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方 珂
隨著網絡和智能終端的普及,移動支付具有隨時、隨地、隨身的特點,不僅降低了資金流動成本,也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但是移動支付在發展中面臨著風險,隨之而來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所以要進行深入分析,找出存在的原因,以便于更好的去改進。可從行業標準、運營模式、法律制度等方面去優化、促進移動支付的健康發展。
1.標準規范缺失。一方面是移動支付標準規范的不統一,在產業鏈上參與的各個主體都有自己的運營模式,相互之間差異性比較大。運營主體開展自主研發,嚴重缺乏合作意識,很難發揮出資源的最大作用。在這種情況下,移動支付的實施成本比較高,無法實現規模化發展。另一方面在移動支付中,各個運營商、非金融支付機構參與到資金領域,他們有著各自的支付標準,也就產生了不同的支付方式,支付的差異性非常容易造成支付安全的風險漏洞,支付時存在安全隱患。因此要加強行業標準規范的建設,才能提升移動支付的安全性。
2.監督管理缺失。首先,監管主體不明確。從目前情況來看,移動支付監管主體是非常多的,包括人民銀行、工信部、銀保監會、工商行政管理局、稅務部門等,都有權監管移動支付的相關業務。由于監管主體較多,容易出現遺漏的地方,存在監管不到位的情況。其次,監管缺乏法律依據。我國關于移動支付的法律法規比較少,在很多方面都不夠完善,2010年央行出臺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明確提出了非金融機構提供支付服務要依法取得《支付業務許可證》。但是該管理辦法屬于部門行政規章,強制力不足,很難將效果落實下去。
3.智能終端安全風險。首先,移動支付一般是和銀行卡、信用卡綁定的,當手機丟失的時候,可能會出現銀行賬號被盜的風險,會給用戶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其次,智能終端本身安全問題,如:手機安全問題,包括系統漏洞、軟件病毒、非法訪問文件系統等;程序自身安全問題,包括程序代碼被篡改、中間數據被盜取、密碼輸入控件等;這些都使手機非常容易感染木馬病毒,對設備正常使用造成不利影響。最后,市場上很多的智能設備不過關,在發送安全指令的時候,風險性是比較大的。而且用戶手機經常會接收到一些垃圾信息,也會降低用戶對移動支付的信任。智能終端是完成移動支付的主要工具,因此要提高安全等級,減少問題的發生。
相比較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移動支付起步比較晚,處于發展中階段。為了制定統一的標準,要積極借鑒發達國家經驗,立足于本國國情,制定符合實際的移動支付統一標準,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移動支付標準具有多樣化的特點,同時要考慮涉及產業鏈上諸多環節的協作、管理、監督等標準,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相關部門要發揮出自身職能,聯合移動支付產業相關方建立統一的產業標準,在統一的標準下,可以促進形成移動支付運營模式、運營體系和產品形態,大大降低了運營成本,提高了資金流轉的效率。建立統一的標準,移動支付會變得更加規范化、專業化,減少不利因素影響,更好的為用戶服務。
意識到監管工作對移動支付的重要性,可以預防風險的發生,使移動支付始終處于安全狀態中。一是政府和相關部門要明確監管主體和責任。移動支付行業提供的是資金支付結算和清算功能,正是中國人民銀行的法定職責,所以應該將人民銀行作為監管的主體。二是明確監管職責。對監管職責要進行細化,具體到各個監管主體上,形成完整的監管體系,確保不出現責任不明確或存在真空監管地帶的問題。三是建立移動支付行業管理協會,有利于提升移動行業的自律性,為監管部門提供很好的補充,構建出移動支付的全方位監管體系。
一是將硬件部署、技術支撐和安全管理相結合,注重移動支付安全環境的建設,消除消費者移動支付過程中的擔心,增強對移動支付的信賴。二是防范利用移動支付進行金融欺詐的行為。要加強內控制度建設,完善支付系統中的交易規則和操作規程,尤其是大額交易,必須要進行動態跟蹤,防止發生金融欺詐行為。三是建立信用評級評價制度,統一信用方式,執行信用等級管理。將不同部門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建立起信息共享的數據庫,作為信用評價的參考對象[2]。四是合并手機與銀行信用記錄。執行用戶實名制方式,將銀行卡和手機綁定,如果用戶欠費,在銀行中會存有記錄,不能辦理相關業務,避免惡意欺詐行為發生。
綜上所述,本文對我國移動支付發展存在的風險與優化策略進行了論述,明確目前移動支付中存在的危險因素,通過加強各項建設來完善,不斷增強用戶的安全感。鑒于移動支付在未來發展中會面臨更加復雜的社會、網絡、金融環境,所以要積極全力應對,構建一套高效、安全、快捷的運營體系,減少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促進移動支付的優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