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小東 姚聰莉
[摘要]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是抗戰時期我國最大的兩個大學聯合體之一,在抗戰大后方為中國的科學研究和高等教育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而這些成績的背后以其獨特的管理模式作為支撐。常委負責制的學校管理、基于訓導制的學生管理和以服務激勵為核心的教師管理從三個主要方面促進了學校的綜合發展,以此為切入點討論和分析這些管理體制的特征和歷史貢獻,對于目前高校的“雙一流”建設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常委負責制;訓導制;休假進修;服務獎狀;部聘教授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20)02-0188-03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后,國民政府“為使抗戰期中戰區內優良師資不致無處效力,各校學生不致失學,并為非常時期訓練各種專門人才以應國家需要起見”,國民政府教育部以第16696號令在西安成立了國立西安臨時大學(下稱西安臨大),后更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下稱西北聯大)。在這種特殊時期成立的大學聯合體,不僅保存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火種,在科學研究和科學教育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而且在其發展過程中所形成和實施的管理模式.則成為各項事業發展和取得突出成績的“根”與“魂”。從學校、學生和教師三個方面重新思考和分析這些獨特的辦學理念和管理模式,對目前積極推進“雙一流”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常委負責制的學校綜合管理模式
常委負責制的提出最早見于《國民政府教育部設立臨時大學計劃綱要草案》中,綱要規定各區臨時大學籌備委員會設主席一人,由教育部長兼任,設秘書主任一人,常務委員三人,常務委員合組常務委員會,依照委員會決定之計劃綱領商決一切具體方案。西安臨大成立時,時任常委分別是國立北洋工學院院長李書田、國立北平大學校長徐誦明、國立北平師范大學校長李蒸、教育部特派員陳劍翛,“由常委會代行校長職權,校事應由常務會議商決,保共同負責之合議制度”。從此,常委負責制成為西安臨大和西北聯大一直執行的校務管理模式。
在這種管理體制下,學校不設校長,校內一切重大事項由校常務委員會會議決議,常委會下設總務、秘書、教務三大處。從1937年9月30日西安臨大籌備委員會常委會第一次會議開始,到1939年7月19日西北聯大常務委員會第八十二次會議,除個別開會時間不規律外,常務委員會幾乎每周進行一次工作例會。會議內容涉及學校發展、教師和學生管理、機構設置、人事任免、校舍建筑、圖書儀器設備購置等方方面面,會議時間也是有長有短,討論事項最多的是第二十六次會議,其中報告事項11項,討論事項33項,臨時動議事項5項,會議內容總計達49項[1]。由此可見,常務委員會會議在學校各項事業發展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基于訓導制的學生管理模式
訓導制的學生管理模式,最早源于北平師范大學的學生生活指導委員會,其主要職責是指導學生的思想行為、課外作業、團體生活和個性與心身之發展,德行人格之訓導,以及戰區學生申請貸金之審查等。在此基礎上訓導制應運而生。1938年第四十次常務委員會會議上決議增設訓導處并設立主任導師會,各學院均分設導師會并指定主任導師一人。隨后,在第四十二次常務委員會上將“主任導師會”更名為“導師會”,并設常務委員會協助訓導處主任計劃辦理學生訓導事宜,進一步修正通過了導師會組織章程。導師制得到進一步健全和發展,成為此后西北聯大學生管理的指導性文件。
導師會中的常務委員會由大學常務委員會推定五至七人擔任,他們負責辦理日常事務并指定一人為主席,第一屆導師會主席由楊立奎擔任,由李季谷、袁教禮、黃國璋、劉拓、張北海、蹇先器七位先生擔任常務委員,呂明市擔任干事。導師會的職責是協助訓導處辦理全校學生的訓導事宜,具體包括:關于指導學生思想、行為、學業、課外活動及社會服務之實施辦法和學生違反相關規定的獎懲,還涉及學生團體核準、學生刊物審核和課外活動規定等事宜;其目標在于注重人格之熏陶、學校之指導及身心之修養,養成良好學風及培養學生自治能力,養成紀律的理性及奮斗的集團生活;職責范圍較之前的生活指導委員會更為寬泛,基本涵蓋了學生在校期間發展的方方面面[2]。
這種“系導師分會一導師會一學校訓導處”的三級管理模式已經有了目前各高校實施的“院系學生工作辦公室一學生工作部(處)一學校學生工作領導小組”管理模式的雛形。由于它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這種制度一經推出,便開始向全國高校推廣。1939年,國民政府第三次全國教育會議決定在全國高校實施推廣西北聯大創設的訓導制。胡庶華在會后指出“在大學教育方面,全國各大學實施訓導制度,采用西北聯大設立訓導處辦法”[3]。《北京師范大學校史》同樣記載了:“由學生生活指導委員會……改設訓導處,這是由西北聯大開始,國民黨政府義推行全國”[4]。由此看出,由西北聯大所開創和發展起來的這種訓導制模式,不僅為自身的穩定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也為戰時高校的學生管理模式提供了范本。
三、以服務和激勵為核心的教師管理模式
西北聯大地處偏遠的西北地區,交通不便,生活較苦,除非與原先合組三校有歷史關系的學者,大多教師不愿來此工作或在此長久工作。因而,如何管理現有的著名教授和學者,也是西北聯大面臨的難題。在這樣的背景下,西北聯大因地制宜,積極實施和推廣休假進修、服務獎狀和部聘教授等教師管理制度,不僅體現了遵循學術研究的規律、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而且在穩定教師隊伍和激勵高水平師資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一)休假進修 在當時國民政府教育部制定的《國立專科以上學校教授休假進修辦法》中規定,國立專科以上學校對于連續在校專任教授滿七年以上、成績卓越者,應予以離校考察或研究半年或一年之機會。每年核選休假進修之教授名單,由教育部根據年度經費數目和學術需要而定。1943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在教授休假進修經費中增列美金數額并選派教授出國進修。從1940至1944年,全國共有106位教授休假進修,其中,在10人的出國進修名單中包括國立西北農學院虞宏正教授和國立西北工學院蕭連波教授,在96人的國內進修名單中國立西北大學及其相關學校每年均有4人參加15】。這項制度的實施,其意義不只是讓教授在連續工作后有較長的時間休息,更重要的在于使他們有充分的時間離校進行實地考察或利用校外學術設備做進一步的研究或成果的整理,其結果不僅可以使原有的研究成果得以提升,同時學術新資料的吸收也可以使課堂教學內容進一步更新。
(二)服務獎狀 為獎勵在大學長期堅守教師崗位的教育者,國民政府教育部制定并實施的《教員服務獎勵規則》規定,凡各級公立及立案之私立學校連續服務十年以上成績優良之校長及專任教員,分別授予一、二、三等服務獎狀。標準如下:在同一學校連續服務二十年以上者授予一等服務獎狀(后更名為智字服務獎狀),在同一學校連續服務十五年以上二十年未滿者授予二等服務獎狀(后更名為仁字服務獎狀),在同一學校連續服務十年以上十五年未滿者授予三等服務獎狀(后更名為勇字服務獎狀)。這一獎勵的實施對于穩定高校教師隊伍起到極大的作用,特別是處于偏遠地區的西北聯大,更無疑是雪中送炭的創舉,因為許多教師在合組以前的高校工作多年,合組后繼續在該校工作就很有可能獲此獎狀,從而激勵了更多的著名學者留在了西北聯大,堅定了他們開發西北的決心和意志。這種獎勵不僅可以避免教師的頻繁流動,保障學校的教學和科學研究的延續開展,更是體現了對教師工作的認可,是對教師長期工作和辛勤付出的肯定。對于目前教師隊伍中的頻繁流動,除了待遇因素以外,類似這種溫暖人心的鼓勵措施,也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留住人才。
(三)部聘教授 為了提高學術研究水平,造就全國各學科拔尖創新人才,1941年起,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并實施《教育部設置部聘教授辦法》,部聘教授被認定為全國范圍內該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和領軍人物,要求在每五年的聘期內必須對該學科的發展負全局之責任。前后兩次各學科共選舉出45位部聘教授。1941年第一次推選部聘教授30位(兩位因政治原因未對外公示),西北聯大與后繼院校占4位,他們分別是:國立西北師范學院的黎錦熙(國文學科),國立西北大學的蕭一山(歷史學科)和胡元義(法律學科),國立西北工學院的余謙六(電機學科)。1943年推選第二批部聘教授15人。每一位部聘教授都是在大學中任教授十年以上,在所從事學科rrI教學科研成績突出的特殊貢獻者,他們個個聲譽卓越,給予他們這種榮譽,也是對其工作的充分肯定。復雜而嚴密的遴選程序,保證了部聘教授的公正性和權威性,也促使其成為當時中國教育界的最高榮譽,被稱之為“教授中的教授”,與“最優秀教授黨員”和“院士”并稱為民國教授的三大榮譽[6]。在1948年中央研究院推選的第一批81位院士中,部聘教授中有15位人選,也進一步彰顯出這項制度具備很高的公認度。
四、西北聯大時期治校管理模式的歷史意義
雖然生于戰亂、地處偏遠,但西北聯大的辦學成績令人矚目,在民國期間,西北聯大僅次于中央大學和西南聯合大學,位列全國第三[7]。究其根源,除卻當時環境所激發的個人“科學救國”的普世理念,學校所采取的一系列的管理模式也是其取得成功的堅實基礎。因而,分析和探討這些管理制度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常委負責制確保了合組大學的穩定和發展
“臨時大學”“臨時大學的戰時管理”等術語展現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上不尋常的一段經歷,常委制的實施是抗戰時期一種特殊的高校管理體制,也是一種合組大學理想的行政管理模式,平津各地的著名高校西遷來陜西,哪一個大學的校長來擔任聯合大學的校長,對其他高校的校長而言都是難以接受的。這種校務委員的常委制,由組合大學的校長來擔任常委,共同決定學校的各項重大決策,既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也是一種智慧的選擇。它不僅提供了大家和諧共處的良好氛圍,也為學校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而也為戰時各項教育事業的發展和輝煌成就的取得奠定了基礎。今天,美國的“常春藤”大學聯盟、英國的“羅素大學集團”、澳大利亞的“G8集團”,以及陜西的“邊家村聯盟”等,雖然在管理模式和機制等方面與前者存在很大差異,但這種開放辦學的思想理念卻是一致的,只是,前者是危機時期謀求生存的被迫聯合,后者是謀求更好發展的主動聯合。
(二)訓導制確保戰時學生的思想學業健康發展
雖然大學訓導制隨著實施和演變,逐漸成為國民黨派控制青年學生的途徑,但是,作為一項重要的學生綜合管理制度,它的產生和發展仍具有積極意義。這種譏導制要求洲導主任由著名教授兼任,因為“大家一致相信,在學問上不能得學生信仰的人,不易收訓導之實效”。這種做法很值得當前的高校學習,如果僅僅把這一崗位定位為行政管理崗而忽視業務的話,它所能產生的影響和發揮的作用也極為有限。只有身體力行,用教育者的人格魅力輔助以管理技巧,才能產生直抵人心的訓導效果。因為,人的行為的改變必須先由內心和思想的改變才能觸發,只有思想改變了,才能真正促進學業發展和身心健康發展。
(三)科學全面的教師管理確保了師資隊伍的持續發展
教師的休假進修,不僅是學校對教師在丁.作崗位長期付出的肯定,也為教師潛心鉆研學問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對于信息技術非常發達的今天,這一制度的實施也是十分必要的,這種長時間的休整,不僅把教授從日常的工作任務中解放出來,而且進修訪問期間與其他專家的面對面交流,其效果也優于郵件的溝通。目前,我國實施的訪問學者制度與此有相似之處,但它更多的似乎已經成為職稱評定和經歷鍍金的一種手段,而且需要各種必備條件和復雜的申請程序,與當時的這種休假進修完全不同。學者們需要的是一種身心放松的修養,同時能夠結合白己的學術興趣開展研究,它不需要申請,所有符合條件的教授由所在大學報國民政府教育部,國民政府教育部則根據經費和學術需要來統一安排。“若在較長期內使有以全部時間從事專門研究的機會,成效當格外宏大”,這當然是最理想的修養狀態。服務獎狀的實施,更是表達了來自國家層面對教師的關心,由最初純粹的精神獎勵發展到后期配套一定數額的獎金,例如對于服務年滿10年、20年者,除發給獎狀外分別給予1500元和3000元的獎金,這些政策對于戰亂環境下,增強教師職業的吸引力和穩定教師隊伍都起到了極好作用。部聘教授更是教師行業的無限榮耀,而且也是后期中央研究院院士選拔的重要參考依據,其嚴格的遴選程序也可為當今教育部“特聘教授”“講座教授”的選拔提供一定的參考。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研究和分析西北聯大時期的教育管理模式,其目的是為當代的高等教育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在歷史的記憶與現實的搏擊中,唯有將歷史足跡刻人時代發展的年輪中,對歷史的研究才不會是一片枉然。
[參考文獻]
[1]陜西省檔案局(館).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檔案史料選編[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8:266-270.
[2]編者.本校訓導大綱[B].西北聯大校刊,1939(8):32-36.
[3]編者.本大學校本部本學年第二學期第一次紀念周紀錄[B].西北聯大校刊,1939(14):3-5.
[4]北京師范大學校史編寫組.北京師范大學校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2:113.
[5]教育部教育年鑒編纂委員會.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鑒[M].北京:商務印書館,1948:521.
[6]沈衛威.民國教授的三大榮譽——部聘教授、最優秀教授黨員、院士[J].民國研究,2014(25):25-29.
[7]二十七年度國立各院校統一招生簡章(1948) [B].清華大學檔案館,2011.
[責任編輯:鐘嵐]
[收稿時間] 2019-03-20
[基金項目]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大學西遷與陜西科教文化發展研究”(2018H09)
[作者簡介]伍小東(1982-),男,陜西寶雞人,講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學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