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仕茹
師愛是教育的靈魂,是師生情感聯系的紐帶,是師生心靈溝通的橋梁。面對其中較為“特殊”的學生,則更需教師的關愛,用愛陪伴、激發學生健康成長。正因為如此,學生渴望愛的撫育,有時甚至超過對知識的索求。所以,我認為,教師教書育人,應從關愛開始。
一、關愛農村留守學生,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由于父母不在身邊,農村留守兒童長年孤單地生活在缺乏親情的環境下,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容易緊張,自閉,缺乏自信,人際交往能力差,感情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安全感,悲觀消極,甚至盲目交友,出現違紀違法行為。在城鎮、城郊或農村的學校,有許多父母長年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這些留守兒童大都是由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看,老人過于溺愛或過于嚴厲等現象普遍存在,隔代撫育問題多多。對這些在外務工的家長,我經常提醒他們應多和孩子電話、視頻交流,不能忽視孩子的教育與關懷。同時,我經常找這些留守兒童談心,談他們的父母,幫他們分析父母和祖輩的不易,喚醒他們的感恩之心,并激勵他們好好學習,以實際行動和優異成績回報父母。通過自己的努力,很多留守兒童都健康地成長著,變得越來越樂觀了,越來越努力學習了。
二、關愛學習困難學生,激發學生自信心理
愛護、信任只是促使學困生轉化的基礎,要有效地轉化學困生,還應該重視對他們的激勵。激勵能鼓舞學生,喚起自尊之心、自愛之情,樹立信心,揚起前進的風帆。激勵引導的心理基礎是人的自尊心和榮譽感,生活在群體中的人們都希望有自己的形象和尊嚴,學生也是如此,具有愛表揚的心理特點,學困生更是希望老師從他們身上發現閃光點,得到老師的表揚和鼓勵。班主任應滿腔熱情,以敏銳的洞察力及時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以此為突破口,進行引導和教育。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發現,雖然后進生形成的因素各不相同,但他們都有較強的自卑心理,內心世界極為敏感,適當偏愛他們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關愛包容犯錯學生,給予學生成長空間
犯了錯誤的學生,心理較為脆弱,驚恐地等待班主任的“宣判”。如果班主任此時把其簡單粗暴地訓斥一番,或者把其批得一無是處,那么該學生可能從此一蹶不振,極易產生消極、對抗、自暴自棄、玩世不恭等不良心理。因此,班主任此時應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要進行耐心、細致的教育,讓學生切身感受到老師給予他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從而達到轉化的目的。同時,班主任應根據這些犯錯生的自棄心理,細心地給予其幫助,以激發他們的“內燃點”,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習慣,就像春風那樣慢慢吹開學生的心扉,達到 “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一個教師節下午,我正準備回家,曾經教過的學生小朱來到我的辦公室,帶給我教師節的問候。看到已經在重點中學就讀、長成一米七的大小伙子,我不禁回憶起他讀三年級偷同學錢后,還很鎮定地到我那里告狀,說自己的錢被偷了的小插曲。當時我差點被他蒙騙了。后來通過我細心調查,發現他愛買零食,其實是他偷同學的錢去買零食。我首先私下嚴厲地指出他所犯的錯誤,其次尊重他的人格,聯合他的家長幫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讓他理解我的關心,逐漸改掉愛吃零食的習慣,改正愛撒謊的缺點。我想,如果我當時急于糾正,不關心他,不尊重他,他可能就會變本加厲學得更壞,也不會像今天一樣來看望我了,更不會考上重點中學了。
四、關愛身心缺陷學生,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曾經遇到過不少有身心缺陷的孩子,有自閉癥的,有智障的,有重癥疾病的。由于他們的特殊,有些學生會從心里排斥他們,因此更需要我們老師的關心幫助。我曾經遇到過一個孩子,患有重癥肌無力癥,一年級時還能自己走路來,到了四年級時已自己無法上下樓梯,得由父母每天背來學校,活動范圍局限在教室里。了解情況后,我經常在學生面前表揚這位學生。通過自己潛移默化的教育,學生們不再輕視他,而是開始幫助他了。人之初,性本善。學生本性是善良的,只要教師善于引導,學生的善心很快就被激發,班集體也更積極向上了。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我們老師只有以關愛的心去和學生接觸,才會換來學生的信任,達到既教書又育人。
責任編輯?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