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精 王平 談軍


[摘要]為培養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和研發部門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是一個重要舉措.課題組針對交通運輸類專業(軌道交通運營管理)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提出新工科背景下的個性化人才培養的構架,規劃出畢業要求與知識、能力和素質相對應的矩陣,進而設置課程體系及構建實施過程中的多元評價體系。制訂的解決方案已經付諸實施,擬在日后的教學實踐活動中進行檢驗,以不斷完善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9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20)02-0027-03
在2017年,全國高校紛紛拉開了新工科建設的序幕,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新工科人才是建設的重中之重。每所高校已形成各自獨特的教育資源,各校之間具有生源差異,因此如何培養出個性化人才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城市軌道交通是應城市發展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新興交通方式,急需與之配套的人才,其中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方向的人才培養愈加受到重視。
在高校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法和理念方面,國內學者開展了諸多研究。姜慧慧等[1]提出了建設高校個性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若干個舉措;馮曉麗[2]分析了在個性化人才培養中主動實踐教學的作用,指出了實施的路徑;鄧克英等[3]總結了美國馬里蘭大學的個性化人才培養的成功經驗,說明了可供我國高校借鑒之處;張晟等[4]剖析了新西蘭高校的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為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幾點建議;李志海等[5]與逄桂博等[6]分別探討了在新工科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下不同的改革措施,并付諸實踐。
以上關于國內外個性化人才培養的研究對于我國高校的新工科建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面向城市軌道交通運輸的發展需求,以新工科建設為契機,探索以成果為導向的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方向的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的理念與方法,并在人才畢業要求、課程體系設置、教學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了一定的研究。
一、存在的問題
城市軌道交通所需專業人才主要來源于交通運輸和交通工程兩個專業。廈門理工學院應廈門市經濟特區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需要,于2012年經福建省教育廳批準開設了交通運輸專業(軌道交通運營管理方向)。但是,由于多方因素的影響,該專業在個性化人才培養方面主要存在以下4個方面的問題:
(一)軌道交通運營管理的人才培養目標個性化體現不足
由于該專業師資隊伍中畢業于該交通運輸類專業的教師甚少,對該專業的體系缺乏整體性把握,致使專業定位不清晰,教師對培養目標的認識模糊,尤其是對個性化培養認識不足,專業特色難以凝練,學院對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的整體把握不準。
(二)個性化培養標準不明確以及課程體系的整體性與系統性偏弱
長期以來,該專業相關的個性化培養標準較少且不具體,而且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通常采用類比法或移植法,難免留有照搬套用的痕跡,使得個性化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部分表述相對模糊,針對性不強,設置的課程體系整體性和系統性偏弱。
(三)學生綜合能力、素質和知識結構的個性化效果欠佳
該專業的畢業要求與學生的素質、能力、知識的關聯較弱,而具體的能力、素質、知識描述較抽象,因此學生存在解決工程復雜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表達偏弱的不足,特別是其實現的途徑或環節存在問題,造成學生的培養效果難以達到專業培養方案的預期。
(四)對個性化培養過程各項目的定量分析不足
以往在對畢業生、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等評價過程中,主觀或定性評價偏多,直接導致教師、管理者決策困難甚至錯誤。另外,對上述指標的評價是通 過諸多因素加權處理獲得的評價值,然而權重多是主觀人為設置,缺乏一定的科學依據。
創新人才的培養必須從思想意識創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環境創新、成果評價創新等方面人手,以形成創新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有效運行模式。
二、個性化人才培養的對策
(一)構建個性化人才培養的架構
從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定位出發,分析新工科建設的內涵,根據社會對軌道交通專業人才的需求,逐步構建基于工程教育新工科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的理念、原則,研究新工科背景下的個性化的人才培養規律,為項目的實施探索基礎理論或實踐依據。分析交通運輸專業專業認證的通用標準、國家標準,圍繞交通運輸專業(軌道交通運營管理方向),實現專業的準確定位,完成新工科個性化的人才培養目標的制訂。詳細設計個性化的畢業要求與學生能力、素質和知識的矩陣,分析交通運輸專業工程教育認證的補充標準,設置個性化的課程體系,然后研究個性化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標準與實現環節或途徑,以及課程權重的評估方法。最后制訂出新工科人性化的軌道交通運營管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并進行實證研究。具體研究思路如圖1所示。
(二)構建個性化的畢業要求與能力、素質和知識矩陣
根據交通運輸類專業工程教育認證的通用標準和補充標準[7],首先,規劃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中的畢業要求,如能夠將數學、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用于解決交通運輸專業復雜工程問題;能夠應用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識別、表達并通過文獻研究分析交通運輸專業復雜工程問題,以獲得有效結論。其次,設計每一項畢業要求下對應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如表l所示),如具有較扎實的數學和其他相關自然科學知識功底;掌握運籌學、管理學、交通運輸組織學等基本理論和知識等。以此為基礎,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畢業要求與能力、素質和知識矩陣。
(三)設置個性化的課程體系
繼上述構建的個性化的畢業要求與能力、素質和知識矩陣,進而設置相應課程體系,將能力、素質和知識通過具體課程的教學得以實現。在規劃課程體系時,依據工程教育認證交通運輸類專業的補充標準及其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從本專業培養目標出發,擬定交通運輸法規與政策、運籌學、管理學、城市軌道交通規劃與設計、軌道交通概論、交通運輸設備、交通安全、運輸商務、運輸經濟學、交通港站與樞紐設計和管理信息系統等課程作為本專業的核心課程。然后,結合新工科個性化人才培養目標,規劃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個性化人才培養的多個課程模塊(理論課、實踐課環節);結合個性化人才培養目標,著重研究設置多個個性化發展方向的選擇課程模塊,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如城市軌道交通客流分析、路網規劃設計、運營管理控制以及應急處置等方向設置多項個性化培養的課程模塊。
(四)建立個性化人才培養全過程中各環節的多元評估體系
為了動態地調整培養目標以及畢業要求與能力、素質和知識矩陣,監管課程教學質量,建立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中各環節的評價體系是極其重要的。創建“培養目標一畢業要求及其指標一課程”的矩陣結構,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評價項目的權重,運用模糊理論定量地評價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構建由學校、用人單位和學生組成的“三位一體”評價主體,圍繞教學過程教學效果和畢業學生的培養質量,創建一個基于網絡的教學質量或培養質量信息平臺。
根據交通運輸行業和本專業的特點,注重學生個性化能力的評價,建立靈活多樣的評價機制。在實踐教學方面,注重學生分析問題、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評價。除了實習、實驗報告外,還要逐步建立以項目實施過程控制和完成效果為主的評價標準。在綜合素質評價中,強調各部門間的協調、上下溝通、統籌計劃、緊急狀態下的應變、團隊協作、語言與文字的表達等,同時重視對語言文明、行為規范、儀表禮儀、白律能力等的評價。
(五)其他方面
入學初期要重視學生的愿景設計與就業引導。為此,要特別關注專業導論與學涯規劃指導課程的教學。讓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確定自己在大學期間的學習和努力方向,以便在選擇選修課程時,能夠充分考慮自己的未來就業方向.要求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密切關注國家經濟形勢及政策發展趨勢,了解國內外就業情況和發展空間,面向社會就業導向,適時調整相關課程。
改革實踐課程的教學,建立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實踐的激勵機制。主動實踐教學通過“驗證性實驗”使學生打好理論基礎,通過“設計性實驗”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通過“綜合性實驗”提高學生的個性化創新能力。如實習課程,一改從前以集中實習為主的實習方式,有意識地選擇各種時段、地點分散實習;分散實習的主題、內容和方法由學生或學習小組白行提出,教師修訂、完善后確定;在實習過程中,緊緊圍繞強化學生的應用數學模型、大數據分析、運籌原理等知識、能力和素質開展教學活動。
加大已有資源的利用與潛在資源的開發力度,如在本校畢業生資源方面,急需建立畢業生就業聯系通道,利用畢業生建立和完善用人單位與母校之間信息交流的渠道,借此了解行業對人才的個性化需求。不時地邀請畢業生回母校就本專業執行效果/成果及典型案例開展分析、討論;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介紹本行業的最新成果、技術、方法;以補充資料的形式補充或更新現有教學內容,形成有利于培養個性化創新人才的環境。
三、踐行解決方案
制訂好的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已經在2018級交通運輸專業(軌道交通運營管理方向)實施,初步構建的個性化人才培養過程的多元評價體系也逐步在運用或檢驗中,各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在制訂或完善中。目前,交通運輸專業(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已被批準為我校校級服務地方特色專業項目,項目組將借此建設之際,著力加強實習基地、畢業生資源和評價體系平臺的建設。總之,將上述制訂的對策在本專業推行,以驗證方案的可行性與正確性。
四、結語
我們要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的個體特征,卓有成效地開展因材施教、分級管理。我們要銳意進取,勇于創新,不斷地探索交通運輸專業(軌道交通運營管理方向)新工科背景下個性化人才的培養模式。我們要以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持續改進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我們要以新工科建設為契機,促進學生綜合知識、素質和能力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l]姜慧,殷惠光,徐孝昶.高校個性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3):27-31.
[2]馮曉麗.基于個性化人才培養的主動實踐教學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5(2).84-86.
[3]鄧克英,周向陽.美國馬里蘭大學個性化人才培養的實踐與借鑒[J].高等農業教育,2016(2):124-127.
[4]張晟,黎月.新西蘭高校個性化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大學教育,2018(1):31-33.
[5]李志海,鐘源.新工科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下課程改革探索與實踐:以工程流體力學課程為例[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8(9):85-87.
[6]逢桂博,姚堯,李長江.應用型本科院校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J].黑龍江科學,2018(8):24-25.
[7]王瑞朋,王孫禺,李鋒亮.論美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制度與工程師注冊制度的銜接[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5(1):34-40.
[責任編輯:鐘嵐]
[收稿時間] 2019-03-11
[基金項目]廈門理工學院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XCK201709);廈門理工學院教育教學改革與建設項目(JGY201604)。
[作者簡介]盛精(1965-),男,湖北武昌人,博士,教授,碩導,研究方向:交通運輸安全,精密制造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