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楊 楊建宇 范竹雯 鄭紹明 柳越冬 祝慶明 嚴雪梅 陸錦銳 張朝杰 張德鴻 祝之友※
藥典規(guī)定,連翹(Fructus Forsythiae)的原植物為木犀科連翹的成熟果實,產地主要分布在我國山西、陜西、河南、山東等地。連翹主治溫熱、丹毒、斑疹、瘡瘍腫毒、瘰疬等癥,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效。青翹是在秋季果實初熟尚帶綠色時采收,清去雜質后蒸熟、曬干;老翹是在果實熟透時采收,清去雜質后直接曬干。國際市場上,金鐘花和朝鮮連翹為其同屬植物,也作為連翹正品使用。連翹的藥用歷史悠久,在治療疾病中效果確定,屬于中醫(yī)學者常用的大宗藥材[1]。連翹的開發(fā)利用已有一定規(guī)模,但在連翹的采集、炮制過程中仍存在不規(guī)范操作,故筆者從連翹的歷史沿革、采集、產地、炮制方法、藥理作用以及應用效果進行分析,期望更多品質優(yōu)良的連翹應用于臨床。
中醫(yī)上連翹作為清熱解毒常用藥,始見于《神農本草經》。《藥性論》謂連翹為旱連子。《爾雅》云:“連,異翹。郭璞云:一名連苕,又名連草”[2]。在《滇南本草》中以金絲桃科植物金絲桃“土連翹”“苦連翹”收載[3]。宋代蘇頌《本草圖經》中曰:“生泰山山谷,今汴京及利諸州、江寧府、河中、潤、岳、南康軍皆有之”[4],描述了連翹產地所在。寇宗爽在《本草衍義》中有記:“亦不至翹出眾草、下濕地亦無,太山山谷間甚多,今只用其子,折之,其間片片相比如翹,應以此得名爾。治心經客熱最勝,尤宜小兒”,講述連翹生長環(huán)境、來源及適用性。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狀似人心,兩片合成,其中有仁,甚香”。清代汪昂《本草備要》謂:“連翹,形似心,實似蓮房有瓣”,講述了連翹的形狀。經考證連翹為金絲桃科植物湖南連翹(黃海棠、紅早蓮)的全草。宋代始出現(xiàn)的木犀科連翹為連翹正品,而后逐漸成為全國主流品種。
“連翹處處有,今用莖連花實也”,《神農本草經》有記載。連翹的主產種植地與古書中所記載的地區(qū)相符。《本草品匯精要》中指出:連翹色澤黃褐、味香,陰干收集,八月采集,其地道產地為澤州(今山西省)。
物種及種內變異、采收時間、炮制方法和儲藏條件均影響著中藥材的質量,綜合考慮藥材產量以及有效成分含量確定較為適宜的采收期[6]。對連翹中連翹酯苷A和蘆丁在不同生長期的含量比較得出6、7月份時候連翹中有效成分含量最高,但此時連翹干果重還在快速增長,采摘也會導致藥材的產量較低。因此青翹通常在9月份至10月中旬采收,這時連翹的果實接近成熟,而且有效成分含量會出現(xiàn)第2個高峰期,此時藥材的產量最高[7]。由于資源緊缺各產地采收期均提前到了7月份,出現(xiàn)“搶青”現(xiàn)象,此時折干率只有25%~30%,到成熟期時無老翹可采,導致連翹資源的浪費以及產品質量的下降[8]。因此,需嚴格控制連翹的采收時間,使連翹資源得到合理利用。
連翹是多年生落葉灌木,分布廣泛,喜濕潤溫暖、向陽避風的生長環(huán)境以及砂質土壤的環(huán)境,我國的河南、山西、陜西、山東等地是連翹的主要聚集產地,此外,湖北、河北、四川、甘肅亦有分布。受采收時間、栽培技術及產地加工等因素以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等自然因素影響,不同地區(qū)的藥材有不同基因型。研究顯示,連翹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受不同產地影響差異較大[9],連翹中所含連翹苷當屬山西安澤和河南欒川所產的含量較高[10]。對連翹藥材不同產地的出油率進行比較,結果顯示揮發(fā)油出油率屬山西絳縣青翹和湖北青翹最高[11]。對不同產地連翹中連翹苷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進行測定,結果顯示山西為0.113%,河南為0.057%,云南為0.053%,云南連翹中連翹苷含量較河南低一些,山西連翹中連翹苷是河南的2倍,含量最高[12]。
古代文獻中關于連翹的蒸制和煮制沒有詳細記載。連翹飲片(凈制后直接使用)的質量和臨床療效的發(fā)揮取決于原材料的質量。有調查顯示,生曬和水煮為連翹常用的加工方法。將連翹青果實采摘后直接曬制而成,此為生曬,其缺點是表皮顏色看似正常但殼內種籽卻發(fā)霉,質量較差;將連翹青果實采摘后用沸水煮透后曬干,或在蒸籠上蒸透后曬干,此為水煮。這兩種加工方法均沒有蒸制和煮制的量化標準,都為藥農經驗操作,由此導致連翹飲片品質參差不齊,影響在臨床上的應用效果[14]。
姜濤等[15]實驗研究了青翹的炮制工藝條件,評價指標以連翹苷、連翹浸出物、連翹酯苷A含量及其抗氧化、抑菌活性為準,結果顯示炮制溫度影響對連翹品質影響最大,最佳溫度為100 ℃,此時炮制各檢測指標均最佳;連翹酯苷A含量隨著炮制溫度不斷提高有顯著提高,而連翹苷的含量變化不明顯,說明連翹苷的水解酶不存在于連翹青果中;當連翹酯苷A含量較高時,提取物有較好的抗氧化活性和抗菌效果,說明連翹主要藥效活性成分可能為連翹酯苷A。從經濟和節(jié)能角度綜合考慮各因素的影響程度得出:加6倍水,沸水煮8 min為最佳炮制工藝,煮法炮制略優(yōu)于蒸法,并且工藝簡單可行,參數(shù)可控,有良好重復性。
3 連翹藥理作用和應用效果“連翹,總治三焦諸經之火,心肺居上,脾居中州,肝膽居下,一切血結氣聚,無不調達而通暢也”,此記載于《藥品化義》[16]。連翹,性涼而輕辛,能散熱消腫。配伍黃連可解熱;配伍片芩可入肺瀉火;配伍梔子可引熱內降;配伍麻黃,可引熱外散。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記載;“連翹,具升浮宣散之力,流通氣血,治十二經血凝氣聚,為瘡家要藥。能透肌解表,清熱逐風,又為治風熱要藥”[17]。
連翹應用于中藥己有兩千年歷史,主要以果實供藥用。經過不斷研究發(fā)明出各種以連翹為原料的處方,其中有連翹解毒湯、銀翹散、連翹清營湯、連翹五香湯、連翹消毒飲等等。現(xiàn)代醫(yī)學藥理顯示連翹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抗病毒、解熱、鎮(zhèn)痛、鎮(zhèn)吐等多種藥理作用,還可調節(jié)心血管系統(tǒng)、保肝護肝[18]。
連翹味苦、無毒、性微寒,常作為清熱解毒藥物的主要原料,目前,連翹解毒片、雙黃連口服液、雙黃連注射液等等多種藥物均含有連翹。有研究報道,連翹的藥用價值不僅僅體現(xiàn)在果實上,其莖、葉提取物有抑菌作用,能治療高血壓、咽喉痛、痢疾等[19]。連翹中連翹酚能很好的抑制流感病毒[20]。中醫(yī)常常配合連翹和其它中草藥一起使用,在治療癌癥方面取得了較好的療效。連翹亦可加工成藥、膠囊或片劑,例如銀連解毒丸等[21]。王新等[22]抗菌試驗結果顯示,連翹與甲氧芐啶聯(lián)用對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效果呈協(xié)同作用,對沙門氏菌的抗菌效果呈相加作用。馬元元等[23]報道了使用高劑量藥物12 h后可發(fā)揮顯著的抗病毒作用。洪文艷等[24]研究結果表明,連翹濃縮煎劑作用效果與用藥劑量呈正相關,能有較好治療作用。李興泰等[25]對小鼠進行試驗發(fā)現(xiàn),連翹中花醇提物和水提取物有抗氧化及抗衰老的作用。胡文靜等[26]體外試驗結果表明,連翹的抗腫瘤活性主要歸于其乙醇提取物,能對抑制癌細胞增殖起到顯著作用。殷海濤等[27]報道連翹提取物三萜類化合物有放療增敏作用,研究得出連翹煎劑能使家兔發(fā)熱顯著下降,在1 h后恢復正常[28]。復方連翹注射液也有明顯的解熱作用[29]。連翹提取物能抑制催吐和嘔吐[30]。連翹有強心、利尿作用,同時也能降血脂。連翹可以誘導白細胞產生、促進巨噬細胞的吞噬活性[31]。因此連翹除本身果實外,其提取物同樣有相應的藥用價值,并能適當與其他中草藥配伍應用于臨床,療效顯著。
本文對連翹在本草中的歷史沿革、采集、產地以及炮制方式等情況進行了簡要敘述,著重分析了本品藥理作用,指出了采集、炮制過程中存在的不規(guī)范問題,應引起廣大關注,旨在使連翹的藥用價值得到充分發(fā)揮,并研究連翹當前的一些近況,積極做出相應解決對策,使得連翹的藥理作用在臨床用藥中作用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