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秀山高級中學校 重慶 秀山 409900)
穩(wěn)步提高課堂質量無疑是每一位教師追求的教學境界。而課堂質量的提高不僅與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密切相關,與教師對學生學習熱情的激發(fā)、學生的配合度等也有直接的關系。因此,教師不僅應該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還要潛心研究跟學生有關的一切問題。本篇文章即針對高中數(shù)學教師如何提高課堂質量,從讀透教材、讀懂學生和科學利用課堂時間三個方面開展嘗試性的討論。
讀透教材不僅是教師開展教學的重要前提,更是教師從宏觀上把握教學節(jié)奏和教學計劃的關鍵。我之所以在這里專門強調(diào)教師讀透教材的重要性,是出于以下兩個方面因素的考慮。一方面,高中時期的教學任務重、教學時間緊,教師對于教材的駕馭水平直接影響教師對教學時間的把握、教師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簡言之,教師吃透教材的程度與課堂呈現(xiàn)出來的質量是正相關的。另一方面,教師對教材把握得越是全面、準確和透徹,教學的時候就越是自信,一個自信滿滿、意氣風發(fā)的教師無疑可以更好地將知識和正能量傳遞給學生們。學生們的學習勁頭在教師的感染下更加充足,學習的效果自然就會更好。高質量課堂的構建靠的不僅僅是教師一個人,還需要學生們好的學習狀態(tài),從這個角度來講,教師吃透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2.1 讀懂學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讀懂學生是開發(fā)學生學習潛能、實行因材施教的前提。因材施教自古以來就是備受教師們推崇和熱愛的教學方法之一。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之所以可以培養(yǎng)出“七十二賢徒”,就是得益于因材施教的教學精神。此外,無數(shù)教師的教學實踐經(jīng)歷都證明,因材施教是開發(fā)學生學習潛能、滿足不同學生發(fā)展需要的最好的方法。“因材”無疑是“施教”的前提,教師要想真正很好地應用和傳承這一教學方法,就必須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性格特點、記憶水平以及其他方面有直接的了解。簡言之,就是我在這里強調(diào)的讀懂學生。總之,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不僅從根本上貫徹了教育公平的原則,更是體現(xiàn)了教師對每一名學生認真負責的教學態(tài)度。
2.2 讀懂學生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高中時期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最佳時期,這早已是高中數(shù)學教師們的一個共識了。一來,高中時期是學生們身心都逐漸走向成熟的時期,所以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具備了成熟的條件。二來,高中時期不僅是學生們學習壓力最大的一個時期,也是比較耗費教師教學精力的階段。教師的教學需要面向全體學生,而教師本人的教學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再完美的教師也很難真正時時刻刻地照顧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要。因此,教師傳授學生們學習的方法、思維的技巧,引導學生們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是客觀現(xiàn)實的需要。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無疑需要教師首先讀懂學生,教師只有確切把握了學生們的學習現(xiàn)狀,才能綜合衡量和分配學生們自主學習的時間和自主學習的數(shù)學知識的難度。
2.3 讀懂學生有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準確揣摩學生的心理是改善教學藝術的關鍵。師生之間的關系一直以來都是教師們關注的內(nèi)容之一,一個高質量的數(shù)學課堂的建立不僅需要教師傾注自己的智慧,更需要學生們貢獻出一定的力量。只有師生之間的關系和諧了,師生才會共同努力,才能長久地提高授課質量。準確揣摩學生的心理是改善教學藝術、改善師生關系的關鍵途徑之一。在日常的教學中,常常會聽到教師對于學生不懂得自己良苦用心的抱怨。其實,當我們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的時候,就會有不一樣的理解。也許我們對于學生的“好”并不是學生真正需要的,也許這才是導致師生之間認知偏差、甚至產(chǎn)生誤解的直接原因。所以,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才是提高教師教學效率、保證教師教學工作有的放矢的關鍵。教師了解了學生的學習心理之后,就可以及時調(diào)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學藝術,教師的教學藝術真正契合了學生的需要,師生關系自然就會朝著更好的方向發(fā)展。
傳統(tǒng)的數(shù)學課堂上,教師更多地主導課堂,學生們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tài)中,根本就談不上需要的滿足和地位的實現(xiàn)。新的時期,教師們都表示在教學的過程中將更加注意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不應該是一句空話,必須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而揣摩學生的需要無疑就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最佳方法之一。學生的需要得到教師的關注和尊重,無疑十分有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所以,讀懂學生有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
學生的學習潛能得到開發(fā)、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不斷提高以及良好的師生關系得到建立無疑都有助于課堂質量的提高。
教師想要順利開展教學,不僅要注意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還要注意善于協(xié)調(diào)和利用客觀的條件,課堂時間就是其中最關鍵的條件之一。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如果教師不善于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nèi)講完知識的話,提高課堂質量的目標就只能是一個空想。我認為,教師要想真正做到課堂時間的科學分配和最大化利用,就必須遵守以下兩個基本的原則:(1)藏息相輔的原則。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喜歡“滿堂灌”,認為這樣才是對課堂時間的最大化利用。在高強度的教學模式中,學生長時間處于緊張和緊繃的狀態(tài),未必能夠消化教師傳授的所有知識。很多時候,學生在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中,不加思考地跟著教師的教學步調(diào)走,對于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知識沒有掌握并不清楚。而藏息相輔的原則就是為了保證學生在學習之余有放松和思考的時間,使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恢復好的學習狀態(tài),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識。所以,在每一次上課的時候,教師都應該盡量給學生們預留出一定的休息時間。當然,所謂的休息時間,并不是無事可做、自由活動的時間,而是學生們進行自主思考的時間。(2)定期開展教學反思的原則。短時間內(nèi)教師要把握藏息相輔的原則,長時間內(nèi)則需要把握定期開展教學反思的原則。教學反思不僅僅是教師教的反思,更是學生們學的反思。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高速發(fā)展的社會,人們習慣了與時間賽跑,卻沒有冷靜思考的時間。反思是為了更好地前進,因此,定期開展教學反思,引導學生們在合作交流中反思自己學習上存在的不足,其實是非常有助于學生學習進步的。
除了本文中強調(diào)的讀透教材、讀懂學生和科學分配課堂時間之外,教師在提高課堂質量的道路上需要研究的教學藝術還有很多。不過我深信,只要堅持潛心研究教學方法,提高課堂質量就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