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陽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經濟地帶,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區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是重大國家戰略。其不僅是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抓手,而且是培育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重要舉措,同時也完善了我國區域發展重大戰略整體框架,為解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問題提供了機遇、方向和戰略支撐。
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流經青海、四川、寧夏、甘肅、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 9省區,全長5464公里。上游從河源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長3472公里;中游從河口鎮到鄭州桃花峪,長1206公里;桃花峪以下為下游,長786公里。
黃河流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2018年,流域沿線9個省區總人口4.2億人,占全國人口的近1/3;地區生產總值23.9萬億元,占全國的1/4。黃河流域堪稱我國的“能源流域”,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有色金屬資源豐富,擁有稀土、鉭、鈮、鈹等重要戰略性資源,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重化工、航空航天軍工生產基地。黃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區是我國農產品主產區,糧食和肉類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1/3左右。
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黃河流域是連接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的生態廊道,擁有三江源、祁連山等多個國家公園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五大沙漠沙地,沿河兩岸分布有東平湖和烏梁素海等湖泊、濕地,河口三角洲濕地生物多樣豐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生態系統,承擔著防風固沙、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的重要職能。
黃河流域是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區域。黃河上中游的青海、甘肅、寧夏、川西、蒙西、陜北等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集聚區,屬于我國經濟社會欠發達地區,貧困面廣、貧困度深、貧困人多、返貧率高,尤其是青海、四川和甘肅,藏區及甘肅的臨夏州、四川的涼山州被列入“三州三區”深度貧困地區。
黃河流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起點和腹地。陜西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起點,經腹地甘肅向西北延伸通過新疆與歐洲相連。在形成面向中亞、南亞、西亞國家的通道和商貿物流樞紐中,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扮演著重要產業和人文交流基地的角色,內蒙古則是向東北亞開放的重要窗口之一。絲綢之路經濟帶向東北延伸,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相協調;向南拓展,與長江經濟帶、長江三角洲地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及粵港澳大灣區相對接,其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關系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有效推進。
流域水資源匱乏,水平衡問題較為突出。黃河是舉世聞名的地上懸河,是淮河和海河流域的分水嶺。黃河流域屬于資源型缺水地區,近年來水資源仍呈減少趨勢。黃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較高,遠超一般流域40%的生態警戒線。有些地區超計劃用水突出,存在水資源超載狀況。有些地區地下水超采嚴重,有些城市過度挖湖引水造景,進一步加劇水資源緊缺。黃河流域農業用水量較大,農業用水效率不高,水資源利用粗放,大水漫灌的傳統耕作方式仍為主導,且有些企業和城市居民用水的節水意識有待加強。水資源緊缺與流域內能源產業、農業、生活、生態用水之間的矛盾突出,生態用水受到擠占,對流域生態安全構成威脅。近年來,全流域加強水量調度和取用水管控,避免了干流斷流,但一些支流仍有斷流。
流域生態敏感脆弱,局部生態系統不穩定。黃河流域生態敏感區和脆弱區面積大、類型多、程度深,是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上游局部地區生態系統不穩定、水源涵養功能降低,部分支流干涸、濕地萎縮,土地荒漠化、沙化程度較深,人類活動干擾導致植被破壞、一些天然草原存在不同程度退化,早年建成的部分防護林因自然壽命、缺水和沙化出現退化,生態防護功能下降;中游局部地區水土流失依然嚴重,黃土高原仍有一些水土流失面積亟待治理,特別是一些多沙粗沙區和粗泥沙集中來源區對下游構成嚴重威脅;下游生態流量偏低,個別地方河口濕地萎縮,水沙關系不協調,造成河道變寬、流速變緩、河道淤積、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懸河。
產業結構風險較高,局部環境污染嚴重。黃河流域產業結構偏重,能源基地集中,煤炭采選、煤化工、有色金屬冶煉等高耗水、高污染企業多。企業大多沿河分布,主要污染集中在支流,汾河、渭河、涑水河、清澗河等持續重度污染,成為污染負荷中心。2018年、2019年生態環境部發布的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相對較差的20個城市中,黃河流域均占15個,黃河流域大氣污染防治形勢依然嚴峻。黃河流域局部地區土壤污染嚴重,有色金屬礦區周邊農田污染問題比較突出,黃河上游白銀東大溝流域,中游河南省三門峽、濟源、洛陽等地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屬超標現象,一些污灌區土壤環境風險較高。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協同推進大保護大治理。
黃河上游著力提高三江源、祁連山、若爾蓋草原濕地、賀蘭山水源涵養功能,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大力實施草原保護修復、河湖和濕地保護恢復、天然林保護、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等工程。加強河湖、濕地保護修復,提高高原濕地、江河源頭水源涵養能力;加強森林資源管護和中幼林撫育,在河灘谷地開展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等防護林體系建設;加強沙化土地封禁保護,采用喬灌草結合的生物措施及沙障等工程措施,促進防沙固沙及水土保持;加強對冰川、雪山保護和監測,減少人為擾動;加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保護恢復,連通物種遷徙生態廊道;加快推進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
三江源應加強草原、河湖、濕地、荒漠、冰川等生態保護,開展封山(沙)育林草、退牧還草,落實草原禁牧輪牧措施。加強人工草場建設,實施黑土灘型等退化草原綜合治理,加強草原鼠害等有害生物治理,加強重點高原湖泊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恢復退化濕地生態功能和周邊植被,加強沙化土地與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祁連山應加強天然林保護和公益林管護,通過封山育林、人工輔助促進森林質量提升,開展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土地綜合整治和建設人工草場,實施草原禁牧輪牧、退化草原治理。加強源頭灘地濕地恢復和退化濕地修復。實施水土流失、沙化土地綜合治理。加強雪豹等重要物種棲息地保護和恢復,連通生態廊道。
若爾蓋草原濕地—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功能區應大力開展重點水源涵養區封育保護,加強高原濕地保護與修復,恢復退化濕地生態功能和周邊植被,增強水源涵養功能。加強草原綜合治理,全面推行草畜平衡、草原禁牧休牧輪牧,推動重點區域荒漠化、沙化土地和黑土灘型等退化草原治理,遏制草原沙化趨勢,提升草原生態功能。
賀蘭山應全面保護天然林資源,實施封山育林、退牧還林,加強水源涵養林、防護林建設和退化林修復。加強防風固沙體系建設,加強水土流失預防。加強珍貴稀有動植物資源及其棲息地保護。
黃河中游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大力開展水土保持和土地綜合整治、天然林保護、三北等防護林體系建設、草原保護修復、沙化土地治理、河湖與濕地保護修復、礦山生態修復等工程。完善黃河流域水沙調控、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防沙治沙、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等措施,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建設以梯田和淤地壩為主的攔沙減沙體系,持續實施治溝造地,推進塬區固溝保塬、坡面退耕還林、溝道治溝造地、沙區固沙還灌草,提升水土保持功能,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大力開展封育保護,加強原生林草植被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禁止開墾利用荒山荒坡,開展封山禁牧和育林育草,提升水源涵養能力;推進水蝕風蝕交錯區綜合治理,積極培育林草資源,選擇適生鄉土植物,營造多樹種、多層次的防護林體系,統籌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和退牧還草,加大退化草原治理,開展林草有害生物防治,提升林草生態系統質量;加快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速度。
全力推進水污染治理,以劣V類斷面整治為重點,大力推進黑臭水體、工業廢水、城鎮污水、農村排水、農田退水治理,實施劣V類斷面治理、煤化工等行業深度治理、灌區農業面源綜合整治等重點工程。
黃河下游重點推進灘區治理和河口區濕地保護與修復。根據黃河下游灘區用途管制政策,因地制宜退還水域岸線空間、退耕還濕、退養還灘,開展灘區土地綜合整治,保護和修復灘區生態環境。積極探索實施灘內移民、集中居住、集約種植、政策補償的灘區治理方案,實現人水分離,各安其所。
在河口區重點加強黃河三角洲濕地保護與修復,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恢復,推進防護林、廊道綠化、農田林網等工程建設;推進黃河口國家公園建設;落實河口生態流量指標與過程管控,保障黃河河道和入海口生態用水;加快實施黃河三角洲水系連通工程;發展鹽堿地生態農業,實現土壤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