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良
一、當前學生閱讀中存在的問題
(一)低效閱讀
新的時代背景下,家長、社會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逐步提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對促進學生綜合性語文能力提升尤為重要。因此,無論是堂上閱讀還是課余閱讀,都對學生的語文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然而,在當前的閱讀中,學生卻出現了低效閱讀的現象,這種現象從學生的課上閱讀和課外閱讀中都有所體現。在課上閱讀中,文中精選的閱讀內容是基于學生認知現狀和傾向性,并且略高于學生能力發展的,這也是符合以教學內容和教師指導促進學生順利度過“最近發展期”的教學要求,在這種教學內容的要求下,往往需要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入思考和細致的探究過程,才能讓學生體會文章內涵和情感。但是,在學生閱讀過程中,學生卻容易存在惰性心理,過分依賴教師的講解而不獨立思考,即便是在教師問題引導下,學生卻也習慣于翻閱教輔資料尋找答案。這樣顯然違背了教學內容對學生閱讀能力培養和提升的意圖。在課余閱讀中,學生對真正有涵養、有深度的名著閱讀較少,反而將目光投向網絡小說,這種沒有營養、重口味甚至帶劇毒的地攤文學,使得學生遭遇閱讀亞健康,浪費大量時間甚至影響學生積極價值觀念的建立。
(二)自主閱讀缺乏問題意識
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學生思維的動力,是學生創新精神的基石。但如今中學生在閱讀中普遍缺乏問題意識。這種現狀說明學生在閱讀中缺乏自主性深入思考的意識。事實上,文章表達的含蓄性和細膩性就注定了語文學科能夠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問題意識,更注定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應當樹立問題意識,才能促進學生在逐步的閱讀活動中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和能力的遷移。在學生自主閱讀中,學生缺乏問題意識的現狀下,學生不會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便注定了學生在閱讀中難以實現知識的積累和閱讀能力的提升。
二、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提高學生在閱讀中的探索能力
針對學生閱讀中缺少問題意識的學習現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培養學生建立問題意識,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例如,在進行《在山的那邊》這一篇文章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學生閱讀文章前,提醒學生將自己在閱讀文章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標記,不論是字詞的讀音和使用或是文章的表達方式和描寫手法,都可將其呈現在課堂中。初次閱讀文章,學生必然會遇到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此時,讓學生及時提出問題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一種重要方式,更是提高課堂學習開放性、提高學生學習中知識生成性的重要途徑。在學生閱讀完文章后,學生可能在以下幾個方面存在疑問:為什么文中的“我”的向往是隱秘的?爬上了山頂,為什么“我”是哭著回來的?文中的“?!睂嶋H上象征著什么呢?通過學生提出的問題,推動著課堂教學中所探究問題的不斷深入,這既是課堂教學尊重學生學習主體性的體現,更是培養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重要措施,讓問題引領著學生走向對文章的深入探索中,實現學生問題意識與閱讀能力的同步提升。
(二)實施探究性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在眾多的課堂教學模式中,探究性學習是其中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如何開展探究性閱讀教學?第一步:提前一天下發導學案。導學案要根據三維目標精心設計,學生根據導學案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第二步:課前檢查。檢查的內容包括上一節課的內容,突出與本節課的聯系點,旨在“溫故而知新”。教師也要檢查導學案的完成情況,表揚先進,指出本節課的重難點。第三步:課堂探究。給各小組分配討論任務,然后開始合作探究,探究的內容要考慮學生能力的差異設置淺層探究、深入探究、提高探究,既要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也要注重學生能力的提升。教師要深入到小組中,及時了解學生的疑難問題,做好解惑的準備。第四步:小組展示。各小組依次派代表上臺進行展示,其他小組的同學進行點評、補充、質疑,教師適時地點撥、講解。第五步:鞏固拓展。學生梳理當堂學習內容,完成檢測題目,以達到鞏固練習的目的。探究性閱讀教學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逐步改變教師滿堂灌的現象,促進學生創造能力與實踐能力的發展,實現教育方法的轉變,這是當前語文教學共同追求的目標,也是《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
(三)鼓勵學生創新,在閱讀中培養學生個性化語文素養
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更應當基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認知差異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對文章的獨特見解,鼓勵學生創新,不將教師個人以及教輔資料作為判定學生答案是否正確的標準,而是轉向向學生個性化語文素養的提升。例如,在《愚公移山》這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眼中的“愚公”形象,允許學生贊揚愚公堅持不懈的精神,更允許學生批判愚公不切實際的做法。通過這一開放性的課堂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暢所欲言,敢于、善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不再受教輔資料和教師權威的約束,讓學生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解方式;此外,教師還可推薦學生閱讀莫泊桑的《項鏈》,讓學生閱讀后評判文中富有爭議性的人物——主人翁馬蒂爾德,鼓勵學生說出自己對馬蒂爾德的人物形象和對她的看法。有學生會提出主人翁馬蒂爾德愛慕虛榮、追求享樂,但對深究當時社會背景并走入主人翁內心的學生而言,除了對她愛慕虛榮的形象外,還會對當時法國崇尚浮華風氣下的馬蒂爾德產生悲憫和同情之情。在學生迥異的答案背后,是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究的結果,更是學生閱讀能力提升的過程。因此,這種教學方式的使用,無論是從知識的豐富性還是學生閱讀能力提升過程,乃至學生情感的生成和價值觀念的建立上,都大有裨益。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