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苗
生物作為一門具有自然科學性質的學科,在新課改之后,要求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要求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動腦,在自主參與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收獲知識,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同時通過學習,能夠學會珍愛生命、理性思考、關注自然和社會,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在日常教學中,筆者通過不斷探索和嘗試,總結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方法。
一、聯系實際,創設情境,活化學生思維
高中生物知識具有零散、抽象、不好理解等特點,在生物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充分挖掘和利用生產生活實際、科學實驗、教材文本等具體又生動的課程資源,創設既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又科學合理的教學情境,將知識巧妙地融入其中,使生物課堂真正成為發展核心素養的主陣地,切實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實踐證明,教師創設的情境越貼近學生的生活,就越能讓學生體驗到生物的奇妙,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教學《基因突變》時,我們應當讓學生認識到“變異”在日常生活以及生產實踐中的存在,比如:“帶字蘋果”是通過貼膠帶遮擋光照形成的,這種變異能遺傳給子代嗎?為什么?又比如:加拿大多倫多的一只家貓產下一只沒有毛的小貓。從此,歐洲和北美愛貓人士開始將加拿大無毛貓同正常貓咪交配進行繁殖,但繁殖成功率較低,所以無毛貓的數量較少。上述無毛貓這樣的變異能遺傳給子代嗎?為什么?通過這些事例,引導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且解決問題,使學生更加直觀地認識到變異的類型,也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生物的意義和價值。
二、滲透科學的研究方法,強化科學精神
生物學科要求學生具有對一些生物學問題進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運用觀察、實驗、調查、假說演繹、建立模型與統計分析等科學研究方法。高中生物教材中提及的科學研究方法有假說演繹法、類比推理、模型建構、系統分析方法等。只有讓學生不斷地體會和應用,才能增強學生運用科學研究方法的意識和能力,培養科學素養。
在《基因突變》這一課中,基因突變的概念是教學重點之一,我嘗試引導學生運用類比推理及假說演繹法,來探究DNA分子中堿基對的改變會引起的變化,以此讓學生更好理解基因突變的概念。通過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讓學生更好掌握基因突變與生物性狀之間的關系,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滲透了科學的研究方法,發展了科學探究所需要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其生物學核心素養的進一步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課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培養主動學習的能力
在引導學生突破“基因突變的特點”這一重點知識的時候,我讓學生分組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先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本內容,嘗試歸納總結基因突變的特點,然后分組合作討論,探究所給資料分別體現基因突變的什么特點,并派代表進行匯報。教師在指導學生有目的地看書后,可以退居二線,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學會與他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體會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獲得成功的喜悅。在這個環節里,學生們能運用課本知識,針對我給出的五則材料,展開分析與討論,相互啟發,互相補充,解疑去惑,獲取知識,然后再向全班匯報了自己小組的討論分析結果,不僅讓他們對基因突變的特點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也培養了他們主動學習的能力,讓課堂氣氛更加熱烈融洽。
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在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還需要有教師方面的引導、幫助與支持。如合理分組,要巡視并檢查學生對問題的解決情況,收集學生的學習信息,適時地引導與點撥,促進其思維的不斷深化,完善認知等。
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及發展,教師仍然起著主導作用,作為一線高中生物教師,及時了解、學習最新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根據課程標準要求不斷更新教學方式、方法,將課程標準與日常教學相結合,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形成滿足社會發展和終身發展需要的品格及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