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泳怡
“一帶一路”主要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以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從地理學方面來看,其是包含不同尺度、層次的區域系統,同時在其中還涉及到空間結構、區域經濟發展等多方面內容。在我國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高中地理教學中,應該以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為主導進行構建課程,在教學中,要選用可以促進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內容。地理學科素養還有利于學生在生活中解決實際的問題,這也是學生必備的品格和能力,促使學生可以利用地理思維來對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判斷、整合、辯證。如果要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就需要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核心素養。“一帶一路”的本質促使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開發“一帶一路”的內涵,從而發揮其價值,在教學中搜尋新的起點和方向,為地理教學注入新的內容和活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一、“一帶一路”蘊含的地理育人價值
(一)理解要素間相互作用
所謂理解要素間的相互作用,就是要系統性分析地理環境,從而在理解要素間相互作用過程中,可以充分應用地理視角。其中不僅包括要運用系統的思維,還包括人地協調、時空觀念。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包含自然系統、人地關系、歐亞非大陸等多個核心詞匯。首先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了解這些核心詞匯,然后教會學生應用這些核心詞匯,從而促使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利用這些詞匯了解到“一帶一路”線路上的基本地理環境、空間、事物、規律等知識,并同時對國家之間的地緣、空間、格局方面的聯系,從而掌握全球化和平等人文追求的理念。如果要引導學生了解人文、自然的系統,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推理能力等,就需要引導學生掌握要素之間的關系。在教學中要側重于讓學生了解人地關系的具體法則,從而對“絲綢之路經濟帶”進行分析,可以通過其中干旱地區所對應的生態經濟社會,來形成對待自然、社會的正確價值觀,以及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二)認識區域空間聯系
在培養學生認識區間空間練習中,主要是引導學生可以認識到區域內部及之間的關系,并且要運用空間的視角進行認識。其中要培養學生形成對世界的理解。在這方面涉及的地理詞匯主要包括經濟全球化、尺度等。這些核心詞匯的學習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全球觀、人口觀等,以及對環境及發展問題產生應有的危機意識、責任感等,進而促使學生擁有良好的全球、愛國、環境等方面的意識。與此同時,還要通過對這些核心詞匯的學習,促使學生更加熱愛家鄉,形成良好的發展觀念、唯物主義觀念、地理科學觀念等,最終形成良好的地理人文精神;還要促使學生對全球化和國際合作相關的理念有正確的理解,從而掌握不同地方之間地理推理的能力;還要引導學生對我國的國情有正確的認識,從而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愛國主義情操。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經驗調查處在不同經濟、環境、社會尺度下,“一帶一路”環境下幾者之間的聯系,自然、人文系統之間,基于不同空間、尺度存在的緊密聯系。
(三)運用地理進行決策
所謂運用地理進行決策,主要是促使學生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地理原理、規律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地理問題。培養學生形成空間技術、綜合實踐、環保意識的能力。在這其中涉及到的核心方面的詞匯包括生態建設、GIS、問題探究等。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這些核心詞匯來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從而提升學生對相應問題的觀察、記憶等能力;面對生活中的危機,提高自己的生存技能;可以對地理探究所要使用的如地圖等工具有良好的應用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實踐水平,培養學生的地理科學思維。
二、基于“一帶一路”的地理核心素養構成內容
所謂綜合思維,主要指學生在學習中,應該具備對地理事物、現象,進行全面、系統、動態分析、認識的能力和品質。綜合思維也反映出學生的基本地理思想和方式,促使學生可以從多個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現象,理解要素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可以在空間、要素之間進行思維的能力。
所謂區域認知則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該掌握上述提及的人地關系所具備的特征,基于此,擁有對地理相關問題分析、預測等的方法的能力。區域認知也是進行地理學習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學生以空間視角來對地球表層系統認識的習慣,并可以利用區域分析、比較的方式對區域的特征、人地關系等問題進行認識,并得出相應的評價,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空間概念,空間分布、結構等的能力。
而地理實踐能力主要是學生在學習中最基礎的地理活動的經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戶外的考察、社會中的調查,進行一些地理現象的實驗等方面的活動,促使學生形成對相應活動所應該具備的能力。促使學生在活動中,可以良好的應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識,進而對相應的問題進行分析、解決,尤其是在決策過程中,更要鍛煉學生空間、環保、人文美方面的綜合能力。
三、基于“一帶一路”的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一)貫徹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
如果要提高地理核心素養教育培養的效率和質量,就必須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切實貫徹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其與培養學生的完整性核心素養有這相同的目標。“一帶一路”的地理教學核心不僅包括環境倫理意識方面的培養,教師還應該同時側重于平等、博愛等方面的意識,促使學生可以對基本的地理知識、技能有良好的掌握,并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產生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以及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等,從而對學生終身產生積極的影響,促使學生形成較為完美的品質和人格。
(二)關注生活生存的人文教育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形成地理核心素養,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生存。基于當前的政治經濟大環境,高中地理教育應該提高對生存技能、生活技能、地理文化方面的教育的重視,引導學生利用掌握的地理知識、技能、工具,對“一帶一路”相關的數據、圖標等進行收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一帶一路”的理念,可以充分發揮在文化、道德、人道等方面的實質性人文教育的平臺作用,促使學生可以更好的掌握和理解相應的知識同時,還可以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成長,實現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從而促使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具有良好的品格。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核心素養,其與價值取向、經濟發展等方面都有密切的關系,這也是當今我國新課改的重要內容。
(三)突出人地關系的可持續發展教育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關于人地關系的研究,而針對于人地關系的研究的主要內容就是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教育,其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人口方面的問題,還應該了解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問題。引導學生可以對人地關系有正確認識,并且可以真正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進行人地關系教育,“一帶一路”是最好的教育載體,“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謀求大發展,不僅要充分考慮經濟發面的發展,還要充分考慮社會、生態方面效益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實際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可以積極應用相關案例,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性的地理學習探究,并對相關問題進行客觀分析,從而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地理科學認識,對人地關系有深刻了解同時,還可以掌握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對社會和諧和發展有充分的理解,最終可以擁有對人文地理素養的決策方面的能力。
(四)體現核心價值體系的國情教育與鄉土教育
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進行國情和鄉土的教育,可以促使學生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及充分體現我國地理教育的科學發展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將“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與我國當前的國力進行比較,從而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憂患觀念,并同時將這種觀念可以轉化為危機意識,進而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現實緊迫感,挖掘出學生積極、進去的學習精神,并堅定學生復興中華民族的決心。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相關鄉土教育的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學校當地的開發、建設情況,從而延伸到我國建設中所要面臨的機遇,從對本地經濟、文化等方面優勢的分析,來挖掘出學生內在為家鄉做貢獻的熱情。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