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澤娟
這一個多學期以來,經過學生的預習實踐我驚喜地發現了學生在預習習慣與預習能力方面的轉變。但收獲之余仍面臨這樣的情況:在預習提綱的“我的小結”與“我的疑惑”兩個環節中,成績好的同學雖然能寫出自己的所獲所得但呈現出的問題還是不夠給力,也就是說對教材的思考不夠深入,未能發現更深刻的問題。還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主要是成績中下的學生)只是膚淺的把自己的所思、所得、所惑隨意寫一寫,甚至出現了照書搬的情況。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對不同程度的個別學生進行訪談,訪談結束后,我逐漸明白了一個道理:想要讓學生擁有有效的預習效率,就必須要從學生的知識經驗和現有的發展水平出發,深入地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設計符合學習實際的預習提綱。結合學生的預習情況和教學教研經驗我對預習提綱的設計做出以下幾點改進。
一、在預習目標的制定上,由一元走向多元
在確定預習目標時,我不單純以習得知識為唯一目標,而是把一章一節內容放在整個教學系統中去考察,通盤考慮學生已有了怎樣的基礎,通過本章節學習,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應能獲得怎樣的發展。如預習《絕對值》時,我確定了這樣的預習目標:1.在豐富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絕對值的意義,并抽象出絕對值概念,體會研究絕對值的意義。2.理解絕對值概念、有理數大小的比較法則。3.領悟“數形結合”和“分類”的思想方法。在預習時應該選擇學生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熟知的實例,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獲得數學體驗,從中抽象出新的數學模式——絕對值。這樣,學生不僅增強了對概念的感性認識,而且對其幾何意義和本質特征會有切身的體驗。
二、根據學情和教材整合預習新知,用靈活的方式呈現給學生
數學的知識體系并非孤立而是相互之間緊密聯系,教材的結構也呈現螺旋上升式。因此,課前預習的新知識必須在認真鉆研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必要的加工、整合和再創造,把教材用活、用好,按照適當的思維形式呈現給學生,使他們便于預習、樂與預習。在設計《三角形的三邊關系》這一預習內容時,我結合他們在小學學過三角形的經驗我將預習任務重新設置為:分給每個學生10根手工扭扭棒讓他們動手剪一剪、拼一拼,并思考:在什么情況下三條線段,圍不成一個三角形?能圍成三角形的三邊有怎樣的數量關系?這一項頗具挑戰性的預習任務激起了學生的探究熱情,他們對此展開了各種嘗試,甚至在課堂上解釋時將三角形的邊的長短與所對的角的大小都聯系起來了,從而深化了對三角形的認識。經過這一調整,使預習更契合學生的學習基礎,而且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和學習潛能,使學生在知識的生成過程中,體會知識間的聯系及事物自身的對立與統一,體驗自身的學習能力,從而充滿自主學習的信心和獲得成功的喜悅。
三、堅持小組預習匯報制,努力追求預習的綜合效應
如果光有學新知、做例題、解習題而沒有將自我預習成果匯總整理起來的自我完善環節,那么課前預習就是殘缺的。在預習提綱中的“自我小結”與“我的疑惑”環節剛開始實施時大部分的學生參與不夠積極,究其原因是很大一部分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差,想說的寫不出來。通過與學生溝通我們決定把預習提綱中的“自我小結與疑惑”環節改成口頭匯報的形式,先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組員按就近原則由成績好的與成績弱的相匹配,匯報方式是組內角色互換。這一項工作由三個班長和數學科代表共同制定完成。接著把上課時的五分鐘時間交給學生,放手讓他們以當堂匯報形式將小組中的所得、所惑說出來,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同伴對話或小組合作中增加了開口說話的機會,逐漸改變他們不想表達的現狀。當然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匯報內容“去粗存精”、重組、整合。通過“匯報”這種新穎又有趣的形式達到多重功效,讓同學之間增進友誼,促進學習,減輕因學習差異而帶來的心理失衡,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想懂中達到懂想,在學會中達到會學。
我想,課前預習提綱就像一個探照燈,既能夠照亮學生的預習方向,也能夠照亮教師的課堂教學的某個局部,這個局部一旦有一個燈照著,那么我們教師在教這個局部的時候可能會更加精準,還能夠讓學生借助這個探照燈看得更清晰。
責任編輯?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