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冠州
關鍵詞:政策性? 投貸聯動? 股權投資? 風險管理
(一)投貸聯動機制的背景和導向。傳統銀行的信貸業務基于較低的風險容忍度,要求融資企業提供高質量的抵質押物,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以“輕資產、高風險”為特點的科技創新企業獲取貸款融資的渠道,銀行面臨新增貸款規模下滑和不良貸款余額上升的困境。同時,互聯網金融、P2P等新興金融主體高速發展,不斷擠壓傳統銀行的發展空間,多層次資本市場逐步建立,金融脫媒時代銀行綜合化經營步伐不斷加快,投貸聯動作為銀行業務轉型的重要路徑,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顯。
投貸聯動業務,是指銀行機構以“股權+債權”的模式對擬融資企業進行投資,形成股權投資和銀行信貸聯動經營的融資模式。在現有的制度框架下,銀行從事投貸聯動業務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如《商業銀行法》直接禁止銀行從事股權投資業務,特殊情況下但書條款留給國家另行規定;《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對銀行開展股權投資業務的風險權重進行了明確規定,即銀行被動持有的企業股權在法律處分期內,以及因政策性原因并經國務院特別批準的企業股權投資的風險權重為400%,其他股權投資的風險權重為1250%。由于政策性銀行目前參照執行商業銀行的相關法律法規,銀行直接持有企業股權不僅需要嚴格的審批和監管,而且承擔著資本風險權重過高的壓力,在資本充足率的約束下直接影響貸款規模。
但是近些年,銀行參與股權投資業務在相關政策文件中逐漸松綁,如2015年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探索試點為企業提供股權和債權相結合的融資服務方式,與創業投資、股權投資機構實現投貸結合;2016年三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創新力度開展科創企業投貸聯動試點的指導意見》,界定了投貸聯動的內涵,鼓勵商業銀行設立子公司以投貸聯動的形式加強對科創企業的金融服務,可以視作監管機構對銀行參與股權投資有限度地放開;2016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的指導意見》,鼓勵商業銀行按照市場化方式有序開展銀行債轉股業務。監管政策的逐步放開對投貸聯動業務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銀行通過特批持牌經營、境外設立子公司、參股基金等方式“曲線”參與股權投資業務,積累了混業經營的業務經驗。銀行現階段開展投貸聯動業務大勢所趨,不僅具有滿足利潤考核的內生動力,而且政策條件相對寬松,投貸聯動成為銀行未來業務的新型增長點。
政策性銀行投貸聯動業務在降低企業杠桿率(“去杠桿”)、促進普惠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過程中承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但在政策法規方面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資本投入和業務開展承擔政策風險。目前只有國家開發銀行全資設立國開金融有限責任公司從事專業的股權投資業務,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均通過總行內設部門的方式開展相關業務。投貸聯動模式對銀行的資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設立投資子公司的政策性銀行開展投貸聯動業務,其中的股權投資部分參照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規定,按400%和1250%執行。以政策性為例,其投資業務品種多為投資與管理對外承諾基金,具有較強的政策意圖,出資金額較大,投資期限較長,短期收益難以實現。投貸業務規模的擴大將成倍稀釋銀行資本金,導致業務發展不可持續。
政策性銀行的投貸聯動業務客觀上屬于起步階段,投貸聯動的戰略意識、業務意識和風險意識還未真正在銀行內部建立起來,風險精細化管理是業務發展的重要保障,是金融改革過程中的重中之重
投貸聯動業務標志著銀行融資時間的前移,針對企業不同階段的特點,提供差異化的融資安排。傳統的信貸風險框架與審慎經營理念成為影響銀行業務轉型的關鍵,信貸項目的估值建立在企業當期現金流和充足抵押物的價值衡量基礎上,股權投資業務介入的是高風險、高成長性的項目,估值建立在企業未來現金流和項目前景的預測和判斷上,對風險的容忍度相對較高。政策性銀行的投貸聯動業務客觀上屬于起步階段,投貸聯動的戰略意識、業務意識和風險意識還未真正在銀行內部建立起來,風險精細化管理是業務發展的重要保障,是金融改革過程中的重中之重。
政策性銀行是政策性金融機構,開展投貸聯動業務是普惠金融的具體貫徹和體現。但是受制于經營管理體制機制、業務風險權重等因素影響,在當前發展階段面臨諸多現實困難,制約投貸聯動業務的進一步發展。
第一,業務平臺未能建立,投貸聯動難以落實。目前除國家開發銀行外,政策性銀行沒有專業的股權投資法律實體,因此投貸聯動業務的持續發展面臨在資金來源和外部審批上的多重困難,外部審批環節較多,內部審批鏈條過長,難以適應投資業務對時效性要求較高的特點,直接限制了業務的發展規模和效率,增加了項目的不確定性。
第二,業務日常操作無法根據投資實際需要進行優化選擇。政策性銀行對外投資目前只能采取單一的直接投資方式,無法靈活使用如可轉換債券、利潤分享貸款等常見的金融工具,分散投資風險、增加投資收益,無法滿足客戶多元資金需求的覆蓋范圍和支持手段。
第三,運營管理難以實現專業化。投貸聯動業務的操作與管理由獨立的部門和分散的貸款單位承擔,未能完全實現前、中、后臺的分工和模塊化管理,銀行的財會、法律、信科等條線部門尚無法為投資業務提供專業化、針對性的管理保障和支持服務。
我國至今尚未有專門針對政策性銀行的法律層級規范出臺,僅有以監督管理辦法為主的部門規章進行約束,效力層級較低。目前投貸聯動業務散見于對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一般立法當中,政策性銀行開展股權投資業務實際上面臨“多重監管”和“特事特批”的困境。監管部門應盡快起草《政策性銀行法》,適時修訂《商業銀行法》、《流動資金貸款管理暫行辦法》等關于限制銀行股權投資的相關規定,避免投貸聯動業務承擔政策風險;同時,積極研究優化銀行資本管理辦法,改變銀行現行風險資產和資本金計量方法,豐富投貸業務風險緩釋措施,構建有針對性的投貸業務監管機制,創造優良的政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