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妮曉
【摘 要】進行古詩教學,要反復吟誦,以讀入境,以讀悟情,吟誦出詩的真意,讓所悟化為心中之本,讓筆畫出心中所感,讓筆寫下心中所得。讓學生真正熱愛古詩詞,熱愛祖國優秀的文化,讓中華民族的瑰寶在學生心中永遠沉淀。
【關鍵詞】熟讀精思;身臨其境;吟誦
古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短短幾句,韻味悠長。在古詩的世界里,忽而氣勢磅礴,忽而委婉纏綿,忽而蕭瑟蒼涼……意境深邃,蕩氣回腸。千百年來,吟唱千古。經過千百年的沉淀,流傳下來的能夠選入小學課本里的古詩更是精華中的精華,可謂字字珠璣。它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是學生近距離接觸、感受中華文化的一個窗口。小學古詩的教學,對于小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那么,我們該如何進行古詩的教學呢?
一、聲情并茂讀古詩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有人說,詩詞,“文章的精華全在字句之間。字句之間有生情、有氣韻,有見識,有抱負。你不讀,這一切精華都不會顯露出來,而只能是紙上的鉛字符號,那是死的,要把死的變成活的,只有讀,讓它先在你的嘴上活起來,然后才能在你的心上活起來,并進化成為自己的語言。”可見三分文章七分讀,于古于今熟讀精思都不失為學習之法。
古詩是文言文,言簡意賅,格律限制,平仄相間,講究押韻。而且,古人作詩喜歡用典,經常用省略句、倒裝句、緊縮句,跳躍性大。學生在感知語言上有一定的困難,這就需要讀詩。我們可以從讀入手,讀詩,是要學生準確接受詩文的書面信號,首先要要求學生咬準字的讀音,體會詩的停頓,把詩讀通。怎么讀?出聲的讀,朗讀、誦讀。讀詩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語言和精神的言語感知活動。學習一首好的古詩,不僅使學生弄懂字面的意思,了解其主要內容,更要借讀詩來創造“入境”的條件。在課堂里,可采用范讀、齊讀、指名讀、自由讀、男女生合作讀、師生合作讀、賽讀等不同形式進行讀詩。這樣不僅讀的量大、面廣、層次分明,而且充分地發揮了讀的功能。在讀詩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提出“字正文順”到“有節有奏”,逐步提高朗讀要求,學生通過讀詩結合注解感知詩意,遠遠比老師喋喋不休的講解要好得多。
二、身臨其境吟古詩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是中國古詩特有的意境美,這種意境最好的展現方式是吟誦,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有節奏地讀出作品的獨特神韻。詩讀百遍,其義自明,其情自見。吟詩的過程也是欣賞詩歌的一種過程。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而誦讀詩歌,要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
入選課文的詩歌都是節奏感強的優秀詩文,抓住詩中的節奏引導學生去讀去悟,就能比較容易體會到詩人當時心境。詩人心情輕松,則節奏明快;詩人心情哀傷,則節奏低沉;詩人心情激昂,則節奏急促,詩人心情平靜,則節奏舒緩……只要抓住詩眼,就把握了這首詩的靈魂。《示兒》這首詩,明白如話,感情飽滿深厚,洋溢著詩人的愛國情感。抓住詩句“但悲不見九州同”的一個“悲”字,去讀去悟,使學生進入意境,就足已。因為這個“悲”字是這首詩的詩眼、詩魂,是本詩教學的重點、難點。在學生誦讀全詩后,讓學生邊聽錄音邊想象詩人臨終前與家人訣別的悲壯場面:詩人已經到了彌留之際,家人全都圍在詩人身邊守候著,詩人突然伸出干瘦的手,在空中無力的抓著,兒子傷心的握住父親的手,想聽父親最后的囑咐。詩人在臨終念念不忘的卻是:“家祭的時候,不要忘記把國家統一的事情告訴我……”。漸漸地,學生跟著錄音低聲吟誦,不知不覺中與詩人產生了情感的共鳴,深切體味:這“悲”字是詩人悲自己終生的意愿沒能實現,沒能親眼看到國家的統一;悲祖國大好河山破碎,中原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老師事先準備好哀傷的音樂,營造吟誦的氛圍,就自然而然的突破了教學的難點,使學生升華了情感,陶冶了情操。又如《絕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只有抓住“絕”、“滅”、“孤舟”、“獨釣”、“寒江”,孩子們才能放開想象:在那一望無際的大江上,漫天飄雪、千山皆白,詩人乘一葉孤舟、帶一竿魚釣,孤獨垂釣,何等凄清寂寥?古詩教學必須根據詩歌的特點和學生學習古詩的特點來設計,詩歌的語言凝煉、含蓄、形象,要實現有效的閱讀,必須引導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把詩歌中的文字變成鮮明的形象、生動的畫面、豐富的情感,達到培養提高學生感知語言形象的能力。只有通過這樣的朗讀,學生才能吟誦出詩的真意。
三、身心沉浸畫古詩
常言道:“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情畫意密不可分,小學所選的古詩,有許多堪稱“詩中有畫”的名篇。你看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全詩句句言景,鸝之“黃”,柳之“翠”,鷺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色彩絢麗,遠近高低相映成趣,宛如一幅渾然一體的畫卷,多么賞心悅目。
詩的意境、畫的神韻相輔相成,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學到田園詩、寫景詩時,有時我們可以讓學生根據詩的內容,動手畫詩,孩子們根據自己對詩中意境的理解,在腦海中展示出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再把頭腦中形成的畫面用筆畫下來。只要孩子們喜歡,鉛筆畫、水彩畫、國畫、素描都可以。無論是什么形式的畫,只要孩子們能展現詩的意境就好。孩子們把自己在閱讀中理解到的、感受到的、領悟到的畫下來,他們就會充分享受到學習古詩的快樂。就好像楊萬里的《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只小小的蜻蜓,構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它句句是詩,句句如畫,將初夏的明媚風光展示得淋漓盡致,情趣盎然。孩子們只要一邊吟詩一邊動手畫小池、蜻蜓、荷花,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那生機盎然的畫面,感受到詩人融入字里行間對初夏深切的喜愛之情。
詩歌,是感情的藝術,詩人的情感、寄托和作品的情致、意旨隱藏在語言文字背后,要實現對作品內涵的理解和把握,必須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融入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在朗讀的過程中,實現學生與作者和文本之間的對話、碰撞、交流、共鳴……其實,只有這樣的朗讀,學生才有可能更深層次地感受作品的豐富內容。除以上方法外,還可以讓學生畫一畫,讓學生在理解詩歌意境情感的基礎上是讓學生動手畫一畫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具體形象的圖畫的過程,就是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動手能力等語文實踐能力提升的過程。
四、不拘一格寫古詩
古詩語言精練,行文短小,留有許多的“空白地帶”,這就給孩子們提供了很多想象的空間。教師還可以把詩歌教學和作文教學結合起來,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寫出對詩歌的理解和感悟。
在我們蘇教版的語文教材中就安排有這樣的訓練,要求學生描繪詩歌展現的美麗景象。這就要求孩子們在感知理解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用生動感人的語言去展現詩中的美好意境。老師可以先給學生做個示范,擴寫或改寫古詩,讓孩子們知道原來還可以這樣寫,例如《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教師可以描白:秋夜,一碧萬頃,清澈透明的洞庭與清朗皎潔的明月水天渾融,交相輝映,是那么的寧靜、和諧;湖面風平浪靜,波光閃動,千里洞庭就好像一面沒有打磨過的鏡子。在皎潔的月光下,詩人遠遠望去,只見洞庭湖愈顯清澈,湖中的君山愈顯青翠,山水渾然一體,如同一只剔透的銀盤中放了一只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教師先進行引導,教給孩子思路和方法,引導學生把詩人的語言轉化成自己的語言,這樣不但升華了學生對詩人感情的理解,更給了學生一次難得的練筆機會,何樂而不為?
古詩是中國文學寶庫里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精湛的語言,深刻的內涵,高遠的意境,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這些無價的瑰寶,該被我們重視,該被我們的孩子銘記。我們要引導學生去發現它的美,欣賞它的美,使學生真正熱愛古詩詞,熱愛祖國優秀的文化,讓中華民族的瑰寶在學生心中永遠沉淀。
(廣西賀州市賀街鎮中心學校,廣西 賀州 54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