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明
(濟源職業技術學校,河南濟源,459000)
濟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濟源地域文化歷史悠久,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極為豐富。目前,濟源旅游業發展現狀初具規模,文化旅游在全國范圍初具影響力。但是,旅游專業教育嚴重滯后于旅游的發展,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適合本地旅游產業發展的旅游專業校本教材。
近幾年,濟源市旅游業發展迅速,但旅游發展仍處于落后階段,對外吸引力不夠。特別是旅游服務接待功能不強,旅游從業人員素質有待提高,突出表現在景點、酒店、餐飲、交通運輸、導游、管理、規劃、營銷等專業人才對本地旅游專業知識缺乏系統和完整的掌握,人才短缺,流失嚴重,導致旅游接待和企業線路推介嚴重滯后,游客落地較為困難。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濟源市旅游行業教育的發展嚴重滯后。雖然濟源的旅游教育有近十年的歷史,但現狀仍不能令人滿意。盡管全市多數中職學校和技工學校都開設有旅游專業,或開設過旅游專業,但旅游專業教育服務本地旅游行業發展的功能偏低,企業與學校的互動合作程度不高。其中,缺少適合本地旅游產業發展的旅游專業校本教材是主要原因之一。
從職業教育功能的角度來看,旅游專業教學應服務于當地旅游業發展。這是編寫旅游專業校本教材的初衷。因此,編寫本教材應以濟源市旅游資源和旅游業發展為主要內容。
從旅游學的角度來看,旅游的六要素包括食、住、行、游、購、娛。[1]因此,教材內容應以此為依據,突出“游”字,對濟源旅游進行系統全面的介紹。
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旅游專業校本教材的應用能夠對優化旅游課程結構、教師指導學生技能訓練和專業實習起到積極的作用。它不僅能使學生的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而且有助于對學生滲透熱愛家鄉、增輝濟源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僅能突出旅游職業教育特色,而且人才的培養也更具針對性。
因此,校本教材的結構和功能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向學生傳播本地旅游行業的基本知識,使學生形成本地旅游基礎知識體系;二是要結合旅游專業通用基本技能,學以致用,把這些知識內化為旅游專業技能體系,從而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只有把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系統地傳授給學生,才能保證旅游智能教育的全面進行。《濟源市旅游基礎知識》編寫具體內容和思路簡述如下。
包括地理位置、氣候環境、交通條件、住宿條件、工農業現狀、教育體育事業、城市理念、城市特色等。這一部分應特別強調“愚公精神”“濟水精神”的實質,讓學生準確地理解濟源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的原因,以使他們能自豪地向旅游者講述。
1.濟源的歷史事件
濟源有著五千年輝煌燦爛的歷史。遠古時期,軒轅黃帝曾在此設壇祭天,顯示了濟源歷史的源遠流長;夏代原城遺址的發現,標志著濟源曾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的都城;歷代帝王對濟水的祭祀,體現濟水文化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等等。所有這些都應編入教材,形成獨立章節,而且在其他章節中也要有所滲透和體現。
2.與濟源有關的名人、名篇
涉及名人、名篇主要是出于兩方面的考慮。一是與濟源有關的名人輩出,如黃帝、鯀、禹、愚公、盧仝、荊浩等。二是因為我國的旅游文化有“重人”和“重文”的傳統。所謂“重人”是指一個是否具有旅游價值,除了優美的風景外,還要重視區域內是否與名人發生過聯系,以激發人們的旅游熱情;所謂“重文”,是指中國的山川得益于名人之筆而聞名遐邇的有很多,一經名人吟詠,便會名聲大振。這兩方面的內容都涉及人文旅游,是濟源旅游業發展的重點。
3.與濟源有關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
古老的神話傳說和優美的民間故事,讓濟源旅游熠熠生輝,獨具特色,如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女媧補天、田真哭樹等。這些內容不僅是濟源旅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熱愛家鄉、熱愛旅游行業的情感,陶冶他們的職業道德。
濟源的旅游資源豐富多彩,人文旅游資源如大明寺、舍利塔、奉仙觀、陽臺宮、盤谷寺、濟瀆廟,自然旅游資源如王屋山、九里溝、五龍口、黃河三峽、小溝背等。而且,大多數景區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的典范,如道教名山王屋山、世紀工程小浪底等。此外,民風民俗、飲食文化、風物特色等也是濟源人文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材內容還應包括濟源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方面的內容。如在濟源旅游資源開發中應如何避免破壞性建設和建設性破壞、濟源旅游如何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等。對于這些問題的探討,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辯證分析能力。
濟源的旅游產業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當前是旅游加速發展的重要時期,初步形成了“二龍戲珠”的景區發展格局,即南部以黃河小浪底為龍頭,涵蓋西霞院水庫、張嶺半島、明珠島、黃河三峽、西戴河等景點的黃河觀光休閑娛樂旅游帶;北部以王屋山為龍頭,囊括五龍口、九里溝、小溝背等景點的北部山岳生態文化旅游帶;中部以中心城區為核心,集合曲陽湖、克井鎮和軹城鎮三個復合型組團的城市休閑旅游帶。在校本教材的編寫中,要突出這一現象,著力于對三條旅游線路進行融合和規劃。
當前,濟源市的旅游專業教育大多忽視技能的培養和訓練。在濟源旅游校本教材的編寫中,應開發濟源旅游發展中的實用性內容,結合通用技能,增加對學生技能的內化指導。對此,教材可采用項目教學、模塊教學的思路來編排課程結構和教材內容,如指導學生設計濟源的旅游線路,撰寫歡迎辭、撰寫景點導游詞。
教材編寫是科學而嚴肅的工作,編寫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旅游校本教材的編寫應以教育學、旅游學的有關理論為指導,以培養服務于當地的旅游人才為目的,立足當地,從學生實際出發,在合理規劃教材結構,憑借完善的教育理論體系,合理編排教學內容及重點,認真分析、篩選資料的基礎上完成。教材既要遵循教育規律,又要突出專業特點,從而區別于其他旅游教材或者景區介紹。
所謂旅游調研,是指針對旅游事件、經驗或者問題,經過實踐,對其客觀實際情況進行調查了解,再將了解的情況和材料進行整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地進行分析研究,揭出本質,尋找規律,總結經驗。鄉土旅游調研的主要內容,包括地區旅游資源的調查、評價,地區旅游業發展現狀分析和地區旅游業發展規劃三個部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通過調查研究可以搜集到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也可對現成的文字資料進行驗證,從而保證教材內容的正確性和準確性。如各景區的日游客接待量、人均旅游消費額等問題都必須深入一線,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獲得信息。
調研活動應注意的問題有三:一是要實事求是地反映客觀事實;二是要深入調查,不能主觀想象;三是要研究深刻,參透事物本質,提出合理的對策。
旅游專業教材與其他學科教材的最大區別,就是內容的綜合性和復雜性。在選擇教材內容時往往會出現旅游與其他學科界限不清的問題,從而使其他學科內容過多地選入旅游專業教材。因此,教材要以鮮明的旅游專業性作為選擇內容的標準,對那些旅游專業性不強的內容盡量少選或不選。教材的篇幅,學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切忌把知識的觸角伸到別的學科里。如王屋山地質構造、植被資源的深層次研究等問題,由于屬于邊緣學科內容,涉及地理學、農學、動植物保護等相關學科,學生沒有相關理論基礎,且實用性不強,就不能選入教材。
旅游校本教材不但要與學生的年齡特征相適應,而且要適應當地的旅游業發展,與旅游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把旅游學科最新的理論、當地旅游業發展的最新動態等編入教材,傳授給學生。同時,教材要注重社會適應性,既可以做學校學歷教育的教材,也可以適用于旅游行業培訓,從而提高旅游校本教材的專業水平,適應時代的需要。如把濟源旅游業的發展規劃、未來發展趨勢,濟源生態旅游的發展,濟源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等編入教材。
編寫旅游校本教材的初衷就是為了與實際結合,指導學生技能訓練和專業實習,服務當地旅游業的發展。[2]因此,教材的編寫要把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作為一條主線貫穿始終,把如何指導學生實習和訓練作為主要矛盾,重點解決。同時,旅游校本教材還應能夠起到一定的宣傳作用,便于非旅游專業學生和旅游者了解濟源。
由《濟源市旅游基礎知識》編寫內容和思路來看,濟源市旅游專業校本教材可以多門類、多學科地進行開發。如語文教材可以增加與本地文化有關的內容,包含詩詞歌賦、歷史典故、民俗文化等;可以把濟源旅游的食、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編寫成英語實用教材,作為學生英語學習和口語訓練的內容。因此,校本教材編寫工作可建立統一的領導機構,從全局的高度出發,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盡量避免各學科教材內容的重復和雷同、避免產生歧義和矛盾。各學科教材之間應當相互補充,相互支撐,協調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