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強

“爸,現在疫情緊急,我在一線走不開,清明節時我再陪您一起去看奶奶。”晚上9點,在成都市青羊區蔡橋街道同瑞社區忙碌了一天的社區黨委書記熊玉蘭回到家,跟遠方的父親視頻通話,溝通了一下情況。臘月廿八,熊玉蘭的奶奶去世后,她一直未能抽出時間回老家。“爸爸理解,電視里每天都在播防疫的消息。你天天在外奔波,可要保重自己的身體哦!”老父親疼惜地注視著滿臉疲憊的女兒。
洗手、摘口罩、給自己做晚餐的當口,老公也一臉疲憊地回家了。熊玉蘭的愛人是金沙派出所的一名民警,過年期間也一直在一線奔忙。此時,他們上高中的女兒已經睡下,桌上還放著她自己煮的方便面晚餐。
女兒宅家學習,丈夫和她到一線防疫。從早上六點到晚上近十點,熊玉蘭一家各有所忙。雖然同在一個屋檐下,卻很少說話。“辛苦是真的辛苦,但沒什么可抱怨的,像我們這種情況的家庭很多。疫情就是命令,社區就是應戰的一線。”熊玉蘭說,這兩天排查新返城的社區居民,她敲門把手都敲腫了。
“手敲腫也要完成排查任務”
自春節期間接到疫情管控宣傳摸排任務以來,熊玉蘭一直沒有休息過,她所在的同瑞社區雖然只有1.02平方公里,卻有著五大商業中心,一家大型醫院和4萬余常住人口,人口密度非常大。
每天走好幾萬步,接200多個電話,處理各種群眾反映的信息,安撫大家的緊張情緒,挨家挨戶打電話確認情況,對多個重點院落進行走訪摸排……熊玉蘭忙得腳不沾地。
有些小區居民租戶多,并且很多都在外地沒回來。“我們只有反復上門,張貼溫馨告知,經常去敲門,多作規勸。”幾天下來,熊玉蘭手都敲腫了,右手指關節腫脹發紅,甚至有些破皮。
在熊玉蘭和同事們的努力下,同瑞社區在1月29日就完成了第一輪全面排查任務。
“大部分居民都很自覺。最怕碰到個別不太配合的居民。”熊玉蘭說,2月2日他們在藍光SOFA遇到一個居民,非要從已經封閉的2號門出去,熊玉蘭和社區工作人員到場,跟物業一起拉著勸了半天。“現在這個時期,每個人都需要配合,只有這樣才能戰勝疫情。”
為社區“守”好大門
用腳步丈量社區,奔波在一棟棟樓宇間,已經成了熊玉蘭工作的日常。早上給重點小區、居家隔離人員打電話詢問情況;11點開始逐一排查小區,跟物業人員交流,檢查防疫物資、人員登記等情況;下午轉路面、弄統計表格……社區的13條街,熊玉蘭每天不知要走多少遍。
“有時整晚了,又累,第二天真有點起不來了,但想想社區這么多事情,這么多居民群眾,咬咬牙還是得堅持住。”熊玉蘭說,社區干部不怕苦不怕累,就怕缺物資,怕事情做不完、做不好。“社區那么多人,如果我們沒做好守門人,讓疫情擴散,咋辦嘛?”
由于有地鐵、醫院和多個大型商超,同瑞社區平時的日均人流量達10萬-30萬人次。戰“疫”階段,這里無疑屬于“重點區域”。熊玉蘭和社區干部共11個人,承擔的工作量是平時的幾倍。
“你想嘛,光是凱德風尚就是4000多戶人。”眼看進入小區提著拉桿箱的人越來越多,熊玉蘭有些焦急。她在幾個微信群里求助,希望得到外援,幫忙一起進行電話摸底,把新回蓉人員再“過一遍”。
很快,社區各小區的13家物業公司紛紛聯系熊玉蘭,說他們愿意抽人手配合社區工作;黨員、志愿者也給熊玉蘭發信息,希望安排工作,為社區一線出力;業委會、物業公司和一些轄區企業主動跟熊玉蘭聯系,詢問社區是否需要捐贈口罩等防疫物資;社區兩新黨組織更是送了100多袋中藥過來,說讓社區工作人員增強抵抗力……“有時我都有點暈乎乎的,撐這么多天全靠大家支持。”熊玉蘭說。
眾人拾柴火焰高。如今,社區1500多家企事業單位和商家紛紛行動起來,與社區工作人員一道,織就了一張防控疫情的基層防護大網。
越來越有信心
短短兩個多星期,同瑞社區某小區的吳浩(化名)感受了悲喜兩重天。從開始的滿腦子迷糊和恐懼到如今的滿心感激。
“生病可能會煩躁,可能會毛焦火辣,你要注意情緒,心態要好哈,保持平靜哈,沒啥子的,不是你一個人在戰斗,我們都在你身后,有事給我打電話,我24小時開機。”這是吳浩被確診患有新冠肺炎后,熊玉蘭發給他的關心、鼓勵的短信之一。
由于無法直接面對面交流,在吳浩治病期間,熊玉蘭和工作人員經常通過電話、短信了解他的基本狀況,關心他的身體和心理狀況,寬慰他,為他加油打氣。
2月9日,熊玉蘭收到吳浩病愈回家的消息。考慮到他和家人的生活所需,她主動與吳浩進行溝通,得知防護物資緊缺后,第一時間送去了口罩、酒精等防護物品和800元慰問金。她誠摯地跟吳浩說,有需要可以隨時電話聯系,社區和小區物業可以為他們家提供生活物資的“跑腿代購、代辦”服務,讓他及家人的生活有充足的保障。
“我們隔離的是病毒,不是人心。”熊玉蘭表示,疫情防控無小事,基層工作就是要讓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一直都在。隔離病毒不隔愛、不隔心,只要我們眾志成城,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作者單位/成都日報社)(責編/謝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