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冬梅
(大連財經學院會計學院,遼寧大連,116622)
2018年國慶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蒞臨東北三省考察,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總書記站在國家發展大局的高度,深刻闡釋東北振興的重大意義,著眼“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目標任務,提出六個方面的明確要求,為新時代東北振興提供了行動指南。而想要認真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黨中央關于東北振興的一系列決策部署,推進新時代東北振興,就需要以加速高校人才培養為原動力,展現新氣象新擔當新作為。
回顧改革開放40余年,地方高校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促進社會文明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新時代東北振興的大背景下,各高校都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和省教育工委工作部署,最大限度地發揮著高校人才培養的優勢,把握新時代東北振興重大戰略機遇,以“新氣象、新擔當、新作為”為目標,奮力譜寫東北地區高等教育發展的新篇章。高校人才培養,是高校實現自身改革發展的重點,更是新時代東北振興的基石。
關于新時代東北振興的推進,人才培養是改革的重點。其中,地方高校是推動科技進步的重要參與者,也是實現“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的重要研究者,更是樹立包容開放、勇于創新理念的重要引導者,同時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實施者。高校是聚集、培養和輸送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才潛能,并為新時代東北振興不斷注入活力。此外,高校實行“雙導師”制,也是高校參與東北振興的重要形式,是一個由知識傳授向知識創造再向知識應用轉變的過程。
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是盤活國營、促進民營、創新創業的重要舉措,進而謀求新時代東北振興發展的應有之義。然而,高校不僅僅需擔負起培養人才的重任,還要有屬于自己的科研領軍型人才團隊,在釋放內部發展活力的同時,進行高科技研發,聚力向科技引領轉型,催生高科技向生產力的轉化過程。這是促進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也是科技創新的源泉之力,不但對高科技產業發展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而且能夠增強區域經濟發展活力。
很多高校都擁有自己的重點專業、實驗室以及研究基地,以實現新時代東北振興為目標,開展科學基金項目的選題和探索研究,研發具有新突破、前沿性的科技實用項目,以此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同時,許多高校還具有鼓勵和激勵創新的制度和環境氛圍,激發調動全社會的創新激情,持續發力,最終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可見,高校是研究高質量項目的優質土壤,可以培育出適合東北特色的新的經濟增長點,未來可期。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東北老工業基地和計劃經濟的影響,以及思想上的相對保守性和政策、政治運動的相關問題,使東北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一度嚴重落后于全國。進而,東北又出現了全面性的人才流失現象”[1]。因此,地方高校人才培養存在突出的問題:政治思維能力薄弱,政策理解不夠深入,人才流失問題嚴重化;頂級工科專業匱乏,高校同質化現象嚴重,資源急需優化整合;理論與實際普遍脫節,校企之間合作不足,產業轉型升級滯后。
在國內一些先進地區,對于現代高層次人才成長的目標,大多以實現自我價值和成就事業為基準,而“東北地區明顯落后,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最早最徹底,行政干預過多,官本位思想太濃”[2]。此外,仍有一些領導對人才在東北振興發展中的基礎性、戰略性、重要性和前瞻性作用缺乏足夠的認識,致使壓抑人才的現象屢見不鮮。區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培養,東北要想盡快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建設高起點自貿區,就必須解決人才抑制問題。[3]一方面,人才政策落實不到位等問題的存在,讓政府在用人選才方面便往往占據主導地位,導致一些企事業單位變得很被動,缺乏更多的自主性與靈活性,無法很好地承擔吸引人才就業的重任。這種本末倒置的人才選拔現狀,既不能充分發揮高層次人才的作用,也不能給予高層次人才優厚待遇,更不能自覺地將人才工作與區域經濟發展全局有機結合起來,極度地缺乏對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致使出現了高層次人才外流或引而又走的問題。另一方面,政府沒有充分認識到高校人才畢業即創業的大趨勢,沒有在營造良好創業環境上下大功夫,既缺乏相應的創業指導,也缺乏資金與政策支持,造成不少高校人才選擇異地創業。
現今,東北地區高校廣泛存在著頂級工科專業匱乏、高校間缺乏合作、同類教師間缺少凝聚共識、學科相似度高且乏有特色專業等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目前,地方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上,缺少區域特色專業間的聯合互動與人才資源間的優化整合。地方高校的培養模式以培養理論型、學術型人才的學校居多,而培養技術型、技能型人才的學校較少。也就是說,地方高校“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很多高校都在不遺余力地追求學科與專業的“大而全”,辦綜合性大學,但對于特色專業關注度缺失。這一現象說明了區域教育往往缺少個性和特色,各高校無論是辦學理念和教學模式,還是專業設置以及課程內容都日趨相近,且對于高端人才以及科技創新項目資金投入不足,甚至對每位學生的培養和評價大都成一個模式,多以分數作為評價依據,缺乏多樣性全方位的評價參考,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環境難以營造。學校沒了特色,人才個性培養自然是泛泛而談,一些本來具有較明顯行業特色和區域特征的高校因追求所謂“高、大、全”而丟掉了自身特色,一味追求綜合性發展而放棄了特色教育發展,可謂是本末倒置。
專業知識與實際應用之間的脫節問題已成為大學生畢業后的典型現象,而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不足問題更是尤為突出。目前,很多大學生的實習以及工作與本專業幾乎毫無相關。學校對于畢業生就業問題的關注,大多停留于政策和表象,很少能真正做到幫助畢業生與企業完成對接。具體而言,學校與當地企業之間缺乏聯結互通,相關人才從學校到企業的引進環節有所斷裂,缺乏從校園到企業的直接人才輸送橋梁的搭建。除此,以遼寧為例,遼寧省是東北老工業基地之首,遲滯性產業占比較大,并逐漸成為制約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瓶頸”,這與近年來黨和國家一再強調的東北振興規劃、政策和措施很不適應。東北地區的企業以煤炭、鋼鐵和石油等重工業老國企為主,股份制、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數量較少、規模偏小、水平不高,這些遲滯性產業亟待產業結構的轉型優化升級,而產業結構轉型滯后也與相關創新人才的引進不足有著很大的關聯。
人才是當今社會最稀缺也是最寶貴的財富,高校理所當然地肩負起了人才培養的這項重任。眾所周知,高校人才培養不僅關乎本校的教育與教學改革,更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息息相關。因此,高校人才培養是推進新時代東北振興的重要一步,相應地,采取有力的方法舉措更是實施這一戰略的關鍵。
有關部門要實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優先戰略,主要面向重點產業和新型產業,“以圍繞產業鏈匹配人才鏈為中心,堅持以需定引、產才融合”,制定人才需求規劃。東北地區可借鑒南方發達地區的先進做法,支持企業組建“產業集群人才發展聯盟”,“由政府有關部門統一梳理重點產業、企業人才需求目錄,以產業集群為主體,抱團引才、集中引才,實現人力資源共享和優化配置”[4]。當前,重點產業和新型產業層出不窮日新月異,人才的需求也逐漸變得多樣化,培育具有互聯網思維和創新精神的高校人才是人才需求規劃的重中之重。因此,各高校也要推動制度變革,緊靠黨中央支持政策,走出“東北的性格與文化”,汲取當今社會的開創性思維和不斷進取的決心等,使之在高校人才培養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新時代東北經濟發展需做到未雨綢繆,即制定與之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標準。地方高校在教授學生基本理論知識的同時,更需要帶領學生深入實踐,培養學生善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高校要結合自身特色要求,強化學校發展應具備的辦學自主權,立足于自身辦學條件來制定相應的發展模式,不可盲目地模仿其他院校,否則會導致發展模式千篇一律。高校的個性化發展是提升高校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更是促進高校個性化發展的最終要義。這就要求高校要確立具有個性特點的專業體系,打造優勢學科,實現人才培養個性化。與此同時,高校需要培育個性化校園文化,樹立獨特的校園文化品牌,塑造高校的個性之魂。此外,在日常教學中,高校也要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適當向學生滲透東北經濟“斷崖式下跌”的現狀,將憂患意識與創新意識寓于課堂教學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激發學生對新時代東北振興與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個人發展與團隊合作的有機結合。建構發展性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建立由政府、相關行業主管部門、行業企業及相關高校組成的“政校企”戰略聯盟。打通從高校進入企業的壁壘,提升高校畢業生的適應性和競爭力。堅持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相結合的原則,加強校企合作,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孵化高新技術產業,達到人才與企業的雙向認可與合作共贏。增強科技人才服務意識,為企業跨越轉型改造升級提供技術支持,真正讓科技成果產業化,促進企業的現代化和科技化,讓傳統企業煥發新活力。建立東北產業發展問題研究團隊,以學術帶頭人為核心,主動思考制約東北地區產業發展的突出矛盾和沉疴積弊,著力發揮融合劑作用,為“政校企”三方提供針對性解決方案,形成充滿激情與活力的科研方陣,促進想象力轉化為創新能力,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