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弘
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研討時,說課是非常重要的方式,近些年來受重視程度非常高,而且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實現了快速發展。對于小學數學教師而言,通過說課活動可以對其專業能力與教育方面的綜合素養進行反映,也能夠客觀反映其把握數學學科教育理念與理解數學教材的程度,對于其高效的設計教學活動,提升執行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很多學校以及教研機構通常會舉辦各種類型的說課比賽活動,以此促進教師教育教學專業水平的提升。小學數學教師應正確認識說課的重要價值,不斷加強說課技能研究,持續增強說課技能,以滿足當前開展教學活動的需求。小學數學說課最關鍵的是要說清楚三件事: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樣教?本文筆者從這三個方面進行了一些初步的思考和探索。
一、“深”說教學內容
在開展小學數學說課教學之前,教師應當充分認識該學科的知識體系,并且要對每節課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準確把握,將其作為學科知識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分枝進行說課教學。教師要從其中一節內容出發,對知識點的根源進行追蹤,準確定位其在教學大綱中的位置,并全面了解大綱對該節課知識所提出的要求。在做說課的前期準備時,教師要將教學內容的“前因后果”分析透徹,便于在設計說課時能夠整體把握知識體系,精準設定教學目標。這樣,才能簡潔準確地交代清楚“教什么”這件事情。
比如,在進行三年級下冊《小學鞋店》這一內容進行說課時,筆者在說教學內容環節是這樣描述的:《小小鞋店》是北師大版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第一課時,屬于統計與概率板塊。在此之前,學生已經經歷了數據調查與記錄過程,本節課進一步幫助學生體驗數據整理和表示的過程,為后續進一步學習統計知識做準備。基于以上分析,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一下3點:1.嘗試進行數據的整理和表示。2.體驗數據中蘊涵著信息。3.培養初步的數據分析觀念。
在進行三年級上冊《什么是周長》說課時,筆者是這樣交代的:《什么是周長》這一內容選自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本節課是學習平面圖形周長的起始課。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米、厘米、分米等長度單位,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等簡單平面圖形的的特征,本節課就是在此基礎上認識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周長,這將為后面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做重要鋪墊。通過直觀具體的操作建立正確的周長概念,是本節課的重難點,在此基礎上探索測量和計算簡單圖片周長。
在進行四年級下冊《認識方程》這一說課時,筆者是這樣處理的: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中的《認識方程》,屬于數與代數領域內容,是小學階段學生第一次認識方程,也是學生由算數思維邁向代數思維的新起點。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能夠分析實際問題中的簡單數量關系,本節課就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方程,學會根據條件列出方程式,這將為后面學習列方程解決問題等其他代數知識做重要鋪墊。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學生理解方程的意思并不難,而根據條件列出方程往往是較多學生學習困難的表現,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對本節課的定位是這樣的:經歷將現實問題抽象成等式與方程的過程,了解方程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利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系,是本節課的難點。
二、“精”說教學過程
在對教學過程進行說課時,相對于說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法來說,更加的詳盡細致。
比如,針對《小小鞋店》教學過程說課時,筆者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個環節:收集數據。教材情境是讓學生開鞋店賣鞋,而為了更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我轉換學生的角色,讓學生作為顧客去買鞋。具體教學中,我結合學校正在進行的合唱比賽,設計了買鞋的情景。然后配合動態的課件,簡單而又生動地展示情景環節,完成收集數據的目的。第二個環節:整理數據。有了這張購物單,你打算怎么買呢?學生會說一雙一雙買;又有學生說太麻煩了,不如先數出每種碼數多少雙再買;還有學生建議,我們必須把數據整理一下,讓老板一眼就看出來哪個鞋碼要多少雙。我讓學生充分討論和表達。然后讓學生小組合作,選擇其中一組數據,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數據整理表示出來,比一比,看哪個組的表示最直觀形象。此環節做重點說,力爭將學生的預設做得充分具體。第三個環節:分析數據。在大家的幫助下,我們完善了這張購物單,能否順利買到所有的鞋呢?他們又遇到什么困難了?怎么會這樣呢?你想給鞋店老板提些什么建議呢?根據統計結果,小組討論一下。通過給鞋店老板提建議的過程,體現數據分析的價值,讓學生體會統計是為決策服務的。第四個環節:練習鞏固。為了讓學生探索在不同的情境中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方法,我在練習環節讓學生調查大家最喜愛的小動物,并且用今天學習的方法記錄下來,體驗整理數據方法的多樣性。
在進行三年級下冊《隊列表演》的教學設計說課時,筆者著重說清如何“探究算法”的:
我給學生安排了以下三個活動:活動一,圈一圈、算一算。我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表達自己的計算思路,學生的圈法可能多種多樣,計算結果也可能會有差異,我主要選取幾種典型的方法:一種是這樣把14拆開來圈的,另一種是把12拆開圈的,還有這種把14和12都拆開來算的,對學生的不同方法,我鼓勵他們自己表達思路和算法,并對他們的回答予以肯定和鼓勵。而根據我以往的教學經驗,很有可能有學生將加法的算法遷移到乘法,寫出了這樣的計算方法:10×10=100,4×2=8,100+8=108。這樣的方法對嗎?為什么?我先讓這位同學解釋說明,在組織全班學生們自由發言,互動辨析。在學生的思辨中,我引導大家一起他的想法在點子圖中圈一圈、畫一畫,得到了這樣的四份(板書點子圖),每一份是多少呢?再讓學生列出正確的計算方法(板書算法)。當學生借助點子圖對算法有了深刻的直觀理解之后,我又設計了第二個活動幫助學生將理解的程度上升到抽象的表格:活動二,想一想、說一說、填一填。我打算讓學生兩人合作,先互相說一說表格是什么意思,再試著填一填。此時,我會走到學生中去,了解學生的困難并且提供的解釋和幫助。在匯報環節,我會讓學生先在黑板上填一填,再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學生可能會結合點子圖中四塊的數量來對比,也有可能會結合對應的算式來填寫出答案(填寫黑板上的表格)。為了檢驗和再次加深學生的理解,我再請其他學生對照點子圖說一說表格中數據的意思,在學生的解說中我借助教具同步進行演示。之后,我再設計兩個計算加深算法的掌握:活動三,算一算。選擇你喜歡的方法算一算四年級、五年級合唱隊的人數。我鼓勵孩子們選擇合理又簡單的方法進行計算,鍛煉學生的運算能力。
三、“實”說教學理念
一堂好的說課,除了要說清楚上課內容和怎么上課之外,還要說清楚為什么這樣上,也就是要說清楚教學行為背后的理念支撐。這樣,聽眾才能充分理解設計的意圖。在解釋說課中的教學理念時,《課程標準》中的觀點是我們最實用、最有力的教學理論支撐。教師在實際開展說課活動時,應當努力做到客觀實在地說理念,恰當實際地解釋“為什么這樣教”,而不僅僅是空泛地說一些套話,顯得只為了說理念而說理念。
例如,在《小小鞋店》這一課的說課中,筆者的教學理念都是穿插和融合在說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因為,教育是慢的藝術,我們要給孩子充分的思考和表達的空間,讓學生體會整理數據的必要性。使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我引導學生將這些方法進行對比、優化,讓學生體驗從無序到有序的整理過程,把復雜枯燥的數據用符號的形式呈現出來,體會符號的簡潔性。最后總結,本節課以學生買鞋這一情境貫穿始終,引導學生既關注統計結果,更關注統計的過程;既有老師的引導,更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在達成教學目的的同時,提升了學生的數學素養。
在《隊列表演》這一說課時,筆者是這樣穿插教學理念的:(在預設完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之后,我進行簡單總結)至此,我借助學生產生的認知沖突,將這種學生難以想到的,但又是重點的方法自然而然地展現出來。當學生能夠在直觀點子圖、抽象列表法和算式這幾種不同表征中順利轉換時,我們就可以確定學生對算理真正理解了。在最后說課總結時,縱觀本節課,我將列隊表演的情境加入現實的背景元素,使得情境現實化。借助點子圖和教具,使學生對算理的理解更加直觀化。在探索的過程中滲透了數形結合和轉化的數學思想,使學習過程更有深度,更顯價值。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