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清
(長春汽車工業高等??茖W校 吉林長春 130013)
技術技能人才是我國推動高質量發展,壯大實體經濟的有力支撐。職業教育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徑,黨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政策措施[1]。2019年1月,國務院發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職教20條》),其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同時提出促進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職教教師如何充分發揮優勢,緊隨職業教育的變革,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大國工匠”,是非常值得研討的問題。本文以長春汽車工業高等??茖W校為例,總結和構想一些成熟的做法。
職業教育要求教師需要同時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在此背景下,雙師型教師不僅是職業教師必備的“名頭”,也是職業教師能力的體現。但雙師型教師評定標準模糊,企業實際工作能力無法認定,晉升獎勵機制不健全,培養培訓機制無動力建立,不能反哺企業導致企業對教師培養的愿望不強等問題,制約了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也不能將雙師型教師的能力發揮到最大。
高職院校的職稱評聘體系仍參考本科院校,并且工資體系也仍然以職稱來確定,導致教師向雙師型教師發展的動力不足。而企業的高技能人才的引進機制又不完善,企業兼職教師隊伍的建設一般依靠“個人感情”,不能系統地建立兼職教師隊伍。針對這種情況,長春汽車工業高等??茖W校創立了“金師”計劃,“金師”的考評維度不再側重理論研究,而是側重于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及企業的評價指標。通過調節“金師”的課時費系數,更加鼓勵評上“金師”的老師熱情投入到實際教學中,避免了有些老師評上后就不再上課的問題。
目前對于雙師型認證,主要的標準為具有職稱證書外還需要有一個專業相關的專業技術職稱證書。而專業技術職稱證書的考核標準參照國家標準,是準入標準,不足以滿足行業和企業的高標準要求。長春汽車工業高等??茖W校與一汽、吉利等企業合作,提出“紅旗工匠”培育計劃。通過剖析和分解企業標準,建立了汽車類雙師型教師的評價模型,如圖1。

圖1 汽車類雙師型教師評價指標
新時代職業教師的培養體系包括師德素養、教育教學理念以及專業技術等方面。師德素質方面貫徹全員育人思路,在培養培訓教師個人基本素養的同時,專業以及課程組開展集體備課,將工匠精神、愛國主義情懷等融入到課程。
在專業技術和教育教學理念方面,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長春汽車工業高等??茖W校與大眾中國深度合作,建立大眾汽車高級師資培訓認證中心,面向職業院校教師和大眾在華售后服務人員開展培訓。校企雙方建立由德國大眾和骨干教師組成的國際化團隊。學校十名優秀教師獲得大眾集團教育教學理念以及汽車技術方面的系統培訓認證,形成具有較高專業技術水平以及教育教學培訓理念的培訓團隊。團隊聯合開發“兩方面三層次”汽車類專業教師培訓認證標準與體系,見圖2。

圖2 汽車類專業教師培訓認證體系
培養認證體系包括技術和非技術兩方面,分為基礎、高級、專家級三個等級。非技術培訓主要為培訓方法理念,依次完成課程開發、教學開發以及培訓師培訓。技術培訓為汽車機電維修方向,包含汽車技術基礎、汽車電氣系統、汽車動力總成、汽車傳動系統、汽車底盤系統以及汽車綜合能力等六個模塊,包括初級子模塊10個,高級子模塊13個,專家級子模塊4個。
非技術培訓必須由基礎模塊開始,依次遞增。技術培訓可以按照模塊依次完成,也可以按照等級依次完成。例如,教師只參加汽車電氣系統模塊培訓,依次完成基礎3個模塊、高級7個模塊、專家級1個模塊的培訓與認證即可獲得電氣系統認證證書。
通過建立教師培訓認證體系和標準,有效促進了教師教育教學理念的成長以及專業技術的提升,解決了教師培訓體系不完善、標準不健全的問題。
目前,企業和學校教師互聘互派機制不健全不完善,導致校企雙方的教師積極性不高。培育雙師型教師缺席校企任何一方都無法實現。因此,無論是在制度上還是在考核機制上,都應該有一套專門的體系。以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為例,為打通校企合作關系,建立了校企互聘互派共育機制,如圖3[3]。
長春汽車工業高等??茖W校與一汽紅旗、一汽大眾、捷豹路虎、東風本田以及一汽豐田等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關系,開展現代學徒制培養。選拔建立校企雙師隊伍,校企互聘互派共育師資隊伍。校內教師獲得企業認證,是企業的培訓師,也可以到企業實習實訓,為企業現場指導解決企業生產難題。企業教師是學生企業實習階段的師傅,也是學校兼職教師,參與學生校內階段的培養培訓。通過此措施,僅汽車運用技術專業群獲得企業認證資質教師26名,引進、培養企業兼職教師32名,有效地促進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圖3 校企互派互聘共育機制
為解決職業教育隊伍建設問題,職教20條、雙高項目以及創新教學團隊建設等系列文件做出要求和指導,校企共同培養是非常重要的途徑。院校需要國家政策范圍內建立健全教師培養制度、培養體系,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激發校內教師提升的內在動力,吸引企業融入教師培養培訓過程,提升師資隊伍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讓企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