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立良
1.發展特點??h域經濟的發展特點是:(1)屬于區域經濟的一種,核心是縣城、腹地是農村,紐帶是鄉鎮;(2)具有特定的地理空間,區域界線非常明確;(3)縣級政府是市場調控主體,經濟發展相對獨立,具有一定能動性;(4)地域特色明顯,和地理、歷史、人文、資源等因素有關;(5)堅持市場導向,根據市場變化合理配置資源,增強競爭優勢;(6)經濟體系和功能完善,經濟活動涉及生產、消費、分配、流通各個環節;(7)以三農問題為切入點,發展目標是全面推進小康建設。
2.核心競爭力。縣域經濟的核心競爭力,目前并沒有標準的定義,指的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利用資源、創造效益的綜合能力??h域經濟發展中,增強核心競爭力就是提高經濟、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獲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最大化。
(1)發揮政府職能。第一,優化政府行為,為縣域經濟的發展營造寬松環境,以便更好地應對市場競爭,獲得更多競爭優勢,為投融資打下堅實基礎。第二,完善金融資本體系,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拓展經濟發展中的融資渠道,及時解決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政府應該和企業加強溝通,作為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的橋梁,提升服務能力,為貸款提供便利。第三,改善軟件和硬件環境,通過招商引資,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和資本,逐漸形成產業集群;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第四,從科技創新領域入手,將創新作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結合縣域的資源要素,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2)產業全面建設。一是農業產業化。基于市場經濟下,對農業生產環節進行緊密結合,通過深層次加工,延長產業鏈和價值鏈,形成生產、供應、流通一體化模式,切實增加農民的收入。二是工業化。農業要想長遠發展,必須實現農產品的工業化,將農業資源轉變為經濟資源,利用產業化推動工業化,促進縣域經濟快速發展。三是城鎮化。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步伐,通過產業聚集、人口聚集,發揮出縣域經濟的輻射效應。不斷拓展農村地區的發展空間,采用多元化的發展思路,促使縣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形成核心競爭力。(3)提高產業競爭力??h域產業的競爭力,就是和其他縣域的相同產業相比,具有的突出優勢,例如成本更低、質量更好、綜合效益更強等。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各個經濟主體的競爭更加激烈,提高產業競爭力,要求政府和企業準確預測市場方向,分析市場需求,走創新發展的道路。具體操作上,一方面要優化產業結構,要結合縣域的各個資源要素,確定主導產業,而不是盲目跟風,避免和其他縣域的產業趨同。另一方面,加快產業集群建設,完善上下游配套產業,形成技術密集型的產業群,既能降低生產成本,又能提高競爭力。(4)注重人才培養。新形勢下,我國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資源,構建縣域經濟的核心競爭力,應該注重人才培養。對此,應該發揮出政府的職能作用,實施科教興縣戰略,對縣域的教育結構進行調整,集中力量發展職業教育,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另外,對于現有的技術人員,應該落實培訓教育,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術,適應新形勢下的經濟發展需求。最后,優化縣域經濟環境,提高對優質人才的吸引力,配合完善的考核和激勵機制,切實留住人才,發揮出人才的功能作用。
以我國某縣域為例,縣域經濟的總體規模,在全國屬于中上游,和東南沿海地區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構建核心競爭力,從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三個角度出發,簡要介紹如下:
(1)工業化。加快工業化進程,分析縣域經濟的發展需求和機遇,提出正確的定位和目標,主要包括:①縣域地租低廉,有利于城市工業轉移,發展縣域工業;②利用縣域特產資源,建立特產加工產業;③挖掘傳統加工技術工藝,發展特色加工產業;④在現有產業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產業集群,形成綜合競爭力。(2)城市化。目前該省份的大中型城市數量多、分布密集,因此城市化基礎較好,未來城市化發展的方向是:①擴大現有城市的規模,豐富城市的功能,逐漸縮小城鄉差距;②以縣城為核心,發展一批小城市,對人口、資源、技術進行合理配置,推動小城市發展;③如果縣域緊靠大中城市,完善基礎服務設施,構建適宜人居的衛生城鎮,發揮出大中城市的輻射作用。(3)市場化。市場化發展要轉變政府職能,改善經濟發展環境,培育民營企業經濟主體,建立人流、物流、資金流暢通的市場體系。此外要提高農產品、特色產品的市場化程度,為各種類型的商品生產提供支持,在吸引外來資本的同時,提高縣域經濟的開放程度和競爭力。
綜上所述,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增強核心競爭力,才能突出發展優勢、提高綜合效益。構建縣域經濟的核心競爭力,應該發揮政府職能、產業全面建設、提高產業競爭力、注重人才培養。文中結合實際案例,探討了核心競爭力的構建方法,以期推動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