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琰 圖/李藝雯

西安梁家灘國際學校校長劉莉(右一)為央媒記者團介紹學校外籍教師師資情況
在2019年深圳舉行的第十七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上,“2018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榜單揭曉,古城西安榮登10座魅力城市之列。日前,中央媒體采訪團赴西安采訪,來自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不同國籍的外國專家,紛紛道出了他們眼中的西安魅力。
從“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不論是古長安還是今西安,開放是這座城市發展的基因。坐落在西安南城墻含光門外的百年名校——西北大學,如今隨著對外科技文化交流日益活躍,歷史鐫刻的厚重散發出多彩的國際光芒。據介紹,西北大學已與美、英、法、德、日、韓等20余個國家及地區的100余所大學、科技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目前,學校聘有70多名外籍專家長期工作,每年開展學術交流合作研究的短期外專則達數百人以上。開門辦校、用好“外腦”,這里的學生有了更多國際化視野的熏陶。
羅賓·史蒂夫·吉爾班克和琴載元,兩位分別來自英國和韓國的外籍教師,以他們的視角解讀和學習中華文明,同時又將多元文化碰撞的精彩融合傳授給學生,豐富了他們的知識結構和學習方法。“我記得剛來教書的時候,上課時學生們都比較安靜,很少和我有互動。現在,學生們在課堂上很活躍,會主動提出很多問題,面對老師的提問也積極回應,表現出一種自信。我想,這就是東西方教育互鑒的一種實踐。”吉爾班克在西北大學任教11年,其中連續8年被評為西北大學“最受學生歡迎的外籍教師”。這不僅是吉爾班克的榮譽,也是學生們從外國專家身上學有所獲的證明。琴載元也深有同感,“我要鼓勵學生們更多表達自己的想法。每次我總能在試卷中發現一些學生的觀點和思想很精彩,但遺憾的是他們課堂上很少表達出來。”國際化教學不僅僅是擴大學科的影響力,更多是幫助學生兼收并蓄,為成長為復合型人才打下基礎。這里的學生是幸福的!
作為為我國航空航天航海事業輸送科技人才的基地,西北工業大學一貫秉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開門引智,為我所用。來自捷克的帕維爾·紐齊爾教授是半導體材料與微制造工藝、微納系統、微流控系統領域的專家,2015年加盟西北工業大學,用4年時間建立起一支交叉學科研究團隊。在其指導下,他的中國博士生在SCI 1、2區級別發表論文30余篇,申請專利3項,其中手持型PCR(聚合酶鏈式反應)檢測儀被國際著名基因組專業網站Genomeweb認為,是世界上最小的PCR實時檢測平臺。“我們團隊出成績越來越快,其中得益于我和學生合作得越來越默契。”事實上,紐齊爾所言的默契是他指導學生的一絲不茍。“剛開始帶博士研究生時,我每次問他是否聽懂了,他回答聽懂了。我就讓他復述我講的內容,結果都回答不上來。出現過多次這種情況,我就給學生下了最后通牒。” 紐齊爾坦言,搞科學研究不能有半點含糊和湊合,將“不知為不知”轉化為學習的動力,才能真正有所學有所獲。

西安高新一中國際課程班外方學術校長、經濟學老師啟明·德卡(印度)

西北大學專家琴載元(韓國)

西北大學專家羅賓·史蒂夫·吉爾班克(英國)
隨著西安國際化建設不斷深入,人才培養理念更加靈活和多元化,2006年西安高新一中的國際課程班順勢而生。目前,國際課程班設有3個年級共503名學生,他們中大部分人將來都會去英美繼續求學。李芳霞副校長介紹說,國際課程班有一支中外教工團隊,大家相處和睦、配合默契,教學工作有聲有色。其中15名外籍教師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南非、印度、菲律賓、納米比亞等國家,他們都因為熱愛西安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喜歡西安樸實的風土人情,還有這群富有朝氣和活力的孩子們。國際課程班外方學術校長、經濟學老師啟明·德卡畢業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來國際課程班工作5年,目前還在攻讀哈佛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我很喜歡這里的工作,看著培養的學生一個個考上理想的學校,這是很大的成就!”德卡來自印度,特別喜歡研究中國哲學,對“和而不同”“道法自然”“和諧共生”等思想很是推崇,也會將其運用到教學中。
同樣,西安梁家灘國際學校以中西方教育優勢互補見長,是西安市目前辦學層次最高、規模最大的國際學校。寬敞干凈的大教室、書籍豐富的圖書館、標準綠茵跑道、游泳館和容納千余人的籃球館等等,西安梁家灘國際學校高配置的硬件環境和來自全球70余名外籍IB國際教育專家、50多名擁有海外留學背景的中國教師組成的軟件環境,令人羨慕不已。為什么要來這里教書?擔任表演藝術部總負責人兼學校合唱團總指揮的韓國籍老師金平剛博士認為,中國燦爛的歷史文化對韓國有很大影響,他讀過一些中國經典名著如《三國演義》,沒想到有一天能來古城西安工作,近距離感受這種濃郁的文化氣息,感覺真的很好。另一方面,他自己也有海外求學的經歷,所以對這種跨國文化學習和交流,他有一種親近感。除了日常工作,金平剛也會參加一些當地音樂演出活動。“西安的人文環境建設得很好,我在這里總能找到藝術合作伙伴,感覺工作和生活都很方便。”
的確,在西安的外國專家都有這樣一個同感:工作很順心,人民很友好,生活很便利,當然還有豐富的精神文化滋潤和迷人的秦嶺風光。“我在西安,我愛西安”!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當今世界,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支撐,成為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變革進步的強大引領。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潮中,西安立足強大的政策支持、充裕的科教資源、雄厚的人才儲備和良好的基礎設施等,結合自身優勢提出發展“硬科技”。一批以硬科技為主導的科技創新公司正在西安這片熱土上風生水起。2018年落戶西安高新區的西安奕斯偉硅片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安奕斯偉”),便立志要在這片熱土上打造成為半導體領域領先企業。一張張華麗的新名片,讓古城西安綻放科技之光。

西北工業大學教授帕維爾·紐齊爾(捷克)是半導體材料與微制造工藝、微納系統、微流控系統領域的專家
目前,在半導體領域,作為其核心材料的高品質硅片生產,仍是我國的“短板”,重度依賴進口,尤其是12英寸(300mm)硅片國內產量微乎其微。2018年5月,西安奕斯偉項目一期破土動工,僅僅不到兩年,已生產出首根硅晶棒。按計劃,預計到2020年年底該公司將實現每月生產5萬片12英寸硅片,到2021年12月底實現每月滿產30萬片。
如何能實現企業發展之夢?如何實現行業的彎道超車?堅持自主創新無疑是西安奕斯偉的立足之本,其中引入“外腦”則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速增效。據介紹,該公司目前共聘用26名外國專家,其中本科以上25人,包括碩士8人、博士2人。
“我要幫助中國企業盡快生產出12英寸硅片,這是我來西安的使命!”西安奕斯偉副總經理Elvis這番話,令人感動。Elvis曾供職于韓國某大型電子企業,從事硅片研發及管理工作30多年,成功研發出8英寸和12英寸無缺陷硅片,2年前退休在家。2017年,在朋友的推薦下,Elvis放棄悠閑自在的退休生活,一個人前往中國加盟西安奕斯偉。“盡管這里的工程師經驗尚不足,工人熟練技術還有待提高,但我相信,在采用了世界上最先進硅片生產設備的基礎上,整個企業齊心努力,刻苦研發,估計5年時間就能追上國際領先水平。”學習、改變、擔當的工作態度,實、細、精、深、透、快、狠的工作作風,將讓Elvis的希望變成可能。
25年前,Elvis曾到西安旅游,兵馬俑等歷史遺址給他留下深刻印象。而其家族祖上也和中國有份特殊淵源。“來西安工作,我感覺有種回到家鄉的感覺。”Elvis坦言,古城西安悠久厚重的歷史和雄偉秀美的秦嶺讓他著迷,更重要的是西安市政府對半導體產業大力扶持,讓他和這群富有活力和創新精神的年輕人一起工作,干勁十足。Elvis告訴我們,在西安的韓國朋友建立了一個微信群,已經達到500人,里面也包括一些已經回到韓國的朋友。“雖然大家回到韓國,也不愿意退群,就是想通過微信更多地了解西安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大家都為中國的進步感到高興,也為參與和見證過這些變化感到一種榮耀。”
談到當下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的影響,Elvis認為人才儲備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關鍵。“西安有很豐富的高校科研資源和工業技術基礎,加強人才學習包括引進和利用好國際人才,當地企業可以實現彎道超車的加速度發展。”Elvis衷心祝福西安向打造中國“硅谷”的目標不斷邁進。
與西安奕斯偉一樣,西部超導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部超導”)也非常重視引智工作。西部超導是我國高端鈦合金棒絲材、鍛坯主要研發生產基地之一;是目前國內唯一的低溫超導線材商業化生產企業,目前全球唯一的鈮鈦錠棒、超導線材、超導磁體的全流程生產企業;也是我國高性能高溫合金材料重點研發生產企業之一。據介紹,從2012年引進第一位法國專家至今,西部超導已經和近15位世界高端人才開展了長短期合作,這些外國人才的引入加速了公司超導線材及超導磁體的產業化。
“這些外國專家在西安工作得非常愉快。在合作中,他們的技術特長能得到充分發揮;在生活上,我們給予無微不至的關心以解其后顧之憂。另外,西安數千年的歷史文化也讓他們領略了很多不一樣的風情。”西部超導人事行政部人事主管王毓介紹說,不少外國專家會帶著家人來這里工作,為了讓他們安心科研,公司為其子女解決上學問題,如果對方有需求還會為其配偶提供一份工作。正是中方這種對合作伙伴的尊重和愛護,一些外國專家很樂意介紹更多的朋友來西安工作。據介紹,西部超導的子公司西安聚能超導磁體科技有限公司,便是日本專家入股合資成立,帶來了寶貴的技術和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