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芝君
(贛州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西贛州 341000)
贛南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所在地,是人民共和國的搖籃,是長征精神的發源地。贛南這片紅土地上孕育了厚重的紅色文化資源,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土地革命中的斗爭實踐,是中國共產黨人革命精神的瑰寶,是革命先烈遺留的政治遺產,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將贛南紅色文化融入到職業院校校園文化的建設中去,將是我們思政工作者要探索的問題。
有利于大學生樹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擔當與責任。贛南蘇區是革命老區,是中央紅軍的戰略決策地,集結出發地之一,是中國共產黨踐行初心和使命的重要起源地。贛南紅色文化中的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形成于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初期,伴隨著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從幼小走向強大,更是從低潮走向了勝利。將贛南紅色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中,能夠幫助大學生牢牢樹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擔當與責任。
有利于大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贛南紅色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先進文化為指導思想,以中央蘇區革命艱難的斗爭環境為實踐條件產生的革命文化。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之所以能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就是依靠這種堅定信念、艱苦奮斗、求真務實的文化精神。將贛南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校園文化中,引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可以塑造大學生的民族精神,進一步激發愛國情懷,同時可以增加他們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正如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覺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所以把贛南紅色文化往深里傳播,往心里傳播、往實里傳播,對增強贛南紅色文化對大學生的吸引力、認同力和影響力具有重要作用,對堅定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具有現實意義。
將紅色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文化建設是當前職業院校建設與發展的靈魂,結合學校的辦學特色,需要牢牢把握校園文化教育的理念和教育文化建設的需求。過去,傳統的紅色文化教育方式多采用直觀的課堂教學模式,形式單一,范圍過窄,雖然對于職業院校大學生的思想教育能夠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相對來說會減弱,效果不是特別明顯。除此之外,職業院校大學生因年齡的特征,更追求獵奇的心理,隨著網絡文化的不斷沖擊,偏好趣味性、惡搞型的消息和內容,這樣就會阻礙紅色文化這類精品內容的有效傳播。所以,利用現代化的傳媒手段建立起贛南紅色文化與校園文化的連接橋梁,深入挖掘、探索、提煉、傳承校園文化與紅色文化的共通理念,探索紅色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有效途徑,利用手機微博、微信成為紅色文化的宣傳地之一,形成正確的指導思想,促進師生間的文化交流。
將紅色文化引入大學生的學習中去。當今的大學生,是在社會轉型時期成長起來的,在他們的成長過程當中,人生理想、心理特征、社會價值觀念等都會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征。那么,作為職業院校,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特征,在日常教學中,通過形式多樣的模式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在調查中就發現,有些高職院校利用課前五分鐘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紅色歌曲、紅色故事、紅色劇目、紅色演講等);還有的學校利用第二課堂開展紅色興趣小組,用表演的方式突顯校園環境中的贛南紅色文化場景的運用,彰顯出校園文化的特色,形成良好的校園環境,讓學生對贛南紅色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優化贛南紅色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優秀的校園文化,是一所高校精神面貌的體現。幫助大學生形成三觀,校園文化建設十分重要。其中,校史館、校園景觀、校園建筑以及校園環境等充分體現紅色文化,使大學生可以直觀感受到贛南紅色文化的氛圍;其次,舉辦一系列校園活動,這可以讓學生的紅色文化學習不流于形式,切實參與進去。具體來說,感恩教育、誠信教育、友善教育等教育活動,以及各種紀念日活動可以讓大學生受到環境的熏陶。
宣揚紅色文化,凝聚校園文化。在紅色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利用好手機微信、微博平臺對紅色文化知識進行積極的學習、對熱點的紅色文化隨時進行討論,以微信、微博的方式傳播紅色文化有利于凝聚校園文化建設,增加校園文化內涵,為校園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創造有利條件。一方面,學校職能管理部門應該時刻關注動態,掌握學生對紅色文化傳播的意見和想法,注重紅色文化的傳承。另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對紅色組織和官方微博的關注,緊跟校園紅色文化建設的理念和路線,傳播正能量。利用現代化的手段傳播和建立廣泛的學生基礎,通過多種形式活動的展開,使高校紅色文化更加貼近學生、貼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