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肖霞,吳淑敏,張 純,黃 芳,陳寶瑩,梁曼儀,羅 琴
(南方醫科大學順德醫院,廣東 佛山528300)
近年來,隨著我國老齡化的加劇,眩暈癥的發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各大醫院內科收治的眩暈癥患者為5%,耳鼻喉科收治的眩暈癥患者達15%[1]。眩暈即目眩、頭暈總稱,眩指眼花、視物模糊,暈指站立不穩、感覺外界事物旋轉等,二者并現即為眩暈。輕度眩暈者多短暫發作,一般閉目平臥稍作休息即可消除;重度眩暈者則可能出現旋轉不定、無法站立,可伴有惡心嘔吐、汗出,甚至暈倒等癥狀[2]。本研究采用耳穴壓籽療法治療眩暈癥,療效確切,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南方醫科大學順德醫院收治的眩暈癥患者3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5例。觀察組男6例,女9例;年齡53~82歲,平均(67.18±3.64)歲;病程最短1 d,最長15年,平均(7.79±3.24)年;并發癥:5例頸椎病,9例心腦血管疾病,1例原發性高血壓。對照組男5例,女10例;年齡38~80歲,平均(66.32±3.51)歲;病程最短2 d,最長17年,平均(7.63±3.31)年;并發癥:4例頸椎病,7例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1例心腦血管疾病,3例原發性高血壓。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患者頭暈目眩,視物呈旋轉狀態,輕度患者閉眼即可緩解,重度患者可有坐車船之感,甚至暈倒;常伴發惡心、嘔吐、耳鳴耳聾、汗出、面色慘白、眼球震顫等情況。慢性起病者可逐漸加重,或起病急,或反復發作;經血壓測量,血色素、紅細胞計數,心電圖及心電測聽、腦干誘發電位、眼震電圖、頸椎X線片或經顱多普勒等檢查確診為眩暈[4]。
1.3 排除標準 小腦出血或腦動脈硬化引發眩暈者;骨折、腫瘤或頸椎脫位引發眩暈者;精神及意識障礙者;雙耳耳郭內皮嚴重損害者;伴發嚴重臟器疾病、血液系統疾病者;食物、藥物中毒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無法配合治療者。
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西醫治療,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130],每次1片,每日3次,并結合患者基礎疾病對癥治療。治療1個月。
2.2 觀察組 給予中醫耳穴壓籽療法,具體方法:清潔耳穴處,取頸椎、腎上腺、皮質下、脾、腎、肝、神門等耳穴,用毫針柄確定壓痛點,標記好穴位,在膠帶上粘貼王不留行籽,再敷貼于穴位處,兩耳交叉進行,每日1次,用手指輕壓籽粒1~2 min,每日按壓3~5次刺激穴位。治療1個月。
3.1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頭暈、頭痛癥狀改善情況。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將頭暈、頭痛程度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輕度:患者頭暈、頭痛癥狀輕微,或頭部稍有昏沉感,但未出現視物或轉身時出現旋轉或晃動之感,能夠正常進行日常生活活動;中度:患者頭暈、頭痛癥狀有所緩解,但在視物或轉身時仍存在輕微旋轉或晃動之感,可正常進行日常生活活動,但稍有影響;重度:患者頭暈、頭痛癥狀顯著,視物或轉身時旋轉、晃動感明顯,對患者日常生活活動造成嚴重影響。總有效率=(輕度+中度)例數/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通過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評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分數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差。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頭暈頭痛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33%(14/15),高于對照組的60.00%(9/1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眩暈癥患者頭暈頭痛癥狀改善情況比較(例)
(2)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眩暈癥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分,x±s)
(3)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有1例出現局部皮膚輕微紅腫、瘙癢情況,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67%(1/15),第2日癥狀即有改善。對照組有2例出現輕度惡心,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33%(2/15),停藥后,患者癥狀均消除。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眩暈癥主要發病人群為中老年人,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且該病可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西醫認為眩暈癥病因復雜,多與患者自身腦供血不足、情緒不佳、頸椎病、前庭系統發生病變有關[6]。在治療上,西醫多以藥物治療為主,如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可改善內耳循環,增加腦內血流量,進而起到緩解眩暈的作用。
中醫認為,眩暈癥主要由以下原因引發。①情志內傷:若惱怒過度,可導致肝陽上亢,引發眩暈;或患者長期處于抑郁、暴躁狀態,可損耗肝陰,導致肝陽上亢,引發眩暈。②脾胃受損、虛弱,進而導致氣血生化無源,引發眩暈。③外傷等導致患者氣滯血瘀,引發眩暈。④患者自身久病、體虛或過于疲勞、貧血等可使腎臟受損,引發眩暈[7]。因此,在治療上應以補腎益氣、活血通絡為主要治療原則。現代醫學認為,不可將眩暈歸為單純疾病,其是由臨床多種常見疾病引發的一組癥狀,如高血壓、低血壓、梅尼埃病、內耳迷路炎、頸椎病、動脈硬化、心律失常、貧血等。中醫認為,眩暈屬肝所主,與髓海不足、血虛、邪中等多種因素有關,頭竅為眩暈的主要病變部位,肝、脾、腎為其主要病變臟腑。因此,年老體虛、久病傷腎、惱怒憂傷、素體陰虛、久病失血、脾胃虛弱、飲食失調、勞倦、跌仆損傷、久病血瘀等都可引發眩暈。該病在發作時多虛實夾雜,肝腎陰虛、氣血不足為虛證,多表現為耳鳴如蟬、頭腦昏沉、頭重腳輕、倦怠等,起病較緩,病程長;肝風、肝陽、痰濁、肝火、血瘀為實證,多表現為惡心嘔吐、視物旋轉、眩暈頭脹等,起病急,病程短。中醫認為,應以補虛瀉實、調整陰陽為治療眩暈的主要治則,虛者當滋養肝腎、填精益髓,實者當平肝潛陽。中醫認為,耳穴可有效反映機體疾病,可通過耳穴壓籽療法刺激穴位以疏通經絡,調節各器官功能。其中,肝穴可明目利膽,腎穴可補腎強腰,皮質下可醒腦安神,神門可清熱解毒,通過刺激耳部穴位能夠調整機體臟器功能,進而起到疏通經絡的作用,利于改善眩暈癥。此外,按壓耳部穴位可改善機體循環功能,調節體液和神經功能,進而改善患者各種原發疾病癥狀,從而緩解眩暈癥狀。近年來,中醫臨床開始將耳穴壓籽與其他中醫治療方法相結合來治療眩暈癥,如聯合按摩、手法復位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8-9]。但因本研究未對患者進行長期隨訪,對于患者的遠期療效及復發情況還未進行研究,還需臨床進一步探討。
綜上所述,耳穴壓籽治療眩暈癥具有一定療效,且該方法操作簡便,易為患者所接受,有利于改善患者癥狀,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