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靜,胡桂明,王玉香,吳會芳,馮怡錕,常 佳,張 敏,張 巖,任景麗
肉瘤樣尿路上皮癌(sarcomatoid urothelial carcinoma, SUC)屬于罕見的侵襲性尿路上皮癌亞型,約占膀胱腫瘤的0.6%,預后差[1]。SUC形態學和免疫表型均顯示肉瘤分化,包括骨肉瘤、軟骨肉瘤、橫紋肌肉瘤、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和血管肉瘤[2]。由于SUC臨床罕見,人們對其侵襲性的生物學行為以及分子特征了解較少。本文收集20例SUC患者的臨床及病理資料,采用尿脫落細胞學熒光原位雜交技術(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technology, FISH)對其中6例患者的術前新鮮晨尿標本進行檢測,探討SUC的分子病理學特征,以提高臨床與病理醫師對該腫瘤的認識水平,避免誤、漏診。
1.1 材料收集2010~2018年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病理科存檔的425例尿路上皮腫瘤切除標本,其中20例SUC患者均經病理切片和免疫組化證實;選取6例SUC患者收集術前新鮮晨尿200 mL,行尿脫落細胞學FISH法檢測。
1.2 免疫組化標本均經10%中性福爾馬林固定,常規取材,脫水,石蠟包埋,切片,HE染色。所用抗體包括CK(AE1/AE3)(1 ∶50)、CK7(OV-TLV12/30,1 ∶50)、CK20(Ks20.8,1 ∶50)、Ki-67(GM001,1 ∶50)、GATA3(L50-823,1 ∶50)、Uroplakin Ⅲ(SP73,1 ∶50)、PAX8(ZR-1,1 ∶20)、vimentin(V9,1 ∶100),均購自上海基因公司;免疫組化染色采用EnVision兩步法。
1.3 FISH檢測采用北京金菩嘉公司提供的膀胱癌細胞檢測試劑盒。FISH兩組探針包括GLP P16/GLP P17探針和CSP3/CSP7探針,標本離心,收集尿脫落細胞,制備細胞懸液、滴片,制備玻片,室溫放置過夜或56 ℃烤片約30 min,胃蛋白酶消化、漂洗、乙醇脫水,自然干燥。將探針和玻片標本區域雜交、洗滌、乙醇脫水、DAPI復染,加蓋玻片,置于暗處10~20 min,在熒光顯微鏡下選擇合適的濾光片觀察。每組探針隨機觀察100個尿路上皮細胞。
2.1 臨床資料425例尿路上皮癌患者中合計20例SUC(20/425,4.7%);發病年齡46~70歲,中位年齡58歲;男性17例,女性3例,男女發病比約6 ∶1。所有患者均伴無痛性肉眼血尿,12例伴尿路刺激癥狀,3例伴尿路梗阻,8例伴腰部不適。腫瘤發病部位結果統計顯示有13例發生于膀胱,5例發生于腎盂,2例發生于輸尿管。
2.2 眼觀腫瘤直徑2.0~14.0 cm,平均6.5 cm,部分腫瘤呈菜花狀突向膀胱腔輸尿管或腎盂內。膀胱肉瘤樣癌中腫瘤侵犯全層12例,浸潤深肌層6例,淺肌層2例,有脈管癌栓和淋巴結轉移2例。
2.3 鏡檢鏡下見SUC由上皮和肉瘤樣間葉腫瘤組成(圖1)。上皮成分主要為高級別尿路上皮癌,2例癌成分為鱗狀細胞癌;肉瘤樣成分主要為未分化肉瘤成分者11例(55%,圖2),橫紋肌肉瘤2例(10%,圖3),軟骨肉瘤2例(10%,圖4),骨肉瘤3例(15%,圖5),脂肪肉瘤1例(5%,圖6),平滑肌肉瘤1例(5%,圖7)。肉瘤成分占腫瘤的10%~75%(表1)。
2.4 免疫表型CK(AE1/AE3)在癌區域呈彌漫陽性(膜陽性,16/20,80%),在肉瘤區域呈散在或局灶陽性(膜陽性,圖8)。vimentin在肉瘤區域呈彌漫陽性(核陽性,19/20,95%)。CK7在尿路上皮癌區域呈陽性(13/20,65%),在肉瘤區域呈局灶陽性(膜陽性)。CK20在20例SUC中有10例陽性(50%),集中在尿路上皮癌區域(膜陽性)。Ki-67增殖指數為60%~90%(核陽性)。GATA3在20例SUC中有4例陽性(20%),主要在癌區域陽性,在肉瘤區域部分陽性。Uroplakin Ⅲ在20例SUC中有5例陽性(25%)。PAX8在20例SUC中有4例陽性(20%)。p53在20例SUC中有16例陽性(80%),在癌和肉瘤區域表達一致性較高。

表1 膀胱肉瘤樣癌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
UC.尿路上皮癌,SCC.鱗狀細胞癌

圖1肉瘤樣尿路上皮癌,由尿路上皮癌和肉瘤樣間質腫瘤組成圖2SUC中肉瘤成分為未分化肉瘤圖3SUC中肉瘤成分為橫紋肌肉瘤圖4SUC中肉瘤成分為軟骨肉瘤圖5SUC中肉瘤成分為骨肉瘤圖6SUC中肉瘤成分為脂肪肉瘤圖7SUC中肉瘤成分為平滑肌肉瘤圖8CK(AE1/AE3)在肉瘤區域的表達,EnVision兩步法
2.5 分子學檢測以術后病理檢查為診斷依據,通過術后病理檢查明確診斷為膀胱肉瘤樣癌,并采用FISH法檢測6例患者尿脫落細胞學,發現有4例患者存在3、7號染色體數目異常,主要為多倍體改變(圖9)。

圖9A. CSP3/CSP7組合探針正常信號點,FISH檢測陰性,顯示CSP3/CSP7組合探針信號點為2紅/2綠;B. CSP3/CSP7組合探針異常信號點,FISH檢測陽性,顯示CSP3/CSP7組合探針信號點為3紅/4綠、2紅/3綠等(紅信號代表CSP3信號點,綠信號代表CSP7信號點)
2.6 隨訪本組對20例患者進行電話隨訪,2例患者失訪。18例患者中有15例死亡,存活時間為術后5~17個月,中位生存時間8個月;3例術后隨訪6~13個月仍存活,平均隨訪9個月。
SUC是一種上皮和間葉分化的少見惡性腫瘤[3],臨床罕見,研究表明肉瘤樣癌在尿路上皮癌中的發病率為10人/萬~30人/萬[4],本組425例尿路上皮腫瘤中發現20例SUC(4.7%)。
3.1 病理特征患者發病年齡46~70歲,中位年齡58歲,男女發病比約為6 ∶1,提示SUC多見于老年男性;統計發病部位,結果顯示13例發生于膀胱,5例發生于腎盂,2例發生于輸尿管,提示SUC在膀胱多發,其次為腎盂和輸尿管。SUC由上皮和肉瘤樣間葉腫瘤組成,本組結果顯示,上皮成分主要為高級別尿路上皮癌,2例癌成分為鱗狀細胞癌;肉瘤性間葉腫瘤形態和類型不同,包括未分化肉瘤(55%)、橫紋肌肉瘤(10%)、軟骨肉瘤(10%)、骨肉瘤(15%)、脂肪肉瘤(5%)和平滑肌肉瘤(5%)。肉瘤成分占腫瘤的10%~75%。免疫表型:CK在癌中彌漫表達,在肉瘤成分中部分或灶性表達,且在肉瘤中表達下降,vimentin在肉瘤中彌漫表達。
3.2 組織學起源1955年由Dent[3]首次提出癌肉瘤的概念,由于它有上皮和間葉兩種成分組成,即癌和肉瘤。關于膀胱肉瘤樣癌的兩種組織學成分的發生尚有爭議,目前有兩種相反的學說[5]:(1)碰撞學說,即其為兩種獨立的、克隆性腫瘤同時發生,形成一種碰撞性腫瘤;(2)克隆學說,即肉瘤樣癌具有共同的克隆起源,但發生了向癌和肉瘤樣成分的異向分化。近年有研究表明肉瘤樣成分可能是起源于上皮癌[6],該腫瘤被認為是肉瘤樣癌。
3.3 診斷及鑒別診斷SUC診斷時需與真正的肉瘤進行鑒別,如軟骨肉瘤、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骨肉瘤、平滑肌肉瘤和橫紋肌肉瘤等。關于其病理學診斷缺乏明確的標準,作者認為SUC的診斷標準有以下幾個方面:(1)鏡下腫瘤有上皮和間葉兩種成分,上皮成分即癌,主要為尿路上皮癌、鱗狀細胞癌、小細胞癌等;間葉成分即肉瘤成分,主要為未分化梭形細胞腫瘤、橫紋肌肉瘤、平滑肌肉瘤、軟骨肉瘤、骨肉瘤、脂肪肉瘤等;(2)癌和肉瘤的成分有移形、過渡,并不是截然分開;(3)CK在癌中彌漫表達,在肉瘤成分中部分或灶性表達,且在肉瘤中表達下降[6];CK的表達模式可以幫助鑒別SUC和軟骨肉瘤、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骨肉瘤、平滑肌肉瘤和橫紋肌肉瘤等,CK在后者中不表達;(4)肉瘤的成分會有多種表現形態,細胞以梭形為主,也可以表現為一些透亮細胞、橫紋肌樣細胞、軟骨細胞樣或者平滑肌樣細胞等特征;細胞核大、深染,異型性明顯,核分裂象易見,部分病例中可見間變或者瘤巨細胞;腫瘤間質可伴壞死或黏液變性等特征[4]。
3.4 分子病理學及預后腫瘤學及遺傳學研究表明,染色體的結構或數目改變在各種腫瘤的發生、發展中均較常見,尿路上皮癌中常見的分子學改變為3、7、17染色體的數目異常(主要是多倍體)和9號染色體2區1帶的缺失[7-8],在尿路上皮癌中也發現9號和11號染色體的缺失以及p16腫瘤抑癌基因的缺失[9]。目前,關于SUC的染色體異常報道較少,本組發現4例SUC有3、7號染色體的非整倍改變。采用尿脫落細胞學FISH檢測,可作為診斷SUC的一種無創性的輔助檢查方法。本組患者術后隨訪5~17個月,中位生存時間8個月,提示肉瘤樣癌預后較差,大部分患者生存時間不超過1年,多因腫瘤發生遠處轉移和器官衰竭死亡。有研究表明與尿路上皮癌一樣,腫瘤分期是影響患者預后的最主要因素[10]。肉瘤樣癌患者臨床分期通常處于中晚期,伴淋巴結轉移和脈管癌栓,浸潤深度達肌層以上,Wang等結合多篇參考文獻,綜合統計分析221例膀胱肉瘤樣癌患者的臨床資料,TNM分期發現肉瘤樣癌屬于晚期的侵襲性惡性腫瘤。
SUC臨床罕見,屬于預后較差的侵襲性惡性腫瘤,其組織學起源和命名仍有較大爭議。該腫瘤好發于老年男性,診斷主要依賴于明確的上皮成分存在和必要的免疫組化檢測。采用尿脫落細胞學FISH檢測,分析SUC的分子病理學特征加深對該腫瘤的認識,可作為SUC的一種無創性的輔助檢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