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艷永 張 喆
(陸軍裝甲兵學院 北京 100072)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上正式對“習近平法治思想”作出了明確表述。“習近平法治思想”是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強軍思想、習近平外交思想之后,提出并進行表述的又一重要思想概念。
習近平法治思想即結合中國的優秀的傳統法律思想,又承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關于法制建設的相關思想,以及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領導人的法治思想發展而來的。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淵源就是在上述法治思想的基礎之上不斷發展起來的。
追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發展歷程,我們會發現,習近平法治思想是習近平在地方工作時便有所展現,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法治思想便實現了重大的飛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中,緊緊圍繞新時代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國、怎樣全面依法治國、如何建設法治中國等重大問題,形成和發展了習近平法治思想。[1]在領導國家建設與發展的過程中,習近平孕育了比較豐富的法治思想;從十八大到十八屆四中全會,習近平法治思想已經基本形成;十八屆四中全會后,習近平法治思想日趨完善,處在深入發展的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提出了許多重要論斷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方面,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勝利召開標志著其法治思想的基本形成。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創造性的提出要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會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目標、總抓手和基本任務、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闡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解答了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的關系等重大問題,制定了法治中國建設的路線圖。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法治是發展的可靠保障,必須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法治軌道。[2]
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最新理論成果。黨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要論斷,并且明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轉變,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明確提出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
黨的十九大最重大的成果,就是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習近平法治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法治思想運用辯證思維分析法治現狀,運用長遠眼光分析法治問題,運用戰略思維謀劃法治全局,將馬克思主義法律觀與中國具體的法治實踐相結合,從國家整體戰略布局的高度來思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問題。
習近平法治思想從歷史和現實相貫通、國際和國內相關聯、理論和實際相結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為什么實行全面依法治國、怎樣實行全面依法治國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是順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要求應運而生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全面依法治國實踐取得重大進展,根本在于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學指引。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以人民為主體的法治思想。在目的上要為了人民,在實施上要依靠人民,在功能上要造福人民,在運用上要保護人民。從法律角度而言,在立法方面,要反映最廣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在執法方面,要保護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在司法方面,要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權利。要把公平正義視作法治建設的根本所在。我們不僅要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法院判決的司法案件中感受到法律的公平與正義,更要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法律規定中以及每一項執行決定中都要感受到公平與正義。
習近平法治思想就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群眾為主體,以人民利益為主線,以公平正義為核心,將實現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3]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強調樹立以民為本理念,堅持科學立法;牢記為人民服務宗旨,堅持嚴格執法;落實人民至上的原則,堅持公正司法;彰顯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全民守法。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莊嚴宣告:“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我們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要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從始至終的為之而努力奮斗。忘記這個初心和使命,黨就會改變性質、改變顏色,就會失去人民、失去未來。只要我們黨只有牢牢堅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牢牢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不斷檢視自己,不文過飾非,不掩飾缺點,堅決同一切弱化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危害黨的肌體健康的現象作斗爭,就一定能夠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我們黨作為一個百年大黨,只有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永葆青春活力,只有永遠得到人民擁護和支持,才能實現長期執政。我們黨要求全黨同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是要提醒全黨同志,黨的初心和使命是黨的“根”和“魂”,越是長期執政,越不能丟掉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色,越不能忘記黨的初心使命,越不能喪失自我革命精神。正是有著“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紅色血脈與基因,我們黨才能走到今天,也正是因為我們黨始終堅持人民利益至上,我們的法治建設才得以取得今天的成績。
思想是行動的指南針,理論是實踐的指南針。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要有科學理論做指導,同時還要加強理論思維,不斷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取得新成果,總結好、運用好黨關于新時代加強法治建設的思想理論成果,更好指導全面依法治國各項工作,基于此,習近平法治思想應運而生,成為我們黨和國家法治建設的總依據。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動力,又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使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導。法治作為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必然成為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斗爭的基本方式。黨領導人民只有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進行偉大斗爭,才能有效地應對挑戰。[4]
作為在社會主義發展中大國執政一個有著將近百年的歷史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黨的建設,這一新的歷史的偉大工程,應當也必須將依法治國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這一歷史偉大事業中,也必須統一于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中。政治離不開法治,法治也離不開政治,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脫離了法治談政治,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脫離了政治談法治,法治與政治自始至終都是緊密地聯系子一起的。馬克思講過一句話,“所有的公法都是政治術語的邏輯表達”。司法是也必然是政治在市民生活當中的延伸與發展,每一套法律的背后都暗含其價值,價值的背后也都有固有的邏輯,邏輯都有起點,起點就是政治立場。處理好政治和法治之間關系的核心,是要處理好黨和法之間的關系。我們這一馬克思主義政黨,在七十多年執政中正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黨與法的關系處理的得當,才是我們的黨走到了今天。
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和全面依法治國的總抓手。堅持和完善習近平法治思想則是我們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總方針和總依據。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就體現了我們治黨治國理念的變化,把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起來,也是中國法治道路的重大特點。在治黨方面,我們已經形成了140部左右的黨內法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依規治黨深入人心,依法治國才能深得民心。要把依規治黨統一于依法治國當中,這兩者是互補關系。只有將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結合起來,我們的法治建設才能取得長足的發展與進步。
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實施就要求要依靠執法,要依靠司法,要依靠守法。同時,執法、司法還需要考慮效率問題,也就是要高效實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堅持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導,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偉大事業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法治理論和實踐的主題和根本成就。中國的法治道路,要實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結合。自上而下,就是中國共產黨統一領導,帶領人民走法治的道路,自下而上就是人民的改革推動。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大多的法律都是依靠人民的力量不斷推動產生的。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人民的參與推動相結合,中國才能走通自己的法治道路。
中國的法治建設設置的階段性目標為,在2035年前后,要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到2050年,要全面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全面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成為法治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為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歷史定位,不是空中樓閣、虛無縹緲的,而是真實存在的。我們有理由相信,正是有著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我國的法治建設定會實現質的飛躍,偉大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定會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