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人民陪審員選任難的困局與解局

2020-03-08 14:33:24王群
行政與法 2020年2期

摘? ? ? 要:本文認為,群眾參審熱情有待提升、候選人不愿擔任人民陪審員比例較高是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棘手問題。群眾參審積極性主要受制于實質參審難、權責不清晰、激勵失真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人民陪審員選任難的之破局——從要素論到系統論,從陪審權利到陪審權利義務并重。選任之理在選任之外,從陪審實質化出發,提高陪審效率,增強人民陪審員的正義獲得感,只有建立起一整套符合司法規律的人民陪審員履職保障機制,人民何以陪審的困局方能真正解局。

關? 鍵? 詞:人民陪審員;實質參審;陪審義務;司法公信

中圖分類號:D926.2?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7-8207(2020)02-0081-11

作者簡介:王群(1988—)男,中共重慶市委黨校法學教研部講師,法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司法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推行人民陪審員“倍增計劃”已逾五年,人民陪審員從少到多,從多到好,司法民主大大增強,群眾在每一個案件感受到公平正義顯著提高。然而,基層陪審實踐的證據表明,“群眾參審熱情不高,候選人不愿擔任人民陪審員比例較高”的問題日益嚴重,“人民何以去陪審”成為掣肘當下我國人民陪審制度實施的緊迫議題。

一、人民陪審員選任難的現實困境

“每個人在審判鄰人的時候,總會想到也會輪到鄰人審判自己;每個人都會決定別人的命運,而別人也可能決定自己的命運。”[1]鐫刻鄰人審判社區倫理的陪審制不僅同公眾生活息息相關,還使公眾經驗較好地融入富有技藝理性的司法過程。據此,人們似乎有理由相信公眾能夠積極參與陪審制度的改革實踐。然而,一個事的起因和它的最終用途,它的實際應用以及它的順序總是會一次次按照新的目的而改寫。[2]現實情況是,時下我國公眾參與陪審的熱情并不高,對此,究竟是公公的意識不夠抑或是公眾參與陪審的物質激勵不足?為了一探究竟,筆者選取我國S省C區法院①為分析樣本,對人民陪審員選任及其實施過程中不同人群,包括陪審員、普通群眾、審判人員等采取問卷調查、電話訪談等方式進行調研,試圖讓研究結論建立在實證而非臆想的基礎上,求解新時代“人民何以去陪審”的實踐難題。

(一)選任態度:主觀不愿VS客觀不能

群眾甲:國家搞陪審,我肯定是雙手贊成的,但讓我去參加陪審,說實話,心有余而力不足。現在生活壓力那么大,每個月還房貸,娃兒要讀書,單位也不樂意你經常請假跑去參加陪審,明著不說,暗地里肯定影響你職級晉升和績效考核。況且就是我當上陪審員,也不見得能講得出什么,許多案子本身就是有技術含量的,要是當得不好,講錯了話,可能還會害了別個,陪審就留給那些有時間有能力的人去做就好了。群眾乙:我退休后,在家里也閑得慌,子女大多也不在身邊,我也不喜歡跳廣場舞和打麻將什么的,空余時間蠻多的。正好法院通知說要選任人民陪審員,想著這是個好事,能豐富下退休生活,家住得離法院也近,當上陪審員也是一件有面子的事情,更何況還能領一些陪審補助津貼呢。法院行政人員丙:人民陪審員倍增計劃實施以來,我們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是,選任工作的起色還是不大。首先,我們找不到人,由于人口流動大,候選人信息與公安戶籍登記信息常常不一致,特別是偏遠農村地區,基本上都是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人口空心化現象太嚴重了,誰來參加選任的確是個問題。其次,就算我們找到了合適的人,人家也不見得愿意參加陪審員選任,特別是聽說選任程序繁多還要參加法院培訓什么的就更不想來了。

通過對上述訪談材料的分析可知,至少在樣本地區人民陪審員選任難更多地是客觀因素在發揮作用。筆者還注意到,人民陪審員選任除了普通公眾初次參選的陪審員增量以外,對已經是陪審員的,是否愿意續任陪審員的存量考察也很重要。如果連已是人民陪審員的都不愿意續任陪審員,又談何讓普通公眾加入人民陪審員隊伍呢?調查發現,大多數陪審員對是否繼續擔任持無所謂態度(見圖1)②。對此,簡單用陪審員主觀態度消極來解釋這種超比例的無所謂態度是沒有說服力的,畢竟他們曾經抱著極大熱情參與人民陪審員選任,或許更有說服力的解釋是,陪審員在之后履職過程中的角色障礙使其續任態度發生了微妙變化。

(二)現實障礙:普通群眾VS人民陪審員

⒈影響普通群眾選任難的因素。調查顯示,普通群眾之所以不愿意參選陪審員,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一是家庭經濟壓力大,沒有精力去參加陪審,這在30—40歲的年齡段反映最為突出。二是自身文化水平不夠。許多受訪群眾連對自己在庭審時的語言表達能力都沒有信心,更不用說勝任陪審工作了,這在60歲以上年齡段表現最多。三是部分群眾反感陪審事務繁瑣,如法院不定期開展的審務培訓。此外,還有群眾認為陪審補助津貼過少,參加陪審不劃算。當然,諸如交通距離遠、害怕得罪人等其他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普通群眾的參審熱情(見圖2)。①

⒉影響人民陪審員續任的客觀因素。如前所述,大多數陪審員對續任持無所謂態度,這種情緒一旦傳遞給普通群眾,人民陪審員選任就更難了。鑒于此,我們必須對陪審員之所以不愿意選任的原因進行求解。

⑴陪審預期:過程效率與結果正義。陪審預期是人民陪審員預設陪審的期待在實際參與陪審過程中實現的程度。過程效率和結果正義是人民陪審員參加陪審的主要價值預期。前者強調人民陪審員參與陪審的效率感,后者強調人民陪審員對陪審結果的認可度。當陪審員在高效陪審過程獲得了預期的陪審結果,他們參與陪審的熱情就會高漲,反之,就會引發失望的情緒甚至出現陪審冷漠情緒。

首先,就陪審過程的效率感而言,調研顯示,C區大多數陪審員對此并不樂觀,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法院集中審理原則貫徹不到位,導致陪審員開庭來回跑的陪審分散化占25%;法院對陪審員日常法律知識培訓內容陳舊化占43.7%;法院選任人民陪審員要經過發布公告、隨機抽選、資格審查、對外公示、提請任命、集體宣誓和崗前培訓等冗長程序的選任管理行政化占12.5%;其他的諸如人民陪審員選任申請必須遞交紙質材料的申請紙質化、陪審員管理機構“兼職”化①、被選任陪審員長期閑置化等原因共占18.8%(見表1)。

其次,就陪審的結果正義感而言,調查表明,大多數人民陪審員認為自己在案件審理中并不能真正地影響最后裁判的生成。究其原因,庭前閱卷難、庭中發問難以及庭后合議難均難辭其咎。[3]當陪審員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是所謂的“盲審”“默審”“聽審”時,人民陪審員又憑什么會對參審結果發自內心的接受和認可呢?久而久之,勢必澆滅他們內心深處對陪審結果的在乎和對正義追求的執著,代之以一種冷漠態度機械化地走完“陪審”流程,這就是通常所言的“陪而不審”和“審而不議”。圖3詳細描繪了C區人民陪審員實質參審難的窘境。

⑵陪審環境:規則無力與激勵失真。如果說陪審預期是影響陪審員繼續選任的直接原因,那么,陪審環境則是影響陪審員繼續選任的根本原因。陪審員丁:規則模糊和規則無效是影響我們參審熱情的主要因素。比如事實審和法律審區分,事實與法律常常交織在一起,審判人員許多時候都未必能區分得清楚,我們陪審員就更是剪不斷理還亂了。[4]除此之外,考核和退出機制不統一、我們是否擔責以及如何擔責的規定統統很模糊,更遑論對我們隱私權、人身安全的規定在哪里?許多規則表面上建立起來了,但實質上難以落地。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以下簡稱《人民陪審員法》)第二十九條第一款規定“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活動期間,所在單位不得克扣或者變相克扣其工資、獎金及其他福利待遇”,但這一禁止性規定僅僅是明確了由基層人民法院向陪審員所在單位或者所在單位的主管部門、上級部門提出糾正意見的補救措施,并沒有規定如果單位真的那樣做了,該如何對其進行實質性或者更嚴厲懲罰措施的內容,單純的禁止性規定如同不帶劍的規則一樣只是一紙空文,更何況單位也不會愚蠢到立馬開除我或者克扣我的工資、獎金及其他福利待遇,更多時候是隱性并漸進式地對職工施加不利影響,使其不得不主動離開單位。陪審員戊:人民陪審肯定要有激勵,但激勵并不一定就是要給多少錢。我們來參加陪審呢,多少對法律還是有些敬畏的,同時也能體現我們的社會價值。我覺得尊重很重要,有時候法院會要求我們在陪審的時候做許多審務雜事,雖然我們口頭上沒說什么,但心里肯定還是不舒服的;許多時候,我們開庭陪審完后也沒個地方去,后來法院為我們設置了專門陪審員工作室,頓時心里歸屬感和認同感就爆棚了,至少更像那么回事了。

上述訪談材料僅代表個別陪審員的觀點,不能以偏概全。比如在調研中,很多陪審員對物質激勵還是比較看重的,同樣對陪審規則的明確性和激勵的實效性則是許多人民陪審員共同的呼聲,規則能夠反映彼此供需,明確彼此權責,減少信息誤判,進而強化陪審預期,改善陪審環境。當然,規則與激勵至多也是影響陪審環境的小氣候,更多的諸如“上面的人而非同類人審判”的法文化傳統、自媒體時代的輿論陪審和集中審理原則落實不到位,等等,才是真正決定陪審環境的“大氣候”。

過程與結果錯位的陪審預期、規則與激勵缺位的陪審環境,再加上預期與環境間“交叉感染”引發的“蝴蝶效應”,至此,人民陪審員選任難的神秘面紗全部被揭開。回看上文的調研材料,人民陪審員對續任的“無所謂態度”與其說是態度消極,不如說是消極的良心抗爭。

二、人民陪審員選任難的破局之道

為了解決陪審員選任難的問題,各級法院先后提出加強陪審的群眾宣傳力度、加強法院對人民陪審員選任的實施力度、提高陪審待遇等方案。[5]只是這種做法在實踐中并沒有取得多大的效果,陪審員選任依舊是個老大難的問題。鑒于此,我們有必要從理論的高度進行系統的分析,為人民何以去陪審探索破局之“道”。

從要素論到系統論。長期以來,我們將人民陪審員選任難歸結于法院選任組織不力、選任行政化等因素,試圖從選任本身來探求選任之道,卻忽略了人民陪審員選任難還有陪審預期、陪審環境等這些客觀因素的影響,最后只能是頭疼醫頭,腳痛醫腳,問題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是的,選任之理在選任之外。我們要用系統論的觀點來審視人民陪審員選任難的議題,這也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物質世界普遍聯系哲學原理的基本要求。所謂系統是由諸多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按照系統論的觀點,人民陪審員選任實質上是一個系統,它是由多種要素相互作用組成的綜合體,具有整體性、開放性及動態性等屬性。如果人民陪審員選任的整體性、開放性及動態性不足,就會導致人民陪審員選任的系統功能失調,出現人民陪審員選任難的問題。[6]這就是說,陪審員選任問題的解決絕對不應僅僅盯著如何選任陪審員這條單線,還要從陪審實質化出發,聚焦陪審規則無力和激勵失真這些困擾陪審過程中的問題,如果陪審員不能從陪審過程中收獲結果正義感還要深陷陪審行政化的程序泥淖,不能從陪審過程中找到規則的確定感還要忍受職業尊榮的失落,試問,還有誰愿意繼續選任陪審員。無論對普通群眾還是陪審員而言均是如此,情懷雞湯終究無法替代制度實效,常識、常情、常理的生活邏輯才是一切制度的生命源泉,任何背離這種感情的制度,總會遇到一股阻力,并最終被其戰勝。

從陪審權利到陪審權利義務并重。公民參與陪審是用普通人的生活經驗判斷訴訟中的是非曲直,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司法體現。[7]《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要“保障公民參審的權利”。長期以來,我們將陪審視為公民的權利,但僅作為權利的陪審正越來越難以適應時代的客觀需要,畢竟脫離義務的權利始終是不存在的,享有權利是履行義務的開始。就陪審員選任而言,如果說陪審僅僅只是公民的權利,那么這種權利是可以放棄的,當你拒絕陪審員選任的時候,別人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最后的結果便是面對陪審員選任時所有人的“沉默”。因此,人們僅寄希望別人參加陪審員選任而自己放棄必要的陪審支出的搭便車策略是行不通的,權利義務并重的陪審觀才是唯一可能的正解。首先,義務的中心思想是,因為做某事是正確的而必須去做它,表征為“應當”或“應當的”。[8]康德認為,作為善良意志的體現的義務“就是出于尊重規律而產生的行為必要性”,這就是定言命令,“要只按照你同時認為也能成為普遍規律的準則去行動”。[9]淵源于鄰人審判的陪審制在幫助公民面對強大公權力威脅時能夠聽到發自鄰人的聲音,通過鄰人的常識互動、常情共鳴、常理分享去抗衡國家公權力的專制和任性,讓權利真正落地;再者,每個人的付出都能從別人的陪審行為中獲益,這顯然是值得我們去做并且是正確的事情,陪審行為本身契合了義務概念的內在規定性。其次,權利義務并重的陪審觀亦迎合了陪審實踐的現實需要。如在調研中,審判人員經常抱怨陪審員開庭遲到、挑案子;而陪審員又常抱怨審判人員瞧不起人,把他們當打工的,讓做雜事。這就是典型的陪審義務觀缺失的后果,雙方都沒有認識到自己在陪審過程中的角色,應當履行的義務,進而引發角色沖突。自2018年4月27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以下簡稱《人民陪審員法》)第二條第一款明確規定“公民有依法擔任人民陪審員的權利和義務”,這實質上就是公民陪審的權利義務相統一,但該法僅是部門法,建議全國人大在下次啟動修憲時,參考1954年《憲法》第七十五條的規定,將公民陪審的權利與義務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下來,為人民陪審員的選任、管理、獎懲、退出提供憲法依據。

三、人民陪審員選任難的破解之路

根據我國人民陪審員破局之道的系統論原理,對導致人民陪審員選任難的陪審過程低效、規則無力和激勵失真等問題需優化制度設計予以解決。

(一)改革人民陪審員選任制度,提高陪審效率

人民陪審員選任制度的改革,涉及到陪審員的選任機關、選任對象、選任程序等方面。首先,變革當前基層人民法院為選任主體的陪審員選任模式,改為由基層人大常委會內務司法委員會牽頭負責,司法行政機關在其中提供必要協助的選任模式。調研中,經常有群眾誤解法院傾向選擇那些“聽話”的人擔任陪審員,這種自己選人自己用人的陪審員選任機制客觀上確實存在損害人民法院選任公信力的嫌疑,而將陪審員選任工作交由國家權力機關來負責,不僅能體現陪審員選任工作的正式性和公信力,更為重要的是立案登記制以后,基層法院案件數量猛增,此舉還能幫助基層法院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司法審判中去。改革之后,基層人民法院將設置專門的陪管辦主要負責陪審員的日常管理工作,打破目前由人民法院政治處、立案庭、業務庭等部門對人民陪審員的“多頭管理”困局。設置專門陪管辦,既能為陪審員順利開展陪審工作提供方便,也能方便人民法院對外開展陪審員交流工作。總之,通過對人民陪審員選任機關和管理機關的分離能夠提高陪審員的選任效率。其次,要從量和質兩個方面來確定陪審員的選任對象。從量的角度來看,建議將《人民陪審員法》中陪審員選任最低年齡由28周歲降為18周歲,擴大候選陪審員的人口基數。現有法律將陪審員最低年齡限定到28歲,年長的人民陪審員固然有社情民意和生活經驗判斷的優勢,[10]但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年輕的陪審員相對更能理解他的同齡人,因此,年長并不必然和社情民意正相關,畢竟不同年齡段對生活判斷理解能力還是有差別的,更何況陪審既然是公民的憲法性權利,又有什么理由將18-27周歲公民排除在外呢。從質的角度來看,就是選出來的陪審員要管用。建議根據陪審員自身特點進行標簽化識別,歸屬到“專家庫”“地域庫”“職業庫”等不同類別。根據具體情況將各子數據庫交叉管理,以便在案件審理時找到“適格”的陪審員。[11]最后,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優化陪審員的選任程序。當前,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信息管理的無紙化、數字化、集成化早已普遍運用,人民陪審員選任程序中如果能夠用信息化辦到的就沒有必要讓群眾多跑路。如初次向戶籍所在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基層人民法院提交選任申請書就沒有必要先提交書面材料,可允許通過郵件申請,擬被選任人民陪審員后,補齊書面申請材料即可。

提高陪審效率的關鍵是要求參與陪審主體能夠高效率的參與庭審。長期以來,我們特別強調對人民陪審員的審務培訓,認為陪審效率低是因為陪審員不熟悉訴訟程序和證據規則造成的,但C區的實證調研表明,審判人員能否正確發揮對陪審員參審的指引能力才是影響陪審效率的關鍵因素。近些年來,各級人民法院招錄大批年輕法官,他們自身對審判業務尚處于熟悉階段,根本談不上有效指引人民陪審員,因此,對人民陪審員和審判員進行分類業務培訓尤為重要。就培訓內容而言,對人民陪審員的培訓應集中于庭審禮儀、訴訟程序、證據規則等方面;對審判人員的培訓應集中于事實審和法律審的區分、如何引導陪審員審理案件事實等方面。就培訓方式而言,要改變以往集中填鴨式學習的做法,引導陪審員和法官采用觀摩庭審、微視頻、訂閱人民法院報等方式,提升他們參與培訓的興趣和效果。

(二)提高陪審員的實質參審能力,增強人民陪審員正義獲得感

提高陪審員的實質參審能力就是要讓陪審員做自己該做的,并且做好。首先,人民法院應當建立起信息化管理平臺,人民陪審員通過授權身份登陸該平臺進行庭前閱卷,不僅能節約人民陪審員庭中閱卷時間,還有助于陪審員在案件開庭前掌握必要案件信息,積極備審。其次,通過審判公開解決人民陪審員的“默審”難題。如在條件成熟的地方可將符合法律規定的案件進行網絡庭審直播,讓陪審員和審判人員習慣在鏡頭下工作,這對他們既是壓力更是動力,促使他們在庭審過程中有效互動溝通,提高實質參審能力;在條件不成熟地區,也可以考慮將符合法律規定的陪審案件全程錄音錄像,督促陪審員積極履職。陽光不僅是最好的防腐劑,還會散發司法公信的光芒,用司法公開倒逼陪審員實質參審,因為沒有人愿意看到自己在聚光燈下沉默寡言。最后,庭后合議不能搞法官一言談,人民陪審員要真正參與進來。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于2015年4月24日發布的《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方案》①規定人民陪審員的意見應當寫入合議筆錄,但對于能否寫入判決書則沒有規定。在調研中,部分陪審員認為自己在陪審中實際發揮了作用,但得不到當事人的認可,原因就在于庭后合議中人民陪審員講了什么,當事人聽不到,他拿到的裁判文書也沒有反映陪審員的意見。這無疑會削弱陪審員本人對庭后合議的熱情,當事人亦難免產生“陪審員真的有用嗎”的疑問。因此,制度設計有必要將屬于大多數陪審員的不同合議意見寫進判決書,法官在判決書中應當闡明不接受大多數陪審員合議意見的理由,并進行充分的判決說理。如此,將制度競爭邏輯引入到庭后合議的場域中,可增強人們陪審員對正義的感知能力。或許有人會質疑,不同的合議意見怎么能寫進同一裁判文書,這會不會損害裁判的嚴肅性。但請注意,這里只是不同的合議意見,而不是將不同的裁判結論寫進裁判文書,裁判結論仍然有且只有一個,不會對裁判權威性產生任何不利影響。相反,多元合議意見裁判的遞出更能展現什么才是真正的司法公信。除此之外,實踐中還有些地方將陪審員視為法院的工作人員,要求其承擔法院的多種事務性工作,包括送達、執行、案卷歸檔甚至文書打印等。陪審員精力都放在與陪審無關的事情上,這明顯違背了陪審制度的設計初衷——不是再造一個審判輔助人員,而是做真正的人民陪審員。針對基層法院案多人少的現實矛盾,法院可考慮將適宜的事務性工作外包出去,處理好這些日常瑣碎工作,還人民陪審員純粹、干凈的陪審環境,真正做到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

(三)完善人民陪審員履職規則,建構多元化陪審激勵體系

人民陪審員履職規則主要包括考核規則、退出規則、保障規則以及激勵規則等內容。首先,建立信息化背景下多元主體復合的考核規則。最高人民法院于2010年6月29日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推進人民陪審工作的若干意見》第三十一條提出“基層人民法院應當對人民陪審員進行動態考核,建立健全考核管理制度,建立陪審工作績效檔案,著重就陪審案件的數量、出庭率、陪審能力、審判紀律、審判作風等內容進行考核,人民陪審員的廉潔自律、公正司法情況,納入所在基層人民法院廉政監督工作范圍”,該條款凸顯了行政化的考核烙印,只有法院對陪審員的單向考核,忽略了當事人對陪審員的考核評價。科學的陪審員考核規則應當納入參與陪審的不同利益主體,強調多元的重疊共識而不是單一的長官意志。人民法院應當結合陪審員的出庭率、培訓期的表現、參審案件數量等客觀標準,在陪審員信息管理平臺上參考案件當事人對陪審員的陪審能力、陪審風貌的主觀評分結果進行綜合考核,但為了防止部分當事人因承擔不利訴訟后果給陪審員進行情緒化打分,特定情形下,人民法院需結合陪審過程的錄音錄像進行情況評估并提出再次考核意見,人民陪審員和當事人對人民法院公示的考核結果有異議的,可以依法提出申訴。其次,建立符合程序正義的退出規則。人民陪審員退出包括正常退出和非正常退出。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于2004年12月13日發布的《關于人民陪審員選任、培訓、考核工作的實施意見》第十八條規定:“人民陪審員的任期為五年,缺額依法定程序增補。人民陪審員任期屆滿后,人民陪審員職務自動免除。”但該意見第十七條同時規定:“人民陪審員具有《決定》第十七條①所列情形之一的,由基層人民法院會同同級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機關查證。經查證屬實的,由基層人民法院院長提請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免除其人民陪審員職務。”同樣是職務免除,非正常退出似乎尚能遵循更規范的程序,而正常退出卻不能做到,這無疑傷害了人民樸素的正義觀念。程序是正義的生命,無論是正常退出還是非正常退出,都要有明確的法定退出事由,遵循法定退出程序,發生法定退出結果。退出事由可以是陪審員身體疾病、移居國外、任期屆滿等正常情形,也可以是陪審員消極履職、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甚至是濫用職權等非正常情形,但經由基層人民法院提出免除名單,同級人大常委會依法免除的法定程序斷然不可省去。如果人民陪審員正常退出缺乏必要的程序規則,就會引發公眾對該項制度的疑慮。同理,人民陪審對其退出事由或者程序有異議的,應當允許其依法申訴。再次,建立科學的履職安全保障規則。在對C區的調研中,部分人民陪審員反映曾遭遇過當事人威脅甚至有跟蹤陪審員的極個別情況。這充分說明人民陪審員履職安全保障規則制定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法律固然可以就人民陪審員這一特殊主體進行特殊保護,如在《刑法》中新設暴力襲擊人民陪審員罪,但此舉不僅加劇了刑法內容的臃腫和龐雜,還容易造成現有刑法立法內容的抵牾,再者動輒將一種新的法益侵害行為入刑,于刑法立法技術而言也是不妥。基于此,筆者認為,可以考慮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第四章“人身安全保護令”中的適用主體由家庭成員擴展至人民陪審員群體,這無疑具有現實的便利和有效性。“人身安全保護令”的執行機關是人民法院,其不僅是人民陪審員的管理機關,也是可能不法侵害陪審員的當事人的案件審理機關,當人民陪審員遇到當事人威脅、恐嚇以及暴力襲擊時,法院有能力做出迅速反應,將保護陪審員的人身安全保護令送達侵害人②。

充分運用激勵規則有利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應建立區別有效的陪審激勵規則。首先,人民法院要充分了解不同激勵對象的需求側,只有激勵對象的需求得到有效滿足,才能稱得上是激勵有效。實踐調研中,有的陪審員在意物質激勵,而有的陪審員卻在乎其他方面的非物質激勵。前者往往是家里經濟條件不太好的人,后者則是陪審補助對其年收入的邊際效應較低的人。由于人民陪審履職的特殊性,不可能大幅提高物質報酬進行激勵,否則將有人民陪審員異化成新興職業的道德風險。但結合人民陪審員各自需求進行針對性和符合性的激勵,則是容易做到的。每個人都是自身利益的最好裁判者,在符合法律和現實條件的基礎上,對于物質需求型的人民陪審員可根據案件難度和開庭次數適當提高各類補助和獎勵標準;對于其他方面需求型的人民陪審員可根據陪審質量考慮給予相關方面的待遇,如對有社會責任擔當需求的陪審員,可以優先成為政協委員,發揮其參政議政作用;對有融資需求的陪審員,可以優先獲得融資幫助。但無論是屬于哪種激勵對象,人民法院都要在細節上保護他們參審積極性。人民法院可以制作專門的陪審員工作證,設置專門的陪審員工作室或工作臺,供其來院閱卷、主持調解或開庭前休息之用,增強陪審員身份歸屬感。其次,激勵規則必須考慮正激勵和負激勵的辯證統一。對表現優異的人民陪審員,應充分利用新媒體做好宣傳工作,當他正常退出時,應以政府名義授予其“終身榮譽人民陪審員”的稱號,賦予人民陪審員真正的履職尊榮;對有損害司法公信或司法公正等行為的人民陪審員,就要給予相應懲戒的負激勵,如將其違法履職與個人誠信系統不良記錄對接,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還應追究其刑事責任,但對于人民陪審員一般履職過失或者是重大履職過失且沒有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一般不予處罰。同時,應參照我國人大代表履職過程中言論免責權的規定,對人民陪審員在庭審過程中言論免于追究責任,以保護好他們參審的積極性。

如前所述,人民陪審員選任熱情還受到生產力和法治文明發展程度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都是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只能通過發展的方法才能從根本上予以解決。制度設計并不是萬能的,如果有人指望通過某種完美的制度設計就能全部解決人民陪審員選任難的問題也是不科學的。人類必須要有承認自身認識和能力時代局限性的勇氣,畢竟經濟基礎永遠決定上層建筑。然而,漸進性的改變卻可以讓我們對未來抱有美好的期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2010年,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到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社會生產力將顯著提高;與此同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步伐也在明顯加快,國家確立了“科學立法、公正司法、嚴格執法、全面守法”新的十六字法治建設方針,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的指引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正在悄然變成現實。這些量的積累必將促進我國社會面貌質的飛躍,影響人民陪審員選任熱情的大背景因素必將得到明顯改善,“人民何以去陪審”的尷尬之問也終將湮沒在滾滾歷史長河之中。

“一個民族的生活創造它的法制,而法學家創造的僅僅是關于法制的理論”。[12]人民陪審員選任熱情不高的難題破解,不僅要著眼陪審員選任制度運行的小環境,還要聚焦中國本土社會的大氣候。如果說宣傳教育可以讓人民對陪審員選任充滿情懷式向往,那么,保障機制才能讓人民對陪審員選任負有責任性擔當,這就是當下能做的;致力于推動社會主義法治的進步,這就是未來努力的方向。選任之理在選任之外,從陪審的實質化出發,逆向謀劃當前人民陪審員選任難的問題,提高陪審效率,增強人民陪審員的正義獲得感。只有這樣,人民陪審員選任改革才能真正回歸“人民”本身,才能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烙上有理想與接地氣并在的陪審中國印。

【參考文獻】

[1](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M].董果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49.

[2](德)尼采.論道德的譜系[M].趙千帆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24.

[3]劉方勇.人民陪審員角色沖突與調試[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6,(1):158.

[4]徐昕,馮磊.邁向司法民主的人民陪審制[J].學習與探索,2012,(10):50-51.

[5]郭玉元.人民陪審員選任和退出機制的完善——基于江西省贛州市19個基層法院陪審工作的思考[J].人民司法,2015,(15):70.

[6]張志勛.系統論視角下的食品安全法律治理研究[J].法學論壇,2015,(1):100.

[7]何進平.改革人民陪審員選任方式[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03-25.

[8]郭道暉.論義務及其與權利的本質關系[J].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5):83.

[9](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2-39.

[10]羅書臻.提升人民陪審員制度公信度,保障人民群眾有序參與司法[N].人民法院報,2015-04-26.

[11]劉昂,楊征軍.人民陪審員選任工作機制的完善——基于對某改革試點省的調研分析[J].中國司法,2016,(5):96.

[12]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6.

(責任編輯:王秀艷)

Abstract: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enthusiasm of the mass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trial needs to be improved,and the high proportion of candidates unwilling to serve as the people's assessors is a thorny problem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eople's assessor system in China. It is unreasonable to blame the public for their low enthusiasm.The enthusiasm of the masses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objective factors such as the difficulty of substantial participation,unclear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and distorted incentives.People's jury selection is difficult to break the situation must be from the elements theory to the system theory,from the jury rights to the jury rights and obligations.In addition to selection,the principle of selection i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jury and enhance the sense of justice of the people's assessors.Only by establishing a set of people's assessors' performance guarantee mechanism in line with the judicial law,can the dilemma of how the people can go to the jury be truly solved.

Key words:people's assessor;substantial participation in trial;jury duty; judicial credibility

主站蜘蛛池模板: 婷婷在线网站| 久久黄色视频影|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视频|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天堂色AV| 国产成人精品2021欧美日韩| 福利姬国产精品一区在线|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激情综合网址| 制服无码网站| 亚洲永久精品ww47国产|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97人人做人人爽香蕉精品|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免费国产一级 片内射老| 国产精品三级av及在线观看| 久久不卡精品|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内射人妻无码色AV天堂|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91免费片|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91网址在线播放| 无码日韩精品91超碰| 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爱91|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国产区免费|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va|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 久久人妻系列无码一区|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 国产免费a级片|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999国产精品|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综合不卡|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成人在线|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国产正在播放| 色香蕉网站|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精品无码专区亚洲| 伊人色在线视频| 国产乱子伦手机在线| 亚洲欧美不卡|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色婷婷啪啪|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五月婷婷导航|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潮喷在线无码白浆|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婷婷六月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毛片久久久| 午夜毛片免费看|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精品三级在线| 92午夜福利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韩日无码在线不卡|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国产精品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