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盼盼 編輯/張美思
近期,以制造業PMI衡量的全球制造業景氣程度出現持續復蘇。根據Markit公布的經季節調整的制造業PMI數據,全球制造業PMI連續4個月保持在榮枯線之上,且持續上升,10月已達到53。其中,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制造業PMI分別連續3個月和4個月保持在榮枯線之上,10月分別為52.8和53.4。作為全球三大制造業區域,亞洲、北美和歐盟的PMI呈現相近的復蘇路徑:近期制造業均處于榮枯線之上且持續改善,10月的PMI分別為52.5、54.5和52.6(見圖1)。總體看,在3月份疫情的沖擊之下,全球制造業景氣程度于4月探底,隨后有所修復,并于7、8月重回環比擴張區間。

圖1 全球及主要區域制造業PMI
從重點制造業國家的復蘇情況看,10月,亞洲主要經濟體中只有日本的制造業PMI仍在榮枯線之下,韓國則首次達到榮枯線之上,越南和印度也處于榮枯線之上,而中國已連續半年時間處于景氣水平之上(見圖2a)。美國和歐盟主要經濟體的制造業PMI在疫情暴發之后表現不同(見圖2b)。美國已經歷兩次疫情高峰且仍處第三次疫情高峰之中,但其制造業PMI在4月探底并于7月重新站上榮枯線,此后呈現持續的景氣改善,但邊際改善程度偏弱。歐洲經濟體中,德國和意大利與美國的復蘇路徑較為一致,其中德國10月制造業PMI達到58.2,為所有重點國家中最高,其邊際改善較為強勁。法國和英國則受到歐洲疫情二次反彈的影響,其中法國8月PMI再度跌至落榮枯線以下。

圖2a 亞洲區域重點國別PMI

圖2b 歐美區域重點國別PMI
由于PMI數據為環比數據,為了更好地考察全球制造業從疫情中復蘇的程度,本文將PMI數據進行定基調整,以2020年1月為基期100,10月的定基數值可被理解為一國(地區)目前的制造業景氣程度相較于疫情前的修復水平。
從全球和主要區域的情況看。截至10月,全球制造業總體景氣程度相較于疫情前已修復了8成,其中發達國家總體修復了75%,新興市場國家總體修復了90%(見圖3)。在三大制造業區域中,亞洲制造業景氣修復程度最高,北美次之,歐盟最低。上述復蘇格局的形成,與區域內關鍵國家的復蘇程度密切相關。亞洲區域內,中國是復蘇的主要引領者。中國10月的PMI定基值已達104,制造業景氣水平超過疫情前,成為唯一實現這一復蘇進程的重點國家。其他亞洲經濟體復蘇進度大約在6—7成(見圖4a)。美國制造業景氣復蘇強于歐盟中的德國、法國和意大利三國,復蘇程度達到疫情前的85%,德法意則在7成左右(見圖4b)。這與區域層面經濟復蘇程度的差異是一致的。

圖3 全球及主要區域制造業PMI定基值(2020年1月=100)

圖4a 亞洲區域重點國別PMI定基值(2020年1月=100)

圖4b 歐美區域重點國別PMI定基值(2020年1月=100)
此外,一國出口的全球市場份額同樣能反映制造業的復蘇(見圖5)。原因在于,經濟體從疫情中復蘇的進度越快,其可貿易品部門在疫情之中的競爭力就越強,出口市場份額隨之上升,又將反過來帶動制造業的進一步復蘇。中國因率先復工復產及防疫物資出口大增,出口的全球市場份額顯著上升,占比從疫情前平均的約14%上升至最高時的超過18%(4月、5月),最新數據(8月)仍有17.7%。這與中國制造業景氣修復程度相吻合。比較而言,亞洲區域內的日本、韓國,以及歐盟、美國的出口市場份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市場份額最低時較去年平均水平分別下降0.6、0.2、4.0和1.4個百分點。

圖5 主要經濟體出口市場份額變化
展望未來,全球制造業復蘇有望持續。其一,隨著各國對疫情的應對機制逐步完善,疫情對經濟的沖擊正在邊際遞減。其二,以中國為核心的亞洲地區價值鏈將持續復蘇,繼續為全球制造業提供穩定復蘇來源。其三,疫苗推出將加速需求的修復,而從疫苗的可得性來看,發達經濟體的需求改善或將領先。其四,發達經濟體尤其是美國的庫存處于近期低位,庫銷比恢復正常水平,后續如開啟補庫存進程也將加速需求修復(見圖6)。其五,拜登的貿易政策大概率將摒棄挑起貿易摩擦的思路,這對于全球制造業將構成一定的利好。不過,受疫情在發展中國家持續肆虐及后續疫苗可得性滯后的影響,部分發展中國家制造業復蘇情況或與其他國家有所分化。

圖6 美國庫存處于低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