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思
(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山西晉中,030800)
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社會轉型的速度逐漸加快,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范圍也日益擴大,現已形成了大范圍的網絡環境,計算機網絡技術已經悄然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開放包容的網絡環境中相互沖撞、相互融合的各種觀點、文化使年輕一代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變得更為多元化,這就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難題。為了應對這一已經較為明顯的社會形勢,高校要緊跟網絡環境下時代發展的趨勢,積極面對計算機網絡技術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改革和創新。
在當下這個開放包容、成分復雜的多元網絡環境中,人們能夠不分年齡、不分民族、不分國籍乃至不分宗教信仰、政治立場和價值理念地自由交流,無限度地吸取、制造、傳播網絡環境中豐富的信息資源。網絡環境中龐雜的信息類型多種多樣,有本國、本民族的文化,也有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有新聞、科技、財經、娛樂、文學、藝術等為人稱贊、受人關注的正面信息,也有封建迷信、黃色暴力等引人沉迷、為人不齒的負面信息。網絡環境中多元的信息資源滿足了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的人們對于文化消費的需求,反映了在社會轉型時期人們價值觀念、道德意識和生活態度的多變性。而處于網絡發展前沿的高校學生們對于網絡信息的接收、制造、傳播更是快人一步,這給追求思想統一、觀念整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不可避免的巨大阻礙。
在網絡環境下,信息往往會通過即時性的視聽圖景呈現給使用網絡終端的人們,進而引發人們的情感共鳴。這一特性恰恰符合了現代人尤其是年輕的高校學生對信息直觀性的心理需求,網絡信息也由此獲得了廣泛的認同。但網絡信息對于“形象”“感覺”“刺激”的片面追求帶給人們的通常是快餐式的情感滿足,不可能為人們提供恒久性的精神動力和高尚的價值追求。比現實世界更自由、更痛快的網絡環境往往會容易使人放縱自己的行為,逃避復雜的現實問題,沉迷于網絡帶來的短暫、刺激的快感之中,放任自己的虛擬世界。這一特點恰恰是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追求的理性信仰和理想追求相違背的。
網絡環境中龐雜多樣的信息在向高校學生輸送不同文化觀念的同時,也會對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造成部分大學生是非觀念模糊、道德觀念淡化、法律意識薄弱。由于網絡的發展是不可阻礙也不可逆轉的,如何在網絡環境下牢守思想政治陣地,在倡導思想多元化之前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導向,引導高校學生塑造全社會共同的文化觀念、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思想就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當下亟待改進和解決的重要問題。
隨著網絡的不斷普及和逐漸覆蓋,越來越多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信息都依賴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傳播,網絡在社會各領域應用中都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現階段,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便捷性、高效性、系統性都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在網絡環境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僅僅依靠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經驗和直覺對學生進行教學,而計算機網絡技術也同樣能夠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相當大的幫助,如多媒體教學、微課程教學等。[1]通過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高校可以建立校內互聯網交流平臺,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夠和學生進一步溝通和交流。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分析交流平臺數據,及時跟進高校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近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動態。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過往依靠直覺和經驗進行教學的模式,以數據的方式直觀呈現,使思政教育工作者了解不同學生的思想特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因材施教。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能夠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有效整合學生群體特點,開展不同主題的班會和講座[2],應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對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相應的改革和創新,進一步強化與學生的互動。
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過程中遇到了許多的新情況、新問題,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統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手段都提出了較大的挑戰。在網絡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權威性受到了網絡的影響,教師和學生都處于接收網絡信息的層次,且由于年齡等因素部分教師接收網絡信息的能力甚至遠遠不及學生。[3]由于網絡的特性,網絡環境中的知識較傳統的課堂教學知識要更為具體生動、更具趣味性,也更能滿足不同學生對于知識深度的追求,學生更愿意通過網絡學習,而不是努力理解枯燥的理論知識和平淡無波的講授,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地位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另外,由于網絡環境尚且缺乏有針對性的具體規范,相應的同步立法并沒有跟上,其個人隱私與公開的界限相對模糊[4],高校對于學生接收、發布、制造的網絡信息難以制約,再加上部分學生沉迷網絡,耽誤自身的學習和發展,這就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全新的挑戰。這就需要高校高度重視網絡環境下學生的思想動態,充分把握計算機網絡技術給高校創新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機遇,做好網絡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5]
在網絡環境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利用新媒體建立網絡交流平臺,使學生與教師能夠平等、及時地交流溝通。高校要在觀念上提高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明確以學生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設置與教研活動中加大財政投入和資源支持,積極為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和高校學生創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習環境,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師能夠通過外出學習、校內聽取專家講座等形式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以身立教,為學生提供積極的榜樣作用。同時,高校可以為學生安排一定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自行感悟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中的道理,體會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導向性,明確和改進自身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在社會中獲得思想道德的滿足和認可。
在網絡環境下,高校學生通過計算機網絡技術獲得的資源較為復雜,其信息內容包括或積極正面或消極不正,這并不利于高校統一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反之會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極大的阻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在網絡上選擇積極正面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意義的內容,充實與更新校內交流平臺和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把控網絡信息質量,散布積極正面的消息的形式使學生對于網絡上常見的事件產生正確、清醒的判斷,保持較高的思想道德素養,而不是被外界不利因素影響而在校內傳播不實、不良信息,影響其他學生,擾亂學校秩序。除了利用校內網絡交流平臺和思想政治教育課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可以依靠網絡信息資源,對當下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分析,幫助學生利用網絡了解社會時事,而不是沉迷于游戲、電視劇等網絡娛樂中。
在網絡環境下,高校學生利用智能手機、電腦、平板等網絡終端獲取信息十分便利,他們獲取知識的手段也不再僅僅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書本和課堂上教師的講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對這種情況應該及時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進行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依托即時通訊軟件,如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平臺、QQ群組等,積極地向學生傳遞信息,加強與學生的溝通,針對學生的在校問題也能夠及時地聯絡學生家長,反饋學生的行為表現和思想政治狀態,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外,高校還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向學生發布和收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業,以此取代過往的紙質作業,激發學生的創作興趣,使學生在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作業的過程中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體會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使學生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轉化為自身的內心信念,提高自己的政治覺悟和政治素養,加強自己的道德品質。
在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正確認識當下思想政治教育形勢,從“經驗”和“知識”堆積的高高的“講臺”上走下來,走到對網絡信息十分感興趣的高校學生中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從自己厚重的資料中走出,學習和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通過網絡了解高校學生群體關注的社會熱點事件、任務以及當前的網絡流行語,準確認知當下高校學生群體的心理狀態和價值取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重視學生個體人生目標和人生價值的實現,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從高高在上的指揮者成為親切友善的引路人,采用情感教學的模式,與學生進行深入交流,幫助學生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從而樹立起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要通過邀請思想政治模范為學生現身說法,和學生一起成為“聽眾”,與學生一起對相關事件進行討論,激發學生提升個人道德修養和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的意愿。
綜上所述,飛速發展的互聯網社會要求高校在網絡環境下創新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的同時革新思想政治教育團隊的教育管理觀念,充分利用豐富、新穎的網絡資源及時接受、補充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通過多媒體等手段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急需轉變對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認知,突出高校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水平,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團隊能夠拿出更與時俱進的工作成果,推動學生社會道德素養的強化和社會主義正確價值觀念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