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欽州市浦北縣第一幼兒園 廣西 浦北 535300)
人們經常談到發展幼兒的智力,卻很少提到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非智力因素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意志力,道德修養,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及自信、自立、自強的良好心理素質等。在教育過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和智力因素的培養同等重要,教育既要解惑更要授道,注重的應是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而不僅僅是智力水平。在幼兒期即重視其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既可以使幼兒的智力得到充分發揮,又使其個性得到充分而和諧的發展。那么如何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幼兒的非智力因素呢?
學習動機,就是學習的推動力,是激勵、指引孩子學習的強大動力,是一種要求獲得知識、技能以及善于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需要,它常常以好奇心、求知欲等心理因素表現出來。學習動機與幼兒所從事的學習活動或任務的特點有密切聯系。
1.1 學習動機與學習任務的難度水平有關。過難或過易的學習任務都無助于學習動機的產生。學習活動過于簡單或是幼兒早已非常熟悉的,學習內容沒有挑戰性,即使完成了,幼兒也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悅。他們會覺得厭倦,提不起興趣。但活動過于復雜,難度太大,與幼兒以前的經驗距離太遠,幼兒不能完成,往往半途而廢,甚至產生焦慮。
1.2 學習動機與學習任務的有趣性和新穎性有關。形象鮮明、生動具體、活動多變的事物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與注意,花更多的時間來探究其內容,這將有助于幼兒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1.3 學習動機與學習任務的明確性有關。學習時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心中期待著一個好的成果,學習起來就覺得有目的、有意義,興趣與投入自然增加。反之,學習目標不明確,渾渾噩噩,不知要做什么,興趣就很難維持。
因此,教師要讓孩子明確學習的目的。要因材施教,教師根據每個孩子能力水平的差異,給予相應的目標、任務,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自有的水平上得到發展與提高,讓孩子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長處,多表揚和鼓勵孩子,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成功的學習者。這樣,孩子學習勁頭會越來越足,學習動力亦強。
要使孩子適應環境,對生活充滿熱情,就要善于培養孩子的興趣。興趣,使人精神生活充實,并能應付多變的環境,興趣使人充滿歡樂。積極的興趣能豐富人的知識,開發智力;廣泛的興趣,能開闊眼界,使人知識豐富;穩定的興趣,能促使人勇于探索,深入思維爆發出創造性的智慧。興趣對孩子的學習活動更為重要,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是培養幼兒創新思維的積極條件。
2.1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根據教材,教學目標,結合幼兒的心理特征,設計有趣的問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2.2 教師要做孩子的伙伴,傾聽孩子的想法,發現孩子的興趣。在組織活動中,教師應善于傾聽孩子們對事物的不同看法,從中發現他們的興趣點,同時應隨著孩子的這一興趣引導孩子們進一步探索。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會表現出異常激動和專注的神色,而對自己不喜歡的活動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在活動中,教師應積極關注孩子們的表情,洞察孩子的心思和動機,引領他們去尋找活動的興趣。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拓展孩子的興趣,培養幼兒思維流暢性,引導幼兒興趣的拓展,使他們能夠從中獲益。
情感教育對幼兒的體、智、德、美全面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能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具有良好的智力因素,熱情、自信等積極的情感因素在其成功中亦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我們要根據幼兒情感發展的特點,通過適宜、有效的各種方式來培養幼兒的道德情感、理智感和美感。
積極的情感會提升智力的發展。孩子具有了積極的情感會保持對事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會保持不斷學習創新的勁頭,不斷克服困難,同時良好的情感會產生較好的心境,從而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記憶力和想象力。教師應是一個有豐富感情的人,能了解孩子們的需要、感情、興趣,能共享孩子的快樂,分擔孩子的痛苦。教師需要從正面表達自己的情感,以滿腔的熱情去對待幼兒,面對幼兒時就應表現出快樂,即使幼兒犯了錯也應用溫和、愉快的聲調與幼兒交談,使幼兒感受到老師的關心和愛護,而不是嚴厲、冷淡的語氣,那樣會使幼兒感到失去愛和信任,對幼兒良好情感的發展不利。
在孩子的眼里到處是和煦的春風和明媚的陽光,但是,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生活經驗的不斷豐富,和平寧靜必然會被復雜的人生、社會打破。因此我們有責任逐步讓幼兒嘗嘗酸甜苦辣的各種滋味,多給孩子體驗各種情感的機會,以健全幼兒的心靈,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辨別善惡的能力。
意志品質是決定孩子未來是否成功的非智力因素,在很多時候,它比智力因素更能影響孩子的發展。在幼兒階段,老師就應該通過有意識的引導、教育、磨練,使幼兒逐漸學會如何面對困難、面對危險,為養成勇敢堅強的意志品質奠定堅實的基礎。我們發現,有的幼兒能長期專注于一個目的,不屈不撓,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有的幼兒則“三分鐘熱度”,見異思遷,一旦遇到挫折便灰心喪氣,停滯不前。現在的孩子難以形成頑強不屈的精神品質,很大程度上與環境優越有關。許多家長仍是看不得自己的孩子吃苦,時而不自覺的替孩子解決難題,有些是孩子無力自己解決的,但有些卻是家長們從自身角度出發,不愿意孩子接受磨練,品嘗痛苦,從而創造了一個人為的毫無挫折的“優越”環境,這樣一來,給了孩子們一個在困難面前退縮和畏懼的心理庇護所。教師要認識到,當孩子遇到困難退縮時不要太熱心太早介入相助,相反要客觀審視,這種困難是否在孩子的能力范圍之內,超出范圍有沒有可能讓他們自己解決,只有在不可能的情況之下才出手幫忙。此外,甚至有時可以再人為的加大一些難度,給孩子一點壓力。
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直接促進了智力因素的培養,教育工作者在狠抓智力因素的同時,也把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和發展重視起來,我們的孩子將會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