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銘森
在新時代社會發展進程中傳統意義上的小數數學作業形式雖說能夠起到一定的課后知識鞏固作用,但面對單一的書面練習方式與功能單一的課堂知識鞏固作用,其根本無法擴大學生視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習興趣,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將受到影響進而產生厭學情緒。換言之,新時代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創新優化不僅僅是使其具備時代性意義,更重要的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擴大學生視野激發學習興趣。“互聯網+”時代下,傳統作業的隱性問題慢慢凸顯,撼動其長久以來在教育之中占據的重要地位,小學數學作業的創新優化問題亟待解決。
一、當下小學數學作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當下小學數學作業的現狀
目前,就小學數學作業來看傳統紙質作業的書面練習占據主導地位,以課后知識鞏固為核心。單一的課后知識鞏固與反復的做題解題形成機械化學習,長此以往學生養成了應付了事的心態。另外,單一的內容和枯燥的形式容易轉變學生學習態度,主動吸收成了被動接受,喪失自主學習能力。除此之外,當前較為嚴重的現象當屬臨時抄作業的情況。由于傳統作業的發放、回收需要一定時間間隔無法實現實時回收,使得學生容易產生懈怠心理。
(二)當下小學數學作業存在的問題
1.形式單一,學習效率低。傳統紙質作業的呈現載體主要依托于紙張,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作業的呈現方式,出于紙質材料的頗多限制,傳統作業無論是在內容或是色彩上都注定無法大做文章。由于傳統作業材質受限,導致傳統小學數學作業對數學中的某些幾何圖片、數學圖表難以更加完全地展示。
2.以紙張為主體,增加資源浪費。據統計,每1噸紙的產生就有20棵樹外加100噸水的消耗,那么作為主要以紙張為呈現載體的傳統紙質作業于無形之中成為了龐大資源消耗的源頭。在講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時代背景下,以紙張為主體的傳統作業顯得格外醒目。
3.占據大量時間空間,不易保存。傳統作業的發放與回收是一個較為繁瑣的過程,作業的發放與回收工作需要一個較為冗長的時間跨度。除此之外,傳統的小學數學作業以本為計算單位,占據空間較大,傳統作業的發放與回收都需要借助人力,需有專人執行,耗費人力。且由于傳統作業主要以紙張作為載體的特殊條件,要想長久保存存在一定難度。
二、小學數學作業的優化策略
(一)搭建師生共享平臺,豐富作業形式
1.打破單一形式,激發學習興趣。新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社會創新進程的不斷加快,課程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作業創新形式提上日程。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創新優化小學數學作業,利用信息技術搭建師生共享平臺,教師在線發布作業,學生在線解答或下載回答完畢后上傳歸檔。通過融合時代要求的小學數學作業創新形式讓學生進行學習。一改往常的傳統書面練習形態,豐富作業形式,促進多方面發展。
2.節約資源,避免不必要浪費。新時代下,小學數學作業順應時代的創新優化要求,融合信息技術以電子文本的形式傳輸,借助互聯網平臺在線生成作業文本,消除了作業寫一半作業本不夠用的煩惱,省去了購買作業本的費用,節約學習成本培養學生勤儉節約的品德。另外,傳統紙質作業的減少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控制資源浪費培養學生環保意識。
3.提高效率,易于保存與管理。在“互聯網+小學數學作業”的模式下,作業的發放與回收全程線上實現。通過互聯網平臺實行作業發布與回收,節省傳統作業的發放與回收環節,節約人力消耗,減少時間跨度,教師在線批改提高效率。作業文本存于網盤減少空間占位,可被無限復制,防止文本丟失,有效提高作業管理效率與文本保存。
“互聯網+”時代下,小學數學作業與信息化的融合為小學數學作業的形式和內容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豐富了作業形式,提高了學習效率,是創造性與藝術性的融合發展。在《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新理念。教育說到底是個性化發展,在追求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需明白個性化發展才是教育的本質。然而,長久以來在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傳統作業,其單一的知識鞏固功能將學生發展逐漸引向同質化,偏離教育本質,相比之下“互聯網+小學數學作業”的形式更能推動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責任編輯?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