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方
(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德陽 618000)
中江縣隸屬德陽市,是位于川中丘陵地區西部的農業大縣,東鄰三臺,南達大英、蓬溪、樂至,西接金堂、廣漢,北抵旌陽、羅江、綿陽。全縣東西寬約50公里,南北長約140公里,總幅員面積206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4萬畝。
中江縣是四川省25個丘陵大縣之一,丘陵耕地面積占全縣耕地面積的77%。縣境地形為帶狀,從北至南長110公里,從東至西寬40公里。西北高,東南低,為中低山區介于丘陵,其中有寬谷淺、中、深丘和窄谷中、深丘。
中江縣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無霜期長,生態相對平衡。氣候特征:屬亞熱帶濕潤季風區,年平均氣溫16.7℃,年降水量883毫米,無霜期286天。森林覆蓋率31.12%,綠化覆蓋率31.52%。
中江縣2018年城鎮化情況:

(資料來源:德陽統計年鑒2020)
從圖表中可以看出,中江的城鎮化率比較低,2018年全國的人口城鎮化率是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9.58%,德陽市的城鎮化率是年末常住人口354.5萬人,城鎮化率52.4%。年末常住人口107.7萬人,城鎮化率40.9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低于德陽市平均水平,在整個四川省處于中位數以后,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產業分布方面,產業分布不均衡,不符合3:2:1的健康產業需求。中江的財政收入和支出互不相抵,且財政收入呈下降之勢。公共財政收入和支出差距很大。城鎮人口124.2萬人,鄉村人口262.9萬人。全年出生人口3.3萬人,死亡人口2.6萬人。
1、人口資源較為豐富,出生率和死亡率較為均衡。中江縣的人口達143萬,勞動人口為,在全省居領先地位。
2、天賦資源并不豐富,土地分布零散,不易集中經營整理。和相鄰的什邡、廣漢相比,中江縣的礦產資源儲量貧乏。
3、工業基礎較為薄弱。中江縣沒有成規模的工業。現有工業支柱為煙草、制藥工業,規模較小,整體工業實力較弱。
農業資源豐富。四川丘陵地區屬于亞熱帶濕潤氣候,無霜期長并且光熱充足,加上土壤肥沃,適宜種植多種農作物,主要包括了紅薯、玉米、土豆、竹子、小麥、蔬菜、油菜、棉花等,是國家糧油、蔬菜、豬肉生產基地縣。中江的丹參、白芍、掛面獲地理保護標志,可以充分開發當地的特色農產品資源,帶動經濟發展。
人口多人力資源潛力大。中江的人口達到139.48萬,充足的勞動力和相對低廉的勞動力價格,使四川丘陵地區的勞動力使用成本優勢明顯。
交通優勢。中江的區位優勢較為明顯。距成都 70 公里,距德陽43公里。境內有成巴、城南兩條高速公路,第三繞城高速經過大部分縣境。這就使得中江在川內丘陵大縣中具有無可比擬的交通優勢。
較為發達的中藥產業,白芍、丹參。中江縣自古有種植芍藥的傳統,且芍藥的品相、藥用價值較高。
鄉村旅游有一定的基礎。產生了集鳳鎮石埡子芍藥谷等一批鄉村旅游代表村鎮。
投融資能力弱,財政基礎差。丘陵地區政府運用市場化手段建設公共基礎設施的水平不高,吸引民間資本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能力不夠強,現行的建設模式對政府財政資金的依存度過高,投資方式非常單一。再加上四川丘陵地區金融業發展不足,政府通過融資平臺融資受到限制,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長期處于發展后勁不足的狀態。資金問題仍然是制約丘陵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瓶頸。
產業支撐力不足。城鎮的發展,人口在城鎮的集中,需要有產業的支撐。長期以來丘陵地區城鄉產業結構總體層次普遍偏低,農業產業比重較大,大多屬于農業大縣和工業弱縣。目前,以中江為代表的丘陵地區經濟發展對城鎮的支撐力度明顯不足。雖然形成了主導產業,但競爭優勢不明顯,產業結構不合理,對就業的承載力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城鎮人口就業和農業人口轉移。
中國開啟新一輪城鎮化建設。當前我國經濟增長放緩,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依賴外需和投資,消費需求嚴重不足。十八大報告和 2012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城鎮化提到一個新的戰略高度,提出城鎮化是中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點,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中國必將開啟新一輪的城鎮化建設,尤其是小城鎮的建設。
承接產業梯度轉移的機遇。國際金融危機后,來自歐美國家的外需大幅下降,使我國沿海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受到巨大影響。再加上近年來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沿海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逐步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丘陵地區可以利用西部大開發的政策優勢,積極承接沿海地區產業梯度轉移,推動丘陵地區經濟發展。
《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開始實施。 2011 年,《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獲得國務院正式批準實施。這是西部地區繼《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之后,獲批的第三個國家級區域規劃。四川丘陵地區幾乎全部涵蓋在其中,四川丘陵地區的發展在整個成渝經濟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隨著《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正式發布實施,必將為處于這一區域中的四川丘陵地區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
耕地保護任務重。隨著我國大中型城市的迅猛發展,大中型城市周邊的平原地區那些重要的、條件較好的農業土地大多在第一輪城鎮化、工業化進程中被吞噬了。如今,發展農業的歷史重任落到了丘陵地區肩上,國家 18 億畝耕地紅線相當大的比重都轉移到了丘陵地區農村,特別是中西部的丘陵地區不得不承擔起國家農業發展、糧食安全和耕地保護的重要任務。這就意味著丘陵地區的城鎮化、工業化在占用土地方面要格外謹慎,要在保護耕地的約束條件下推進新型城鎮化、工業化,而不能盲目追求攤大餅的城鎮化發展方式,必須提高土地利用率,因地制宜、選擇適合四川丘陵地區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
制度因素制約。我國城鄉二元的戶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動,尤其是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收到限制。 我國現行的土地制度,農村土地所有權模糊,土地作為農民基本的生產工具無法順利流轉,農民被限制在土地之上,既阻礙了農業的發展,又制約了農民進入城鎮追求自我發展的能力。 如何突破制度障礙,創新制度實現人口的合理自由流動,同時避免城鎮人口過快增長,實現農村土地集中利用和土地的合理流轉又避免農民利益遭到損害是丘陵地區政府必須面對的挑戰。
融入成渝城市帶。2016年3月30日,國家發改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了《成渝城巿群發展規劃》,將成渝城市群范圍劃定為:重慶市的27個區(縣)以及開縣、云陽的部分地區,四川省的成都、自貢、瀘州、德陽、綿陽(除北川縣、平武縣)、遂寧、內江、樂山、南充、眉山、宜賓、廣安、達州(除萬源市)、雅安(除天全縣、寶興縣)、資陽等15個市,總面積18.5萬平方公里,2014年常住人口約9100萬人。基本原則是,以培育發展城市群為導向,優化整合區域資源,統籌經濟社會發展,人口空間分布、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和對內對外開放。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基礎和發展潛力,科學確定城市群邊界、最小生態安全距離和空間結構,形成推動全國國土空間均衡開發、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培訓發展勞動力資源,規劃土地,加快土地流轉,將人口從第一產業解放出來。2012年全縣培訓農民工12.61萬人,同比增加0.81萬人,增長6.8%。其中,農村新生勞動者提升培訓近2萬人。
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產業,經濟農業,但要注意方式和規模的問題。2012年,紅色旅游、芍藥谷生態觀光旅游快速發展,實現旅游收人8.1億元,增長45%。2013年,中國芍藥之鄉AAAA級旅游景區、度假中心建設有序推進,成功舉辦中國芍藥之鄉(四川·中江)首屆生態旅游賞花節,芍藥谷、繼光故里、倉山古鎮等旅游品牌特色凸顯,全年旅游收人10.2億元。
壯大縣域及村鎮多級節點,加快發展縣域中心城市和重點中心域。加快發展縣域中心城市和重點中心鎮,使之成為聚集產業的結,吸引農民的點,縣域經濟發展的極、推進城鎮化必須給予縣域中心城市發展最大可能的支持,促進二三產業向縣域中心城市集聚發展,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大力發展農業產能化,通過擴容提質,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在小城鎮建設上,把縣域中心鎮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重點予以大力培育,提升重點中心鎮的綜合實力,使其成為縣域經濟強鎮或縣域經濟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