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云舉
【摘 要】新時代的語文課堂要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的生成,關鍵是變革教師的教學理念、課堂設計、實踐操作等行走方式,具體策略是讓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由主講向主導轉變、學生由隨從向主體轉變、課堂由講堂向學堂轉變、學習由跟進向前置轉變、資源由碎片化向整合化轉變、訓練由單一向分層轉變、備課由教法向學法轉變。
【關鍵詞】教學行為;七個轉變;課堂生態
課程改革伴隨著教育改革的步伐已進入了深水區,核心素養成為教育培養新的3.0目標,語文課堂要培養學生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與創造、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四個核心素養,就需要優化語文課堂生態,讓教師的導、學生的學與教學資源的用合理配置、水乳交融。而優化語文課堂生態的關鍵是課堂行走方式的轉變,具體表現為語文課堂由“關注知識傳播”向“關注生命成長”轉變,徹底實現語文課堂由知識傳遞向學會學習、由能力提升向意義建構的質的提升。
一、教師由主講向主導轉變,轉化教師課堂角色
教師在語文課堂中角色的重新定位和調整,決定著語文課堂教學的起點,因為教師本是課堂的主導。語文教師的教育觀、課程觀、教學觀、學生觀、質量觀等理念直接決定教師在課堂中的行走方式。讓教師成為語文課堂學習的陪伴者、組織者、引領者、傾聽者、幫助者、促進者,已經成為新時代語文教師的呼喚。要轉化教師的課堂角色,就要堅決摒棄課堂中教師滿堂講、滿堂問的現象,發揮教師在課堂學習中的引導、指導和相導作用,課前設置情境,激情導入,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課中以問題或任務驅動學生學習,引導學習行動,指導學習過程,反饋學習進度,對話所獲所惑;課后因材輔導,補缺提質。教師用追問激活學生思維,用評價激勵學生學習,讓課堂成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學習資源之間多極對話的學習場。
二、學生由隨從向主體轉變,轉變學生學習角色
課堂是集知識建構、能力培養、思維訓練、人格完善為一體的場所。語文課堂要轉變學生的角色,實現由學習隨從向學習主體的轉變,就是要變先教后學為先學后教,傳統的課堂教師牽著學生走,新語文課堂要喚醒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課前讓學生在教師的精心指導下,認真預習,甚至允許部分學生跨越式學習,發現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和所獲所惑走進課堂。課中學生以學習目標為導向,在任務驅動下,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使學生親身經歷學習過程,積累學習生成,體驗情感升華。課后獨立完成作業和預習,及時復習所學內容。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知能發展、潛能開發、思維培育、價值生成的場所,讓學生在課堂的實踐中健康成長,落實以人為本、以生為本、以學為本的理念,回歸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三、課堂由講堂向學堂轉變,聚焦課堂學習內核
學生的成長,教師的發展,教育目標的達成,課堂是主陣地、主戰場。語文課堂要實現由整齊劃一向個性多元轉化,落實以人為本、綠色高效的課堂價值目標。就需要課堂由講堂向學堂轉變,即優化教師、學生、資源等課堂元素配置,變課堂教師話語霸權為多元互動,通過教師引領下的學生獨學、對學、群學和評學活動,生成課堂學習目標,發展學生學科素養,讓知識從學生的實踐中來,問題從學生的學習中來,結論從學生的探究中來。變課堂知識傳遞為學會學習,以知識建構為載體,遷移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開發學生的個體潛能,培育學生的思維品質,逐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關注學生興趣培養、動機喚醒、意志錘煉、情緒調適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在突出學力培養的基礎上,聚焦習力培育,使學生形成有助于終身發展的學習力,聚焦課堂學習的內核。
四、學習由跟進向前置轉變,變革課堂學習程序
課堂學習程序先后在一定意義上決定著課堂學習效益。傳統課堂的學習是學生跟著教師的預設走,教師牽著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得不到充分發揮,往往會出現學生會的教師還在講解、訓練,學生不會的或者遇到的疑惑沒有在課堂中凸顯和突破等現象。要讓課堂高效,就必須變學習跟進為學習前置。學習前置就是落實先學后教理念,課前學生要保底完成教師安排的指向性預習任務,并提出自己的學習問題,帶著問題走進課堂。課中學習要落實任務驅動下的自主先學、同伴對學、小組群學策略,在先學的基礎上進行展示、交流、評價、反饋和質疑,通過學習任務的逐項完成達成學習目標,并對學習目標的生成度進行課堂檢測。課后作業要包含當堂學習內容的鞏固拓展和下節課的指向性預習,為下節課做前置性學習指向。將課堂學習由學生跟著教師走轉向學生在教師引領下的先走一步,實現學習前置的目標。
五、資源由碎片化向整合化轉變,優化課堂資源配置
教學資源是能夠支持教學活動的人力和物質的集合,既包括教師和學生等人的資源,又包括信息、資料、設備、場所等物的資源。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科學認識學習資源的內容和價值,發揮學習資源在課堂學習中的真正作用,助推學習的效益化實施。在課堂生態圈中,教師、學生、信息、多媒體、教科書、練習冊、學習環境等都是學習資源。傳統課堂中,教師備課沒有將資源進行優化選擇,預習環節只用教科書,檢測環節沒用練習冊,訓練環節無整合選用教科書和練習冊內容,作業環節重復機械使用作業資源。特別是課堂教學時,將教學內容簡單復制成多媒體資源,在演示多媒體資源中完成課堂學習任務,課堂由“師灌”走向“機灌”,缺乏“需用必用,簡潔高效”的媒體使用意識。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堂在學習資源選用上著眼整合意識,圍繞學習目標的呈現、生成和檢測,將教科書、練習冊、多媒體等物質類學習資源進行整合,在預習檢測、呈現目標、問題導學、課堂訓練和課后鞏固的不同學習環節,選擇性的使用學習資源,讓學習資源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拓展延伸服務,發揮其應有的功效。尤其是要關注課堂學習進程中的生成性資源,在對錯論證、思維歸因、觀點碰撞中,發揮生成性資源的作用,拓展課堂容量,讓課堂回歸以人為本、以生為本、以學為本的本真,呈現學生生命成長的精彩。
六、備課由教法向學法轉變,實現會學樂學目標
備課是上課的前提和基礎,高效的語文課堂需要科學的備課做支撐。傳統語文備課只關注教法設計、知識呈現與教的流程預設,忽視目標設計、資源準備、學法預設、學路設計、時間預設等學生學習力培養的元素,也就沒有生命、生活、生長的痕跡,課堂自然是低效甚至負效益的。新課程理念下的備課,就是要在明確課堂學習目標、內容、重點、難點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學情,設計學習的流程、內容、方法、評價和指導策略,凸顯以知識為載體、學法為關鍵、素養為核心的學習活動,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并重,啟智與養德并舉,讓課堂不僅是學會知識、培養技能的場域,更是喚醒意識、培育興趣、訓練思維、滲透價值的陣地。特別是在備課時要突出情境的創設、問題的預設、學法的指導和活動流程的建構,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情感狀態和方法習得,用學習目標引領學習活動,用任務驅動學習目標的達成,用訓練檢測目標的生成度,從而實現由學會向會學樂學的轉化。
理念決定行走,策略決定路徑。語文教學指向核心素養的生成已經成為廣大語文教師的共識,但要將共識轉化成教育實踐,就需要將理念落地,具體到課堂的教學行走上。教師在科學理念的指導下,從改變個體的行走細節入手,不斷反思、完善和更新,在繼承與揚棄中探索實踐,自己的教學會從規范邁向智慧,在成長學生的進程中成長自我,取得教學相長的實效。
【參考文獻】
[1]鐘發奎,余高雅主編.卓越課堂的八大鐵律[M].時代出版傳媒有限公司、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2]余文森,黃國才,陳敬文等編.有效備課·上課·聽課·評課[M].福建教育出版社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鳳翔學校,甘肅 定西 74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