壟斷。 而軟件技術壟斷,可以理解為以計算機軟件為主的軟件產品的技術壟斷。
先來看硬件技術壟斷,主要表現為對某些核心要件的壟斷。 以高通壟斷為例,美國高通公司是國際芯片的巨頭,在2005 年至2014 年共受到來自多個國家的七次反壟斷調查。 據了解,高通憑借其在通信領域的核心專利,向每款采用其研發芯片的4G手機收取產品售價5%的專利費,加上硬件費、配適費等,一部手機售價的20%被收入囊中⑦。 另外是軟件技術壟斷,主要是對以計算機軟件為主的軟件產品的壟斷。 以微軟為例,微軟憑借計算機操作系統Windows 打下半壁江山, 占領了千家萬戶計算機的“桌面”, 同時在系統中捆綁式地注入IE 瀏覽器以及Office 辦公軟件,對軟件行業進行占據,給計算機用戶日常的操作行為打上“微軟”的烙印。 憑借壟斷地位, 高通與微軟一直在技術市場上搶占高地,獲取高額信息壟斷利潤。
信息革命在敲開阿里巴巴洞門的同時,也觸啟了潘多拉的魔盒。 資本主義國家憑著科技、信息上的優勢,無時無刻不在全球范圍內推行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 以往的霸權行為,主要通過搶奪原材料和市場,占據港口等要塞,憑借軍事實力對其他國家實行占領和控制。 但在信息資本主義條件下,隨著“新干涉主義”的出現,“明戰”逐步演變為“暗戰”。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該時期強權政治的推行表現出隱秘性的特點,筆者將其歸納為“技術扶持”、內政干涉、軍事滲透三個方面。 一是“技術扶持”。 在信息資本主義時期,由于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 廣大發展中國家為了擺脫貧困與信息落后,通過接受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技術扶持發展經濟。 但資本主義國家則以此為契機,扶植代理人,甚至在這些國家策動政變與顛覆活動⑧。二是干涉內政。美國中情局干預他國領導人選舉的事情時有發生,更為嚴重的是2013 年愛德華·斯諾登揭秘的 “棱鏡門”計劃,指出美國運用技術手段監聽國內外民眾生活及全球122 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嚴重干涉他國內政及信息隱私與安全。 三是軍事滲透。 例如美國為提升在亞太地區的震懾力,掌握各國軍事情報,憑借軍事科技上的實力,在其同盟國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這一行為表面上符合所謂的同盟國安全保護條例,但實際上侵占了韓國的國家利益與主權。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洶涌而至,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文化處于不斷交融、 交流與交鋒之中。信息時代下,資本主義國家在不斷加強“硬實力”的同時,絲毫沒有放松“軟實力”的推行,不僅在經濟上擴張、政治上干涉,更是在文化上滲透。 其中,以美國為主要代表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憑借信息媒介手段,在全球范圍內實行文化霸權,表現為意識形態的滲透、生活方式的入侵、文化產品的推行。 第一,意識形態滲透。 西方國家通過“美國之音”“歐洲自由電臺”等新聞媒體,越過海洋、跨過國境、穿透鐵壁,把“憲政”“普世價值觀”等披著自由、民主、公正、客觀外衣的腐朽思想、價值觀念,傳入其他國家特別是社會主義國家從而實施“和平演變”。 第二,生活方式的入侵。 例如風靡全球的麥當勞文化、星巴克文化等,在這種飲食文化背后實際上隱藏著美國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 第三,文化產品的推行。最鮮明的便是“好萊塢電影”,其中宣揚的個人英雄主義、享樂主義、種族歧視等,會無形中分化與消解觀影者的思想觀念。
在當前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由一般資本主義變成壟斷資本主義的歷史背景下⑨, 隨著其高度信息化發展,信息資本主義將走向信息帝國主義并給全球帶來諸多挑戰,其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列寧在《帝國主義論》中揭示了競爭與壟斷的關系,提出“自由競爭導致生產、資本集中,生產、資本集中到一定程度必然導致壟斷”的論斷。 在金融領域中,對經濟實行操控和壟斷的少數組織被稱為金融寡頭。 而在信息領域中,掌握核心技術的IT 業龍頭與金融寡頭的融合體便成為信息寡頭,信息壟斷與資本主義國家結合到一個新的高度,帝國主義披上了“信息”的黃袍,向全社會發號施令,信息寡頭便成為“宰相”,實行信息控制,左右社會運轉,獨領信息市場。
首先是強占信息產權。 當進入信息帝國主義階段時, 信息寡頭牢牢控制著行業內的核心技術,時刻維護“知識產權”。 表面上是對信息研發成果的保護,實際上是憑借著自身的先發優勢,先占先得,不許后來者發展,確立無可撼動的壟斷地位。 接著,在產權占據的基礎上,制定信息規則,使得后來者不得不在信息寡頭制定的框架內活動,這種精妙絕倫的設計最后保證了其在信息市場的獨占地位。 一旦其他競爭對手侵犯了其專利、設計等,則通過法律手段索求賠償。 一旦其他廠商提出合作的請求,則需給信息寡頭支付高額的所謂“專利費”。 而在其他國家發展信息產業時,橫加阻撓,全力壓制。
生產過剩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特征,一方面生產呈現出無限擴大趨勢,另一方面人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在相對縮小,供求間嚴重失衡,產生巨大的差距。 在信息帝國主義階段,同樣面臨信息生產過剩的危險。 信息成為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資源,信息生產者、供給商不斷通過各種途徑制造、傳播信息,大眾通過各種設備如電視、電腦、手機接收、閱讀信息。 但是,人的時間與精力有限,不可能每時每刻都在關注信息,這就造成信息供應的無限增加與人們獲取、吸收、消化信息的能力相對有限之間的矛盾。 在信息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不但沒有進一步緩和,相反,它將矛盾帶向復雜化、尖銳化,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信息爆炸與信息短缺的矛盾。 信息爆炸、信息泛濫,在信息帝國主義條件下表現為信息的生產過剩,而其對立面則為信息短缺、信息貧困。 二者之間的矛盾將會是信息帝國主義時代國內貧富差距加大的根源之一。 二是信息共享與信息壟斷的矛盾。 共享是信息的特點之一, 信息由人們所創造理應由人們所共同享有,但在信息帝國主義條件下,信息寡頭在全社會實行信息壟斷,信息本應具備的共享功能被利益的貪婪所腐蝕⑤。 隨著信息帝國主義的深入發展,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日益尖銳,或將加劇資本主義國家的階層分化,引發更多的社會問題。
經濟全球化在推動生產力發展、促進資源合理流動、國際分工水平提高的同時,也加劇了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之間的兩極分化。 信息全球化的發展亦具有兩面性。 在看到信息促進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要看到全球在信息擁有量上的兩極分化。 如果說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筑起的是“信息的城堡”,那么廣大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則處于“信息的村落”。 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言,“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 ”而在今天看來,南北問題不僅表現在經濟發展方面,也表現在信息發展方面。 信息發展之間的分野儼然成為新的“南北問題”。
所謂新的“南北問題”,是指與傳統的“南北問題”相比,當今發展問題不僅體現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的貧富差距,更體現在所擁有的信息資源上的差距,并且,這個差距在一定時間內仍在逐漸拉大。 貧困、饑餓、營養不良、疾病、人口爆炸式增長等問題,一直是發展中國家的軟肋,在信息化大潮席卷全球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無論在哪個方面都處于劣勢,既不能有效地獲得全球先進的醫療、教育等方面的信息與技術,也缺乏將信息與技術轉化為財富的能力。 缺乏信息與技術的支撐,疾病、人口等問題或會變得更加嚴峻,反過來進一步加劇貧困。
1986 年,我國著名的軍事專家沈偉光先生率先提出“信息戰”這一概念,并大膽預測全面信息戰的爆發可能會成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看來,此非危言聳聽。 帝國主義殖民、擴張的本性難移, 處于信息帝國主義階段的發達國家必然會以信息化手段向外宣戰。 世界信息交流你來我往,國際信息博弈此起彼伏,全球信息安全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信息戰是一個較為廣泛的概念,在內容上包括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等方面,在地域上主要體現為東西方國家之間的斗爭。
在經濟領域面臨著金融信息戰。 比如信息機構對數據的分析、商業情報的獲取,是金融戰場上戰勝其他對手的重要武器。 軍事領域的戰略信息戰,信息重要的作用表現為對對手軍事裝備情報的獲取、掌握,以便作下一步的軍事部署。 而從地域上看,信息戰作為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戰火蔓及東西方國家。 無可否認的是,信息已成為當今重要的戰略資源,誰掌握信息誰就掌握主動權。 當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正在全球策劃并發起新一輪的信息戰、輿論戰、情報戰,黑客攻擊、間諜偵察層出不窮。互聯網作為信息時代的“兵家必爭之地”,已成為信息戰的主戰場。 信息上的博弈將會成為東西方國家經濟實力、意識形態之間的較量。
信息化的發展促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進一步提高,信息資本主義將走向信息帝國主義。 信息壟斷程度加深、信息過剩引發危機、信息財富兩極分化、信息戰爭此起彼伏,在激蕩與顛覆中,信息帝國主義之路究竟會走向何方? 實際上,信息在造就帝國主義的同時也培養了帝國主義的 “掘墓人”——信息社會主義⑩。 當信息帝國主義不能實現有效的自我調節時,喪鐘隨即敲響,追求信息自由、信息平等、信息民主的潮流蓄勢待發,最終會將信息帝國主義淹沒。 正如列寧《帝國主義論》中所言,“帝國主義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前夜?”,那么,信息帝國主義就是信息社會主義革命的前夜,信息帝國主義的入暮最終會迎來信息社會主義的黎明。
注釋:
①鄢顯俊.信息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新階段[J].發現,2001,(06):9.
②肖峰.信息資本與當代社會形態[J].哲學動態,2004,(05):34-37.
③吳志強.信息資本涵義探[J].圖書情報工作,2003,(10):50-54+77.
④馬克思.資本論(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
⑤鄢顯俊.信息資本與信息壟斷——一種新視野里的資本主義[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1,(06):72-77.
⑥鄢顯俊.信息壟斷:信息技術革命視閾里的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D].云南大學,2010.
⑦肖峰,張坤晶.從信息資本主義到信息帝國主義[J].理論視野,2014,(07):18-21.
⑧田文峰.列寧帝國主義理論及其當代價值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125.
⑨?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86、3.
⑩肖峰.從信息資本主義到信息社會主義[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04,(03):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