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磊
關鍵詞:新常態? 經濟發展新理念? 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
我國在過去40多年改革開放進程中走了自己的道路,創造了人類經濟史上不曾有過的奇跡,在新常態經濟發展新理念下,仍需要進一步加強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
(1)固定資產投資壓力加大,投資結構仍未得到有效改善。國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時,也開始誕生出投資的欲望。投資對于整個經濟體系的影響在于其對于供給結構的穩定性的影響作用,通過簡單投資增速的方式實現供給結構的規模擴大,已經無法滿足需求。同時,房地產市場方面的融資結構以及投資改革也將受到關注。
(2)消費增速明顯回落,傳統消費熱點支持能力下降。目前在國內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消費所起到的基礎支撐作用十分明顯。
從國內發展看,中國正在步入一個歷史新方位,進入一個新時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邁入現代化的新征程。
1、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三個主題詞:第一,站起來;第二,富起來;第三,強起來。同時指出,要推動經濟新常態,主要矛盾在供給側,技術要進步,結構要升級,體制要改革。
2、從改革創新入手,培育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新動能
實體經濟發展方面需要關注自身研發技術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制造業方面,快速進入制造強國行業,在多項高精尖技術方面實現深度融合,例如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
第一,全球經濟缺少增長動力;第二,全球治理供給不足;第三,當今世界發展失衡。總之,當今世界全球化一方面是開放期、興盛期、機遇期,另一方面也是風險期、矛盾凸顯期。
第一,要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應用技術最終要為我們所用,要發揮經濟效益;第二,強化科技為經濟服務的機制建設。在戰略科技方面,我們要站在前面;第三,要注重對人才的培養。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六個重要任務,最終都落在人才上面。
這是發展和改革的一個重要切入點。那么,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攻方向是什么?是質量效益的問題——質量效益不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主動適應和進一步推進經濟增長動力結構的調整,就是要把擴大內需作為一篇大文章做好。另外,要重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項改革是有利于經濟增長方式的結構調整。
顯而易見,想要實現區域的協調發展,需要長期的努力,這就涉及長期的規劃以及科學的設計。同時還要求具體方案具有科學性以及系統性。在此基礎之上,可以通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方式,縮短城鄉之間的差距,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第一,加強鄉村振興建設。農村經濟建設不單單是針對農村居民,已經影響到整體社會的和諧發展以及可持續發展,因此,三農問題的解決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并針對農村現代化建設提出了具體的措施以及發展規劃;第二,大力發展三農經濟。
總之,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我們要解決國內不同區域城市之間的經濟水平與經濟發展缺少活力或者是效率低的實際問題,因為它們影響了部分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針對部分地區經濟發展不充分問題進行有效解決,才能實現國內的經濟平衡,這也是完成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張治河,靳景,許嘉鈺等.新常態經濟下技術創新對能源消耗的影響--以北京市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33(7):7-15.
[2]石建勛,張凱文,李兆玉等.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科學內涵及建設著力點[J].財經問題研究,2018,(2):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