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學院交通與汽車工程學院 四川 攀枝花 617000)
高校擴招以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日益突出,成為社會、高校和家庭關注的熱點。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從學校到家庭、從政策到法律、從教學到管理,各方面也都在努力改善這一局面。開設就業指導課程、進行相關就業指導工作,是高校促進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形式。復合型人才培養、創新性人才培養等名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這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對新時期培養什么人才、如何培養人才的積極探索。在這諸多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嘗試中,大類招生日益受到關注。
招生工作關系著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質量,歷來受到各個地方本科院校的重視。地方本科院校招生工作效率的高低也影響著地方本科院校在整個招生工作的效果。招生工作效率低,不僅會增加招生工作順利進行的難度,甚至會影響地方本科院校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提高招生工作效率使得招生工作得以順利完成,對地方本科院校工作的順利展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般而言,招生工作具有復雜性與靈活性并存、專業性與知識性并存的特殊性[1]。
在高考招生錄取時,按相近專業組成的學科類別進行錄取的一種方式。學生入學后實施以公共基礎課和學科基礎課為學習內容的“通識教育”,一段時間后學生根據個人情況,以及對學校、專業的了解,進行專業分流,分流后學校再按專業組織教學至學生畢業。在強化基礎教學、拓寬專業口徑、培養創新型人才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在其實施過程中也有許多需要注意和吸取經驗教訓的地方。概括來說,大類招生有以下優點:
2.1 “大類招生”是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縱觀世界高等教育學科和專業的改革和發展,有兩種趨勢越來越明顯:學科相互交叉、滲透,向綜合化方向發展,專業與專業之間的界限逐漸淡化;是學科建設的內涵向加深基礎、向高新技術領域擴展。目前,國際上普遍認為,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是:加強基礎教育、通識教育和課程綜合,這是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途徑[2]。
2.2 “大類招生”有利于培養創新型人才。建設創新型國家,走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要成為厚基礎、寬口徑,具備終身學習能力、擴展知識領域的潛力、創新創業能力以及適應社會人才市場多變局面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3]。
2.3 “大類招生”有利于按需培養人才。實施大類招生,每個大類包含了若干專業和專業方向,通過1-2年的按大類培養,可以有效地延緩學生對專業的選擇,更準確、及時地了解社會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求動態和市場就業信息,從而避免高考填報志愿的盲目性,縮短專業人才的培養周期,有利于按需培養人才。
2.4 有利于高校內部的資源整合,提高辦學效益。實施“大類招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專業設置過細造成的教學資源分散、整合程度不高的局面“大類招生”有利于師資、設備等各項教學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協調使用,從而提高學校的辦學效益。
2.5 大類招生有利于提高生源質量。受社會就業走向和人們的職業價值觀念的影響,高校招生中報考各種專業的生源很不均衡。“大類招生”中顯現出的弊端:(1)有部分學校專業很多,招生規模卻不是很大,造成每個專業的人數很少,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不平衡。(2)師范類專業、醫學類專業等專業性比較強的特殊專業不適合大類招生[4]。
3.1 按大類招生改革是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必然選擇。在“寬口徑、厚基礎、多選擇”的人才培養理念指導下,通過招生制度改革帶動教育教學改革,實現向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教育方向轉變已成為必然,在本科階段前兩年統一學習基礎課,大三時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雙向選擇的原則再進行專業分流。學校將給學生在學習、發展方面以更多的選擇性和自主性、創造性。
3.2 大類招生改革后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若干措施。
(1)課程改革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關鍵。課程設置要體現大類招生的特性,更應充分尊重高等教育規律。應重視系列課程或課群建設,建立整合型課程,提高課程綜合化程度,強化通識教育。使本科生在學習本專業的同時,廣泛學習其他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拓寬知識面。[5]
(2)創新性教學和多樣化學習方式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渠道。創新性教學是指以培養學生創新性為核心目標的教學,課堂實施創新性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息息相關。要使課堂教學成為學生充分發揮獨創精神的空間,教師要創造思維活躍,暢所欲言的環境氛圍,引導學生的思維趨向活躍,并對學生所犯錯誤具有高度的包容精神。[6]
總之,大類招生作為一種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符合本科院校教學改革大趨勢,是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對原有人才培養模式的根本改革,是新世紀本科人才培養的理性選擇。但是,在其實施過程中,教學管理者必須根據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圍繞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考慮學校的辦學資源以及相配套的教學計劃是否成熟來謹慎地實施大類招生。尤其是要注意分流方案的制訂、辦學效益的兼顧、特殊專業的處理、教學計劃的制訂、教學管理的順暢,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大類招生的長處,培養出更優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