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術剛,鄧 欣
(1.桂林理工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廣西桂林,541004;2.桂林市衛生學校,廣西桂林,541002)
國內有學者指出:“大學精神屬于意識形態的范疇,是大學最富典型意義的價值取向和精神特征,是大學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的主要體現,是大學文化的核心和大學生命的靈魂所在?!盵1]“桂工精神”是桂林理工大學五改歸屬、十易校名,歷經63載的歷史沉淀和集中凝聚,是桂林理工大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桂林理工大學精神的獨特詮釋?!捌D苦創業、敬業奉獻、團結協作、開拓創新”的“桂工精神”背后所彰顯的是勤奮求實、崢嶸跌宕、獻身開拓、革新自強的信念,是不畏艱險、砥礪奮進、改革創新的堅持,是攻堅克難、追求卓越、自強不息的決心。伴隨時代的不斷發展、學校規模的不斷擴大、辦學水平的不斷提高,桂林理工大學的校訓也從“勤奮求實、獻身開拓”逐漸演變為“厚德篤學、惟實勵新”。這使得“桂工精神”有了更深層次的內涵,就是以培養擁有高尚道德情操、潛心研究學問、求真務實、改革創新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為目標,以“育人為本、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為辦學理念,堅持內涵式發展,矢志不渝地發揮高校的立德樹人、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四大職能。
大學精神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標是一致的,兩者之間的契合程度更加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曾子在《大學》開篇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边@闡明了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教會學生在做事之前先學會做人的道理,告訴他們品德修養至關重要,人的一生都要“活到老,學到老”。如今,在國內外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下,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容易造成信仰迷失,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出現下降趨勢。因此,當代大學生應該繼承和發揚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學精神,以德育人,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發揮。而“桂工精神”是具有本校特色的大學精神,每個“桂工人”身上都應該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所謂“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只有重視德育,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才能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桂工精神”,成為一名合格的“桂工人”。
大學精神的傳承屬于意識形態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屬于同一范疇,重在隱性教育功能的發揮,兩者的價值取向需求也是一致的,重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人”。大學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培養人,培養出具有正確“三觀”的社會人?!肮鸸ぞ瘛敝荚谂囵B出可以回報社會,造福老百姓的合格“桂工人”。大學精神通過文化引導挖掘人的價值所在和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學生人格是不謀而合的。充分發揮大學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不僅可以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途徑,還可以升華大學精神的內涵和意義。
2015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要求的大學文化,培育和弘揚大學精神,把高校建設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示范區和輻射源,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2]大學精神代表著一種時代符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的一種具體表現。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2018年9月10日,黨中央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大會,在我國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以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為指引,完成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這一重大而神圣的時代課題,賦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詮釋了大學精神的新外延。而“桂工精神”旨在契合時代發展的過程中,不忘初心,牢記“工匠精神”,做到敬業、精益、專注、創新,更好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導向性作用。
大學精神與時代發展、歷史文化息息相關,深化大學精神的內涵,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更好發揮?!肮鸸ぞ瘛笔枪鹆掷砉ご髮W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桂林理工大學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經過歷史的選擇凝練發展而成的,同時也是桂林理工大學校史與特定時期的時代精神相結合的具體體現。為了更好地銘記歷史和傳承精神,桂林理工大學將地質陳列室發展成目前廣西功能最齊全的約4000平方米的地質博物館,主題式展廳分為生命起源與演化、行星地球、內外動力地質作用、礦物巖石、礦產資源、地質災害和寶玉石等10個,同時配套4D影廳、大標本展區、臨展區及校友捐贈長廊等輔助功能展區。[3]通過地質博物館這個對外交流的窗口,可以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桂工精神”,在新生入學教育過程中,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實踐過程中,在相關專業學習研究過程中,在免費提供參觀導覽過程中,都可以潛移默化地滲透“桂工精神”的內涵式發展,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大學精神的核心是價值觀,是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其育人功能不可或缺的精神來源?!肮鸸ぞ瘛钡碾y能可貴在于“不忘歷史,牢記精神”,愛國愛校,繼承和發揚民族精神。2019年7月1日,建于桂林理工大學校園內的約500平方米的桂林近代革命史展館舉行開館揭牌儀式,主要分為近代風云、湘江戰役、抗日烽火、解放重生、人杰地靈、名人薈萃、領導關懷七大板塊,綜合展示了中國人民在近代桂林的紅色奮斗史。這不僅可以整合桂林紅色教育資源,還可以傳承紅色基因,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大學精神和國家的歷史文化教育是分不開的,應以大學精神文化為載體進行紅色愛國主義教育與宣傳,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這種依托學校教學實際建立的近代史展館,屬廣西高校首創。學校還可以發揮馬克思主義學院師生的專業優勢和學科特點,到學校和社會廣泛地宣講黨的光輝歷史,踐行“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寄語,與學校地質博物館、校史館、藝術館一道,為師生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進一步彰顯桂林理工大學辦學特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傳承弘揚紅色基因和“桂工精神”,重視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功能。[4]
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思政課程建設的重要性,重視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的作用,從“思政課堂”向“課堂思政”邁出,由“點”及“面”全面鋪開思政教育。“課程思政”的本質是一種創新的教育理念,它既不是指具體的思政課程,也不是要新增幾門思政課替代現有的思政課程,而是通過深入挖掘專業課和綜合素養課的德育內涵和德育因素,促進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融合,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專業課“三位一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專業教師、校內外專家協同聯動的育人體系,促進實現從“思政課程”主渠道育人向“課程思政”立體化育人的創造性轉化。[5]學校要借助國家重視和發展“課程思政”的有利契機,開發校本教材,開展品牌教育實踐活動,將“桂工精神”與教師授課內容結合起來,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實現潤物細無聲式的良好教育方式,通過潛移默化的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實現“課程思政”的既定目標?!肮鸸ぞ瘛笔枪鹆掷砉ご髮W的一筆寶貴財富,把“桂工精神”運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視回歸主陣地形式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傳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講話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盵6]同樣的,要成為一個合格的桂工人,就應該樹立傳承發揚“桂工精神”的堅定信念。學??梢阅坌S蚜α?,利用校友會等平臺,以“桂工精神”作紐帶,設立一年一度的“桂工精神——校友資助獎學金”的評比和頒獎,調動廣大師生工作、學習的積極性。學校進行“桂工精神”校本課程建設,將“桂工精神”典型校友人物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推進“桂工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的“三進”工作,既能改變思想政治理論課堂單一化的授課模式,又能讓大學生接受“桂工精神”的陶冶。同時,學校還要在新生入學教育、就業創業教育、畢業追蹤教育三個關節點,融入“桂工精神”,把弘揚“桂工精神”與學科建設結合起來,重視培養應用型人才,做大做強學科專業,樹立區級“雙一流”大學建設目標,將大學精神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
增強大學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揮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豐富大學精神的載體,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重視品牌性和傳承性的校園文化活動開發,將大學精神融入其中,充分發揮大學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學校要以二級學院為依托,將“桂工精神”融入各二級學院特色專業文化建設,增強“桂工精神”在基層學生群體教育的實效性,增強大學生對“桂工精神”的認同感,做好“一院一品”,帶動班風、學風、教風、校風建設,加強大學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除了線下的校園文化品牌活動建設,學校還可以發展網上大學精神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拓展大學精神的傳播方式。針對當代青年大學生“草根網民”的特征,學校要加大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針對一校四區的“桂工格局”,建立全媒體網絡媒介,加強一校四區大學生的溝通交流和信息化建設,在寓教于樂的過程中增強歸屬感和凝聚力。
大學精神的傳承與弘揚離不開由精神層面落實到實踐層面。個體價值觀和綜合素質的提升需要在具體實踐中轉化和升華,需要符合“精神—實踐—精神—實踐”的循環過程。對此,學校要加強第二課堂建設和社會實踐,著力提升“工匠精神”的實踐性,在深度挖掘“桂工精神”“工匠精神”等特色精神載體的內涵和外延基礎上探索開發結合本校實際的“價值引領課程”,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定期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個人品德教育等社會實踐活動,培育和選樹學習勵志、實踐奉獻、創新創業、志愿服務等方面的典型,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信用體系,為“桂工精神”校本課程實踐教學積累素材。[7]同時,學校還要做好產教融合,建立“網上校友之家”,上傳優秀實業家校友的典型事跡,與優秀校友進行網絡視頻會議,模擬企業網上工作會議模式,定期帶領學生積極參加行政企事業單位的中長期實踐鍛煉,全面加強校企合作育人功能,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結合起來,積極探索理想信念、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工匠精神“四位一體”的培育模式,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大學生在與“大國工匠”“技能大師”“優秀校友”等社會工作者的近距離接觸中進一步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樹立“一朝桂工人,一生桂工情”的傳承意識,讓“桂工精神”充分融入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伴其一生之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