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雁
【摘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首先必須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提出問題需要認真地傾聽、細致的觀察、審慎的思考,需要借助想象力把知識和現象聯系起來,更需要不斷解放自己的創造力。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應引起廣大教師的高度關注,只有敢提問題,善提問題,會提問題的學生才能夠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求新求異。
【關鍵詞】敢問;善問;會問;問題意識
新課標指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必須首先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并特別提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更重要。學生提出問題需要認真地傾聽、細致的觀察、審慎的思考,需要借助想象力把知識和現象聯系起來,更需要不斷解放自己的創造力。而創造力是一個社會進步的推動力,想象力是科學發展的源泉。如果一個民族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那它的未來將是可怕的。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應引起廣大教師的高度關注,只有敢提問題,愛提問題,會提問題的學生才能夠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求新求異。現就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敢問——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前提
傳統的教學中,學生習慣于按教師的問題一問一答,循規蹈矩,不敢或不愿提出問題。這無疑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及新課改的理念是相違背的。新課程下的數學課堂首先要消除學生的膽怯心理,變畏懼為平等,讓學生心無介諦地敢想、敢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因此,教師要積極營造民主、自由的課堂環境,讓學生敢大膽地想、大膽地問。如教師可以放下身段,融入到學生中去,把學生當成自己的朋友,一起學習,一起討論,多用商討的口吻,少用一些命令的語氣。同時要正確地評價學生的提問,對能提出高質量問題的同學要鼓勵、表揚,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對于剛開始會隨心所欲、抓不住關鍵點發問的學生,也不訓斥、不挖苦,而是用最大的耐心加以引導,幫助他們理清問題的思路,抓住關鍵、重點分析,使他們提出有意義的問題。在這種環境下,學生敢于懷疑、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漸漸地就能培養起學生提問的能力。
二、善問——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
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就是要創設一個良好的問題情境。問題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想問問題的欲望。
1.創設懸念式情境,使學生在好奇中提問
針對小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在教學中,教師可創設新奇的懸念式情境,把即將要學習的知識點前置應用,呈現給學生數學的非凡魅力,讓學生產生濃厚的想一探究竟的欲望,并以此誘發學生產生問題。
2.創設實踐性情境,使學生在操作中提問
“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動手實踐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有效方法也是學生誘發問題意識的重要載體。例如:推導圓錐的體積公式時,當學生用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做實驗,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后,有學生就會萌發這樣的問題:如果圓柱和圓錐不等底等高呢?還能得出這個結論嗎?這時教師便讓學生再次操作,通過實踐,學生真正理解了圓錐體積與圓柱體積之間的關系,從而使疑問得到解決,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問題意識也得到充分發展。
三、會問——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
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引導學生學會提問是優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1.質疑課題
數學教材的課題大多簡明扼要,對整節課的內容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對課題質疑,既有利于把握整節課的重難點,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例如教學“比的基本性質”一課,在揭示課題后,教師鼓勵學生對課題進行質疑:“看到這個課題,你們想提什么問題?學生提出了:“比的基本性質是什么?”“比的基本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商不變的性質有什么聯系?”“比的基本性質有什么作用?”等等。在這些問題的驅使下探究新知,有效地落實了教學目標。
2.質疑探究過程
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環節,教師要為學生指明學習方向,鼓勵學生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例如:教學“梯形的面積”一課時,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等途徑,把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從而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時教師應讓學生對推導方法進行思考、質疑。“還有別的方法嗎?”從而激勵起學生再次探究,通過激烈的討論和動手實驗,學生又發現了以下兩種推導方法:將梯形分為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將梯形分為兩個等高不同底的三角形”。在探究中找質疑,學生找到了學習的樂趣。
3.質疑知識的應用過程
學是為了更好地用。在教學中讓學生參與數學問題的創建過程并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探索中應用數學,能萌發起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欲望。例如學習了長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后,師便可組織學生對生活信息進行質疑,如:“一個長方體游泳池,長50米、寬25米、深2米,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呢?”學生聯系近期所學知識,爭相提出“這個游泳池的占地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在池內的四壁和池底鋪上瓷磚,瓷磚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這個水池最多能蓄水多少立方米?”等等,不僅培養了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數學意識。
“學貴有疑”,我們應該大膽地鼓勵并指導學生去問,培養學生問的勇氣、問的能力,讓“問”成為學生學習的一部分,從而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這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趙熙健.淺談教育效果與教育時機[J].新課程(小學版),2010(7)
[2]陳躍貴.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之我見[J].文理導航(中旬),2010(5)
(明溪縣第二實驗小學,福建 三明 36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