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林 許世聞
周德安教授是首都國醫名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周德安名醫傳承工作室導師,在學術上總結創立了針灸治神、治痰、治痛、治風、治聾、治動等獨特的“針灸六治”學術體系。筆者有幸作為其學術繼承人,跟師學習。臨床中發現周教授針藥并用治療小兒多發性抽動癥療效顯著,尤其能改善患兒眨眼、聳鼻、努嘴等肌肉抽動癥狀及搖頭、揚手等肢體抽動,減緩發作頻率。現將周老經驗總結如下。
兒童多發性抽動癥又稱為抽動穢語綜合征,是以身體的某部分肌肉或某些肌群突然的、快速的、不自主的反復收縮運動,有時還可伴有情緒緊張、強迫癥狀或注意力不集中等多動行為表現。抽動病程可呈短暫的或者慢性的,重癥患者可持續終身[1,2]。
從古今中醫文獻中尚無小兒抽動的記載,從臨床表現上屬于中醫的“瘛疭”“痙證”“瞤動”等范疇[3]。在臨床常和小兒多動癥同時出現,故周教授將多動癥與抽動癥合稱為“動證”。因多動癥以心理行為為主,故稱“內動”,而抽動癥則是外觀可見的以肌肉、肢體等抽動為主,因此稱其為“外動”。
周教授認為抽動癥以肌肉或肢體抽動為主,諸動屬風象,與肝、脾密不可分。正如《幼科證治準繩·慢驚》描述:“水生肝木,木為風化,木克脾土……其瘈疭癥狀,兩肩微聳,兩手下垂,時復動搖不已”。抽動癥應首辨虛實,實證多從風痰論,以肝風內動,痰火擾心,上擾清竅而致。虛證以肝腎陰虛或氣血不足,致水不涵木,虛風內動,或血虛筋脈失養而致。
2.1 中藥治療
2.1.1 虛證歸脾湯合一貫煎加減。臨床中抽動癥患兒除了擠眉弄眼、努嘴皺額等主要抽動癥狀外,有些會表現抑郁不舒,煩躁不寧,手足心熱,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質紅或暗紅,少苔或無苔,脈象弦細或弦數;或抽動表現為時輕時重,精神渙散,夜寐欠安,自汗盜汗,面色黯淡無光,大便溏泄或完谷不化,舌淡紅,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脈細軟無力。治療均以益氣健脾、養陰生津、滋補肝腎為法。中藥以歸脾湯合一貫煎加減。主方中以甘溫之黨參、炙黃芪、炒蒼白術健脾益氣為君;以當歸、茯苓、遠志、炒棗仁健脾補心、養血安神為臣。隨癥加減,脾胃不和、食少納差者加砂仁、雞內金;氣陰兩虛、正氣不足者加北沙參、麥冬、五味子養陰生津;肝腎不足、肝陽偏亢者加鱉甲、龜甲、黃精、枸杞子滋陰潛陽;抑郁不舒加小劑量柴胡,一般6 g;夜寐欠安加炒酸棗仁[4]。
2.1.2 實證半夏白術天麻湯合鎮肝熄風湯加減。另一部分患兒則伴有夜驚夢囈,口苦咽干,心煩易怒,嘔惡眩暈,大便艱澀黏滯,舌紅苔黃膩,脈象滑數有力。治療以清熱化痰、育陰潛陽為法。中藥以半夏白術天麻湯合鎮肝熄風湯加減。方中半夏燥濕化痰,天麻化痰息風,炒蒼白術健脾化濕,再配以懷牛膝補益肝腎,引血下行為君;膽南星、生龍骨、生牡蠣、天竺黃清熱化痰,鉤藤重鎮安神、潛陽息風為臣。隨癥加減,抽動明顯者加全蝎、白僵蠶息風止痙;心煩易怒加白芍、珍珠母、菊花、郁金養血柔肝;失眠多夢加生龍蠣15~30 g;心肝火旺者加琥珀粉0.3 g或羚羊角粉0.3 g沖服;便干便秘者加熟大黃、炒枳實。
2.2 針灸治療
2.2.1 治病以調神為首要周教授認為人神一體,人為外之軀,神守內為氣,人神共存,相輔相成,共同完成人體的各種生理功能[5]。當人體生病時,則意味著人神出現了失衡現象,人神和則神聚,失衡則神散,而出現不可自控現象,臨床則表現為動證或其他病癥。根據“治病先治神”學術思想,臨床上對于一般的抽動癥患者僅用百會、神庭、攢竹穴鎮靜安神。其中攢竹為周教授臨床經驗用穴,此穴疏通局部氣血,并能鎮靜安神,除了對呃逆、驚厥、腰痛等有較好的療效,對抽動癥的擠眉弄眼癥狀療效顯著。另外,抽動癥伴有學習能力或注意力下降的患兒,還會加四神聰、本神安神益智。
2.2.2 虛證以“補中益氣方”加減補益中氣,養血榮筋對于肝腎陰虛或氣血不足患兒,周老常以補中益氣方[6]加減,基本組方:百會、中脘、氣海、關元、天樞、手三里、內關、合谷、足三里、三陰交、太沖、懸鐘。以毫針淺刺為主,施以補法或平補平瀉法;另外對于抽動頻繁、臟腑虛象明顯者,加五臟俞、膈俞、風池、大椎、長強。以上2組穴交替針刺,每周2~3次,每次留針30 min。
2.2.3 實證以“化痰方”加減清熱化痰,息風止痙對于肝風內動、痰熱擾心患者,周老以化痰方[7]化痰熄風,基本組方:百會、神庭、攢竹、中脘、氣海、天樞、承漿、合谷、內關、列缺、豐隆。施以毫針瀉法。另外,除以上基本處方外,周教授重視局部取穴,擠眉弄眼者加承泣透精明、太陽;鼻子發聲者加迎香;努嘴者加地倉;喉間發聲者加天突、璇璣、廉泉、承泣;點頭、搖頭者加風池、扶突;聳肩者加肩髃、肩髎;其他抽動部位亦可在相應區域取穴[8]。
孫某,女,11歲。主因“不自主抽動半年”于2018年11月22日就診。患者近半年逐漸出現眨眼、抬眉、聳鼻癥狀,無明顯進展性加重,學習成績一般,注意力尚可,無明顯鼻子發聲、聳肩及肢體抽動癥狀,入睡困難,眠淺,時疲乏,納少,二便調。中醫診查: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滑。中醫診斷:瘛疭(心脾兩虛)。西醫診斷:多發性抽動癥。治法益氣健脾、養陰榮筋。針灸處方:百會、神庭、攢竹、承泣透精明、太陽、迎香、中脘、氣海、天樞、內關、合谷、足三里、太沖。每周治療3次,每次留針30 min。
治療3次后,患者眨眼、抬眉癥狀明顯減少;繼續治療7次,患者諸癥消失。隨訪2月未復發。
按:患兒以眨眼、抬眉、聳鼻為主要表現,屬中醫“瘛疭”范疇。脾胃運化不調,致皮肉失榮,故面色萎黃,形體消瘦;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氣血不足,而致水不涵木,虛風內動,故見面部不自主的抽動,擠眉、弄眼、聳鼻等;血虛不能上奉于心,故見疲乏、夜寐不安等癥。舌淡紅、脈細滑等亦為心脾兩虛之象。方中百會、神庭、攢竹鎮定安神;中脘、足三里健脾益氣,補后天氣血,使氣血充盛,以達補血養心,安神定志,濡養經脈之效;氣海可調陰中陽氣,尤與中脘穴相配,可加強健脾和胃,益氣升陽及行氣活血之功;天樞調和腸胃;合谷、太沖“開四關”調和氣血、平肝潛陽、鎮靜止痛、安神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