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勤 劉冬蘭



[摘要]以G高校為樣本,課題組通過問卷調查,從專業知識、創業意識、創新思維、實踐經歷和創業技能五個維度探究該校在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狀況。課題組調查發現,該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總體處于中下游水平,創新思維得分最低,創新創業能力在性別和專業之間的差異不明顯,各維度內部之間存在不同程度關聯。針對這種情況,課題組在專業知識、經驗累積、引導啟發、系統結合等方面實施了有針對性的措施,以提升在校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關鍵詞]在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20)02-0033-04
一、研究緣起
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是在讀和畢業未就業的大學生依托創業構思,運用自身的獨特思維、專業知識、實踐經歷和各種技能,組合所擁有的包括學校、社會、家庭等資源從事創新創業實踐的能力。
目前,圍繞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方面的研究,國外學者已就能力培養的專業化、規范化和系統化有一定的研究,內容涉及能力培養的途徑與方法、培養體系的建構和評估等,重點放在外部環境與學生內在潛能的互動方面,研究者指出創新創業能力培育最重要的外在因素是學校環境,校園創新土壤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歸功于教師的專業知識程度、動機和價值觀。研究者發現教師的個人性格越優秀,教學方法越先進,大學生創新能力就越強。
大學生創新能力培育的研究方法已轉向實證研究。Mark分析了個人、團隊與組織層次的創造力水平與美國高校創造性課程的相關程度,提出了整合組織與學校的培育創新能力的方法[1]。Dan等分析了校園文化、創新相關課程設置、教師創新理念和創新能力的關系,認為創新能力受多種因素影響,相互作用下形成復雜交互結構,決定創新能力培育的效率[2]。
國內的研究者也開始重視這一領域。以中國知網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關鍵詞,檢索出的文獻數量逐年上升。段美以河北農業大學為樣本,對大學生創業現狀做了實證調查與研究,相應地提出了適合這個學校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的策略[3]。魯保富提倡學校與企業合作簽約共同培養學生,學校按照企業用人要求安排教學計劃,實現專業的產業化教育[4]。
總的而言,國外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研究時間長,研究主題廣泛,內容具體而深入,方法比較嚴謹。國內這一主題的成果逐漸增多,研究角度、內容不斷拓展,但內容以創新創業教育為主,方法以質性探討為主,實證調查分析較少,系統化不足,有待進一步深化研究。
二、研究設計
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由很多因素構成。本研究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分解為專業知識、創新思維、創業意識、實踐經歷、創業技能這五個一級指標。調查工具結合了問卷和李克特量表。問卷獲得調查對象的基本個人信息。李克特量表獲得調查對象的主觀態度共25條表述語。每個表述語的選擇分成“非常同意、比較同意、一般、不大同意、很不同意”五類,分別賦值為5、4、3、2、l。
課題組用問卷進行了試調查,根據試調查所用的時間、被試者的反饋和提出的問題,對量表的陳述和設計進行了修改,然后進入問卷發放以及回收階段。最后,本研究采用軟件SPSS.20錄入和分析調查問卷的數據。
樣本以G校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分層法抽樣法,按專業類別抽取一共150人。本次調查總共發出150份調查問卷,收回140份有效問卷,去除10份無效問卷,有效率為93%。其中,文史類75人(54%),理工類65人(46%);男生67人(48%),女生73人(52%);大-25人(18%),大二33人(24%),大三57人(40%),大四25人(18%)。
三、在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總體情況描述
通過對G高校在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描述統計,從各維度的均值得分來看,實踐能力的均值最高,創業技能的均值次之,此后依序為專業知識、創業意識、創新思維。總體而言,G校在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處于中等偏下水平,大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較強但創新思維較弱。
從各維度的標準差來看,實踐能力的標準差最大,創業技能次之,專業知識再次之,接著是創業意識,排在最后的是創新思維。這說明,學生之間在各維度的水平良莠不齊,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
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G校在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無明顯性別差異。男女大學生在創新素養方面各有優勢。數據顯示性別與創新創業能力沒有顯著相關關系(P>0.05)。同理檢測,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在專業上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不同年級的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存在較大的差距。
四、在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各維度描述統計與分析
(一)大學生專業知識的描述統計與分析
大學生專業知識的得分均值為15.50,說明專業知識掌握水平處于中等水平。學生對專業的了解程度、利用圖書館學習、參與學術講座或專業社團活動的得分均值分別為2.86、2.87、2.95,均低于均值3,課堂上提問或主動回答問題、課前課后會預習復習的均值為3.48、3.34。另外,課前課后預習復習的標準差最高(1.016),說明所調查對象的情況差異較大。
課題組在調查中了解到一些學生不了解自己的專業,學習積極性不強。部分學生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專業認同度低,這影響了其專業學習態度、就業方向,以及未來工作職位選擇等。專業認同度較高的學生會較積極地學習專業,未來會選擇與專業聯系比較密切的行業和T作崗位。
(二)大學生創業意識的描述統計與分析
大學生創業意識的均值為12.02,說明在校大學生創業意識處于中等偏下水平。擁有創業想法、知道創業需要的能力的均值為2.84、2.78,低于中間值3,對創業項目的了解和有參加創業相關培訓講座與比賽的經歷的均值為3.16、3.24,略高于中間值3。此維度的表述語所測的標準差較高,從最高的1.070到最低的0.825,說明調查對象的創業意識差異大。
調查中發現大學生鮮有創業想法,創業意識比較淡薄。有些大學生不了解創業項目的真正含義,以為只有注冊公司才算是創業;對于創業者需要哪些能力不清楚,制約了創新意識的萌生。
(三)大學生創新思維的描述統計與分析
對大學生的創新思維進行描述性統計,顯示創新思維的4個陳述所對應的均值幾乎低于中間值3,創新思維的均值總值為11.82,也低于中間總值12。標準差不顯著,說明調查對象之間的創新思維差異不明顯。調查發現,G校大學生的思維缺乏創新,主要體現在缺少質疑精神和創造性想法,創新思維偏弱。
(四)大學生實踐經歷的描述統計與分析
大學生實踐經歷的描述性統計顯示,G校大學生實踐經歷比較豐富,積極參加了校內外實踐活動。在所測量的6個表述中,對應的均值有5個均值都超過了中間值3,標準差相差不大。實踐經歷的均值達到20.12,高于中間值18,說明G校在校大學生的實踐經歷較豐富。
該校圍繞大學生創新創業思想引領核心,著重加強了“海之本”強基計劃、“海之帆”起航計劃、“海之韻”博雅計劃、“海之翼”展翅計劃,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和創新創業活動緊密結合。實踐突出了大學生的參與度,如圍繞思想引領方面的教育實踐活動每年能開展30余場次,20140人次參與;博雅計劃于2017年實施,全年開展文化活動130余場次,31500人次參與。學校提供了比較豐富的組織、實施、總結、評估的系統社會實踐,大學生的參與情況良好。
(五)大掌生創業技能的描述統計與分析
大學生創業技能的描述統計結果顯示,應變能力得分3.03,略微超出中間值3;而人際交往能力2.77,決策能力2.73,自主學習能力2.56,承擔風險能力2.99,團隊協作能力2.76,均低于中間值3;在校大學生所掌握的創業技能均值為16.84,處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創業是一個風險高義極其挑戰人的活動,考驗個人綜合素質,包括智商、情商和能力等。目前,高校創業側重于創業專業知識和能力的教育,尚未從比較系統的創業技能角度審視現有的教育體系。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任重而道遠。
五、在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提高學生專業認同感,推動其投入專業學習
學校方面,要把學生專業認同度的培養與教育列入教學工作中。首先,可以先聲奪人。新生入學教育中,學校可以將專業認知學習作為一門課程,列入教育計劃,幫助學生全面認識了解所讀專業,產生一定的感情認知。其次,可以典型引路。學校可以把本專業卓越的往屆生請回來給學生做演講與互動,讓學生對所選專業代人情感。再次,需要長期建設。專業認知是個長期過程,可以適時拉長,選擇經驗豐富的教師在一、二年級不同時段分主題地給予引導。最后,可加強心理疏導。大學生的學業和職業心理,需要給予一定的指導和疏通。加強心理疏導能夠降低學業困難,提高專業認同。
教師方面,教師能夠助力提升大學生專業認同感。首先,教師可以發揮身教影響。熟悉專業領域和前景的教師能夠在和省內外的專業比較中,科學地分析專業特色、專業前景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師可以改進教學方式。教師教學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課堂互動,鼓勵學生提問題、釋問題,增強學生的學業成就,從而內化為專業認同。
學生方面,學生白身要有創新創業的主動意識和行動,積極培養專業興趣,包括閱讀、研習與專業相關的書籍和資料,擴展視野,積極參加專業社會實踐等。總而言之,要結合各種資源以及采用多維度的解決辦法逐步提高大學生專業認同度,積極投身專業學習。
(二)積累社會經驗和膽識,促使學生萌生創業意識
大學生創業意識薄弱與其社會經驗和膽識不足密切相關。大學生自身要走出校園,走進社會,觀察分析,經歷磨煉,深入了解社會,從而增加相關的閱歷,提升創新創業研判能力,提升綜合素質。
作為社會化的重要場所,學校可以提供更多的創業實踐平臺,助力學生通過平臺鍛煉自己,推進創新創業。具體方面,可嘗試搭建創業社團,將有創業想法或經歷的學生聚集,分享個人經驗,分享企業家的創業經歷,開展創業模擬等活動。這些活動將傳播創業相關信息,引發學生關注,促使創業想法的萌生。學校也可嘗試在校內設立創業園,培育一批具有潛力的創新理念和創業團隊,給部分創業團隊安排工作場所,建立完善可循環的資金支持體系,形成具有市場氛圍的創業基地。
(三)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主,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灌輸,這樣直接導致高校出現課堂沉默現象。這種現象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成長,也不利于創新思維的培養,需要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教學上需要師生互動,培養學生多問的思維、形成問題和探索問題的習慣。
同時,教學需要誘發創造興趣,打破思維定式,培養思維的多向性。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一種渴求知識感,才能激發他們的創造能力。如展示與專業有關的熱點案例,引起學生關注,引導學生跳出現有思維“無話不說”,鼓勵學生大開腦洞地多思多想。
(四)開發技能型創業培訓,提高學生的創業技能
針對大學生創業技能低下的現實,可以嘗試增加創業模擬與創業實訓結合的環節,形成大學生創業技能提升的訓練系統。創業模擬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虛擬的創業教育訓練系統運行虛擬的創業公司。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體驗到創業的整個流程,轉換相關創業知識,培育相關的創業能力。
創業實訓是將創業理論運用于實際操作,期間學生進入創業型企業,親身經營和管理企業,經歷創業的真實過程,為學生以后進行創業活動提供經驗,做好鋪墊。學生可以在創業模擬活動中運用積累的專業知識、社會經歷和其他技能,設立并運作模擬公司,吸取教訓,總結經驗等。創業團隊間加強交流,能夠增進學生對創業的理解。
六、總結
調查基于相關的文獻和概念操作,設計了相關調查問卷并付諸實施。所獲數據顯示G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大體上屬于中等偏下水平,專業知識水平較低,創業意識比較薄弱,創新思維較弱,創業技能較低。為適應新時代的創新創業發展需求與趨勢,本研究認為,專業知識方面,要提高學生專業認同感,推動其投入專業學習;創業意識方面,要積累社會經驗和膽識,促使學生萌生創業意識;思維創造方面,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創業技能方面,可以嘗試開發技能型創業培訓,提高學生的創業技能。通過大家的系統努力,以期更好地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服務社會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Mark 0.Lewis, Richard Elaver. Managing and fostering cre-ativitY: An integrated approach[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2014(12):235-247.
[2]Dan Davies, etc.The roles and development needs of teach-ers to promote creativitv:A svstematic review of literature[J] .Teaching and Teacher Ecluction, 2014(8):34-41
[3]投美.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問題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1.
[4]魯保富.論教育現代化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8(2):143-147.
[收稿時間] 2019-03-15
[基金項目]本文屬廣東省教改項目“小組合作模式在高校創新創業中的應用與績效提升研究”和廣東省“創新強校”教科規劃項目“小組合作學習的績效提升研究”(2016GXJK063)支持成果
[作者簡介]劉勤(1979-),男,湖北十堰人,廣東海洋大學法政學院社會學系主任,教授,博士,主要從事農村社會學、高等教育等研究。劉冬蘭(1995-),女,廣東韶關人,學士,助教,從事社會評估、培訓等工作,研究方向:教育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