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世霞,馬忠全,徐愛香
(山東省臨沂市中醫醫院,山東 臨沂276000)
幽門螺桿菌(Hp)相關慢性胃炎的病機以肝郁脾虛為主,痰濕阻滯為標。健脾疏肝、化痰祛濕法是治療Hp相關慢性胃炎的有效方法,改善胃黏膜損傷是其取效的關鍵環節。本研究以Hp相關慢性胃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四逆散合二陳平胃散治療Hp相關慢性胃炎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在臨沂市中醫醫院就診的Hp相關慢性胃炎患者60例,年齡22~65歲,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觀察組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齡(43.21±6.85)歲;平均病程(4.73±7.42)年。對照組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齡(42.72±7.31)歲;平均病程(4.36±8.5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中慢性胃炎的診斷標準[1]。中醫癥狀分級量化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3],痰濕阻滯證診斷標準參照《中醫內科學》[4]。
1.3 納入標準 符合慢性胃炎的診斷標準;C13呼氣試驗陽性;年齡22~65歲;患者依從性好,能夠配合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有過敏體質、孕婦或處于哺乳期;患有腫瘤、胃腸道息肉及肝、膽、胰、腎疾病及精神疾病患者;胃部手術未超過半年、消化道有活動性出血患者;合并有嚴重心腦血管、肺、腎、內分泌、造血系統原發病患者;近1個月內參加其他臨床觀察患者;近2周服用過其他抗炎藥、拮抗藥患者。
2.1 對照組 根據《第4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5]推薦鉍劑+質子泵抑制劑(PPI)+2種抗菌藥物組成的四聯療法根除Hp。鉍劑選用枸櫞酸鉍鉀膠囊(江蘇濟川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3059,0.3 g/粒),每次0.6 g,每日2次;PPI選用雷貝拉唑鈉腸溶膠囊(江蘇濟川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1220,20 mg/粒),每次20 mg,每日1次;抗菌藥物選用阿莫西林膠囊(聯邦制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0039,0.25 g/粒),每次1 g,每日2次;克拉霉素緩釋片(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2041,0.5 g/片),每次0.5 g,每日2次。青霉素過敏者推薦的抗菌藥物方案:克拉霉素緩釋片(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2041,0.5 g/片)每次0.5 g,每日2次;左氧氟沙星(珠海聯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國藥準字H19990328,0.1 g/粒)每次200 mg,每日2次。治療3個月。
2.2 觀察組 采用四逆散合二陳平胃散加減治療。基礎方藥組成:柴胡6 g,黃芩片10 g,制半夏6 g,陳皮15 g,麩炒白術15 g,蒼術15 g,厚樸6 g,茯苓18 g,雞內金15 g,郁金15 g,蒲公英18 g,黃芪18 g,炙甘草3 g。水煎,每日1劑,早晚餐后30 min溫服。治療3個月。
3.1 療效評定標準 ①臨床療效。痊愈:全部癥狀消失,胃鏡檢查炎癥消失,Hp檢測陰性;顯效:70%≤各項指標下降<100%;有效:30%≤各項指標下降≤69%;無效:各項指標下降≤29%,Hp檢測陽性。②中醫證候療效。中醫療效評定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痊愈:中醫療效評定指數≥90%;顯效:60%≤中醫療效評定指數≤89%;有效:30%≤中醫療效評定指數≤59%;無效:中醫療效評定指數≤29%。③胃鏡療效。痊愈:胃鏡復查胃黏膜慢性炎癥明顯好轉,達到輕度或正常;顯效:胃鏡復查胃黏膜慢性炎癥明顯好轉;有效:胃鏡復查胃黏膜病變范圍縮小1/2以上;無效:胃鏡檢查胃黏膜慢性炎癥無明顯好轉。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痰濕阻滯型幽門螺桿菌陽性相關慢性胃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觀察組中醫證候療效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痰濕阻滯型幽門螺桿菌陽性相關慢性胃炎患者中醫證候療效比較(例)
(3)胃鏡療效比較 觀察組胃鏡療效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痰濕阻滯型幽門螺桿菌陽性相關慢性胃炎患者胃鏡療效比較(例)
現代研究發現,胃腸系統疾病極易受到情志因素影響,與其在大腦皮層整合中處于同一解剖部位有關。近年來,臨床將胃腸道疾病作為一種身心疾病進行研究,并提出“腦-腸軸”學說[6-7],是由免疫因子和神經-內分泌共同介導調節大腦皮質和消化系統之間復雜的反射通路。大多數人將Hp感染當作傳染性疾病,增加了患者恐懼和焦慮情緒。長期的不良刺激通過降低迷走神經張力,導致諸多胃腸癥狀出現,如胃竇活動減弱、胃排空障礙及胃腸感覺過敏等[8-9]。慢性胃炎的發生發展與心理因素存在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一方面,長期處于焦慮、抑郁狀態的患者,腦-腸軸失衡經常發生,成為發生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危險因素;另一方面,長期的疾病折磨無形中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負擔,使其癥狀加重或成為復發的誘因,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影響疾病的轉歸與預后[10]。
Hp感染屬于中醫“邪氣”范疇,外邪致病多為疾病的早期或急性期,相當于慢性胃炎或潰瘍活動期[11-12]。臨床上,西藥治療Hp感染根除效果優于中藥,但存在藥物耐藥性、腸道菌群紊亂、復發率高、毒副作用大等問題,其治療仍以緩解癥狀、對癥治療為主。而中藥治療Hp感染在降低不良反應、提高治療效果、快速緩解臨床癥狀、治療耐藥菌株感染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袁通春等[13]以菌蒲萸連方、朱英杰等[14]以建中清幽湯、王慧霞[15]以加味潰瘍散、李廣鑒等[16]以清中湯加味聯合三聯療法、張希倩等[17]以膈下逐瘀湯聯合三聯療法治療Hp感染的消化道疾病患者,均取得良好的療效。在Hp相關慢性胃炎中醫證型分析方面,馬忠杰等[18]歸納有濕熱內蘊、氣機不暢、瘀阻脈絡、脾胃虛弱等證;危北海等[19]研究發現Hp感染者證型發病率從高到低分別為脾胃濕熱、胃絡瘀血、肝胃不合、脾胃虛弱和胃陰不足;高金亮[20]將Hp感染者主要分為脾胃虛寒、胃陰虧虛、寒熱錯雜、肝郁氣滯4個證型。臨床認為Hp相關慢性胃炎多與情緒或肝有關,與各地所處環境及社會環境也有關。肝主疏泄,指肝氣具有疏通暢達全身氣機,促進精血津液的運行輸布、脾胃之氣的升降、膽汁的分泌排泄及情志的舒暢等作用[21]。《格致余論·陽有余陰不足論》曰:“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肝氣的疏泄功能對各臟腑、經絡之氣升降出入運動的協調平衡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本研究所選病例多因肝氣郁結,橫逆犯胃,胃失和降,日久痰濕化熱,導致胃收納失常,故選用四逆散合二陳平胃散加減治療。其中四逆散寓疏肝醒脾之意,取二陳平胃散健脾和胃、化痰祛濕之功。兩方加減以疏肝健脾、化痰祛濕為主,佐以健脾益氣、安神解毒之品,癥狀緩解較為顯著。方中柴胡、枳實、炒白芍、甘草為君藥,治以疏肝和胃、理氣止痛;枳實與柴胡配伍,一升一降,達到升清降濁的功效。《黃帝內經》曰:“熱淫于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枳實、甘草甘苦,以泄里熱;芍藥性酸,以收陰氣;柴胡性苦,發表熱,疏肝;厚樸、半夏、陳皮、炒白術、蒼術以疏肝健脾、化痰除濕,有助于脾胃之氣的升降,從而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以加強君藥之功,共為臣藥。黃芪、茯苓、雞內金以益氣健脾消食,使腸道通暢而無壅塞之氣,從而邪無定所;合歡皮、首烏藤以養心安神;蒲公英、黃芩以清熱解毒,促進毒邪的祛除,以上藥物共為佐藥。炙甘草健脾,兼調和諸藥,為佐使藥。因情志不遂,郁怒傷肝,肝失條達而橫乘脾土,損傷脾氣,脾失健運,出現胸脅脹痛、腹脹、便溏、情志抑郁等癥狀,故治療胃病宜肝脾同調。脾胃之氣通暢,益后天之本,促進疾病向愈;心情舒暢,氣機暢達更能祛除病邪。治療過程中必須兼顧患者的心理,應用有效的疏肝類中藥調治,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采用四逆散合二陳平胃散加減治療痰濕阻滯型Hp陽性相關慢性胃炎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于推薦在中西醫結合救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湯”的通知
清肺排毒湯處方組成及用法:麻黃9 g,炙甘草6 g,杏仁9 g,生石膏15~30 g(先煎),桂枝9 g,澤瀉9 g,豬苓9 g,白術9 g,茯苓15 g,柴胡16 g,黃芩6 g,姜半夏9 g,生姜9 g,紫菀9 g,冬花9 g,射干9 g,細辛6 g,山藥12 g,枳實6 g,陳皮6 g,藿香9 g。傳統中藥飲片,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兩次溫服(飯后40 min),3劑為1個療程。
如有條件,每次服藥后可加服大米湯半碗。(注:如患者不發熱則生石膏用量要小,發熱或壯熱可加大生石膏用量)。若癥狀好轉而未痊愈則服用第2個療程;若患者有特殊情況或其他基礎病,第2個療程可根據實際情況修改處方,癥狀消失則停藥。此方適用于輕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型患者救治中可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合理使用。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辦公廳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
2020年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