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娟
[摘 要]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教師要善于在閱讀教學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啟發學生開動腦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主動性
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的重要途經。學生積極、自覺地閱讀,不僅可以鞏固學過的基礎知識,又為作文能力的培養打下基礎。教師應根據學科特點,通過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變“以傳授知識為主”為“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為主”,即變“講堂”為“學堂”,引導學生循法自悟,幫助學生拓展思維,從而達到主動學習的目的。
一、喜歡閱讀從興趣出發
對于閱讀來說,天生喜歡閱讀的還是少數。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形成自覺性,促進閱讀力的提高。從長遠的角度看,必將有助于學生潛在智能的開發,為其日后吸取較為高深的知識奠定基礎。要培養興趣,必需摸清學生的閱讀現狀,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
要使學生對閱讀課產生濃厚興趣,自覺地進行實踐,就要反復地引導學生弄懂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明確學習目的。這種引導不應脫離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不應超越學生的理解水平,力戒空洞說教。拿三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就要多舉學習的實例,啟發他們從自身感受中逐步明確語文不僅是基礎,是工具,還有其人文性。引導學生懂得,只有愛讀書、多讀書、讀懂書,才能獲得豐富而扎實的知識,形成熟練的閱讀能力。在學生逐步明確了閱讀重要性的同時,教師還應注意對學生區別對待,激發興趣。區別對待,就是根據每名學生在語文課上的表現,給予恰當的表揚,使學生由表面的非自覺活躍,逐步形成認真看書,并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有理有據地加以表達的閱讀習慣。希望得到恰如其分的肯定,是兒童心理的共性。為此,教師應重視他們的點滴進步,熱情、及時地給予肯定。對學生的這種肯定,不僅要有針對性,尤其要有目的性。如為了讓全班同學都能勇敢地表達,教師可以這樣肯定:“看xx、xx舉手了!”“xx可真不簡單!”這類表揚的話,對那些羞于開口的學生確實是一次莫大的激勵,隨之,就會有十個、二十個學生爭著回答問題。之后,教師逐步引導他們認真看書,深入思考,使學生的思維向著開闊、深刻、條理、敏銳的方向發展。過了這個階段,由于教學目的變了,教師要注意從表達的完整、準確、生動和條理等方面發現學生的進步,并予以肯定。如“xx答得不僅正確,說話也挺有條理!這說明他發言前積極動腦,認真考慮了怎樣把話說明白。”其他學生聽了,自然就明確了該怎樣表達。教師的熱誠鼓勵,有效地激發了學生深入求知的興趣,指導學生深入閱讀理解的方法,使學生的求知欲望更強烈了,閱讀也更主動了。
二、質疑是一劑有效的良藥
課文中值得探究的地方,自然是各抒己見的地方,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把握時機,設計不同的說法,能刺激學生緣疑而問,窮追不舍。疑問產生,是思維廣闊、深刻的表現,是進一步探索的動力,是發現和創新的升端。“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于無疑處求有疑,方時進矣。”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激勵學生質疑問難,鼓勵學生釋疑解難,不僅有助于理解課文內容,還可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
教學中,也曾有過學生漫無邊際地質疑,打亂教學計劃的情形。事后想來,這是指導和訓練不足造成的。要使學生“疑”到當處,“問”得合理,教師的示范性設疑十分重要。好的設疑,不僅能“牽一發而動全身”,還能引發學生一連串的疑問,潛移默化地教給學生質疑的要領。在下列方面設疑都有利于實現這一目的。
1.抓住題眼巧妙設疑。閱讀教學實踐中有人往往忽略了文章的題眼,它起著點明中心旨意或對課文內容高度概括的作用,抓住題眼引疑導思,對學生疏通文章的思路有很大幫助,為深入了解課文內容做好準備。對于具有高度概括主要內容一類的課文題目,學習中可以抓住其中的動詞,如《田忌賽馬》《草船借箭》《養花》等;對于點明主旨的題目,可以抓住關鍵詞,如《美麗的小興安嶺》《桂林山水》等。
2.為把握作者的思路設疑。抓住作者的思路,是理解教材的關鍵,抓住這個關鍵,許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如講《草地夜行》一文,按作者的思路,教師提出如下幾個問題:這一夜草地行軍,“小鬼”怎么會在感情上發生這么大變化?沿著這樣的設疑,最后把學生的思維引到兩個字上;敬——“小鬼”敬佩這位飽經風雨的老紅軍;愛——老紅軍由衷地愛護“小鬼”。
3.為突被難點設疑。學生費解的地方,正是教師設疑的重點,抓住難點設疑有助于培養學生知難而進的頑強意志。《給顏黎民的信》中魯迅談道:“上海……連泥土也不容易看見。”學生就不理解這是為什么?至于他為什么在上海“種了一株桃花?”教師可以設計這樣幾個間題:魯迅為什么要在信中寫看桃花?他在上海家門外只有“四尺見方的一塊泥土”上還種了“一株桃花”,二者是什么關系?學生解決了三個問題,閱讀這篇課文的難點也突破了。
4.在深層次探究中設疑。學生隨著認知層次的加深,他們的質疑層次也有所不同,因此,課中的設疑一般以深究性、鑒賞性和評價性為主,教師在課文的矛盾處、空白處、難以理解處、不認同處布疑、設疑,引導學生向更高層次質疑。如教學《釣魚的啟示》:有人認為,父親讓兒子放魚固然是對的,可在夜深人靜的環境下,不放也沒問題。這魚到底該不該要放掉?無庸置疑,一石激起千層浪。同樣文章的一個詞或者一句話,往往蘊涵著深刻的意義,把握住這些詞句質疑,可以引發出學生更大更深刻的問題,在更廣闊的空間里訓練學生的思維。
三、方法成為主動閱讀的鑰匙
閱讀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使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得到鍛煉和提升,同時,還使學生的知識面變得更寬廣,增加學生語文知識積累量,使學生的思維發生擴散,提升學生的語文知識和認知能力。教師教學中應運用科學的閱讀方法,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現有認知水平進行合理教學,正確引導學生,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種能力和習慣的培養,不可能完全靠基礎知識的積累去完成,在弄懂知識的同時,要給學生揭示規律,教給方法。閱讀的基本規律是:整體——部分——整體。組織學生閱讀時,要求學生先粗略讀一組課文,明確應該完成哪些閱讀任務,本組課文的教學重點是什么,引導學生按編輯意圖領會訓練重點。接下來是帶著任務閱讀,按三類課文的不同要求讀,讓大多數學生明白每一類課文對自已的要求。如有一組教材的訓練重點,是使學生掌握兩種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即把各各段意連起來歸納課文主要內容和按問題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這是培養學生從具體到抽象的綜合、概括能力,為了完成這一訓練任務,教師教學《太陽》一課時,特別注意突出訓練重點,給學生閱讀本組教材其他課文打下基礎。教學時,先圍繞重點提出“讀一篇文章該怎樣概括主要內容”這個題目,然后引導學生逐自然段概括主要內容,再根據某些自然段內容相近或相關的特點劃分段落,概括段意,從中重點訓練學生判斷分類和綜合概括的能力。
教材千篇不一,學生的理解、情趣也在不斷變化,程式化的教學是有害無益的。不同體裁講法不同,同一體裁也要講究靈活多變。如教“游記”,一般教學生按參觀順序和方位變化閱讀,容易形成清晰的印象;學習記事文章,要引導學生按起因——經過——結果這樣三個階段去認識結構;分析寫人的文章,就要引導學生抓那些描寫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活動的重點語句;教學古詩,就該把功夫下在通過反復吟誦,引導學生進入意境,理解內容,欣賞古人的妙筆上;教歷史故事,要注意引導學生了解歷史人物的道德情操,聰明才智;教現代故事,則要引導學生愛憎分明,是非清楚,學習英雄人物,陶冶思想情操。
經過這樣的指點和引導,學生閱讀有門路,解疑有法,思考有途徑,提高有信心,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發揮主動精神,加速培養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從而達到提高學習主動性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書英.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J].學周刊,2011,(12).
[2]成尚榮.教學改革要堅持以學生學會學習為核心[J]. 人民教育,2013,22.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