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關鍵詞:上市? 途徑? 動因分析? 長遠發展
眾所周知,資本市場是吸引眾多企業融資的良好渠道,盡管科創板、創業板、中小板的設立使得很多公司獲取了上市的入場券,然而與當前國內迅速增加的企業數量相比,獲得上市的企業鳳毛麟角。基于此,本文從上市途徑選取及企業發展的視角,對影響企業上市的動因展開分析,旨在期望能夠為完善上市機制,促進企業發展獻力獻策。
當前,對于中小型民營企業而言,購買殼資源和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為兩種主要的上市途徑。IPO是首次公開發行上市的簡稱,它主要是指證交所通過首次公開對投資者發行股票,以募集生產所需資金的方式來實現企業上市的一種官方途徑。買殼上市則主要是投資者利用購買空殼公司,對其進行一系列改組、剝離及注入優質資產,來改善公司業績,待恢復融資資質后,進行并購來實現間接上市的一種過程。
筆者結合自身的經驗,發現企業在選取不同上市渠道時,動機也有所不同。IPO上市相對于買殼上市而言,募集資金量較大,且國內市盈率較高,產生較大的溢價,幾乎不存在發行風險且可以快速獲取融資滿足生產經營。然而,IPO上市整套審核周期長、對企業的治理結構、盈利狀況等均有嚴格的要求,入市門檻高,適用于企業具有較高籌資需求、自身實力過硬、不需要短期上市的公司。
買殼上市則與IPO上市的優缺點相背離。它主要是整個上市周期比較短,倘若選取的空殼資源比較干凈,則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內可以實現上市,同時借助于地方政府在審核程序上的支撐,整個過程比較順利。然而,買殼上市的整體成本明顯高于IPO融資成本,同時隨著ST機制的日趨完善及監管的常態化展開,買殼上市獲取的融資額度也比較有限,借助于買殼進行投機倒把、獲取資本溢價的可能性也日益降低。
(一)上市對企業發展的機遇和增加成本因素分析
隨著市場的發展,IPO機制逐步演變,目前推行的注冊制等對于企業上市迎來的發展機遇。一方面,推行注冊制后,有效簡化了股票發行中的層層審核機制,證交所不再對上市公司未來市場前景及價值進行精確預判,只對上市公司財務指標進行核算,減少了對中小企業的束縛,獲得與大型企業同等的入市基于,增加了融資渠道。另一方面,有效縮短了審核時間,節省了企業上市的成本。在原有審批制、核準制下,由于上市資料審核周期長,在審核過程中需要反復進行財務資料的更新需要承擔較大的財務成本,而在注冊制下,各部門各司其職,有效縮短了審核時間,間接為企業降低了成本,提升上市效率。
一些企業考慮到上市所增加的成本因素,對上市有所顧慮。分析發現,在上市過程中,企業一般會遇到成本增加因素包含四大類。一是稅務成本,一般企業在上市后需要補繳一部分稅款,這主要是由于企業財務管理機制不健全、財務人員綜合素養不足等造成的。二是社保成本。當前很多企業尤其中小企業存在不同程度的勞動用工不規范的問題,而有關部門對于勞動用工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因此上市公司需要對員工社保基數、加班工資等進行審核,在此期間需要支付社保成本。三是高管的薪酬。普遍而言,企業上市后,高管除固定薪資之外,還需要持有激勵成本,這部分新增人資成本必不可少。而對于中小企業而言,由于崗位設計不健全等,為滿足公司上市的需求,臨時招聘技術及管理人才,從而增加薪酬成本。四是上市籌備服務費用。企業上市多數情況下需要配合中介機構得以完成,中介費用取決于融資額度、企業規范的復雜度、市場行情、合作方規模等。
(二)上市對企業長遠發展有利成因分析
筆者結合自身經驗分析發現,上市對于企業長期發展呈現出三方面的利好效應:
首先,企業上市可以基于發行股票獲得較大融資,來保證企業生產經營資本,減少企業因為間接融資而衍生的風險,分散企業經營風險,實現業績提升。
其次,企業上市有利于規范企業內部治理,提升企業現代化經營管理水平。在上市過程中,中介機構會診斷企業在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同時對企業開展專項培訓及技術輔導,有利于企業進行改制及重組,明確資金投向。同時上市可以全面加強企業基礎管理,有利于企業步入規范化、正規化的軌道,降低企業經營風險,促使企業健康有序成長。最后,成為上市公司可以為企業樹立良好的品牌效應,使得各大媒體持續關注企業發展動向,通過招募書等可以讓公眾更加了解公司,增加投資者的關注度,為企業開拓市場助力添彩。
筆者認為,在當前經濟新常態下,引導更多有潛力的企業通過IPO渠道上市,是改善企業融資環境,促進社會主義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然而在這一發展過程中,證監會部門應加強自我完善及風險把控,必須對于首次公開發行中出現的“三高”現象,必須及時地找出有力措施予以治理,加大懲罰成本,才能使國內資本市場的融資分配秩序走上正軌。
同時,筆者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由于國內市場固有制度缺陷而導致的“殼”資源較為豐富和過度炒作效應不會立即消失,筆者認為證監會不僅應加強對企業買殼行為的信息披露,同時需要強化買殼管理,提升中介在買殼中的服務質量及參謀作用,為中小企業買殼降低操作風險,提升成功率。
總而言之,政府作為投資者和市場的中介組織,應不斷根據市場需求,完善IPO入市機制,綜合考慮兩者的利益,及時根據企業方的反饋及投資者的意愿,使更多優質的企業通過IPO方式獲取上市入場券,使企業獲取良好的融資渠道,消除企業的擔憂及顧慮,為企業搭建良好的競爭平臺,助力企業實現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鄭蓉,干勝道.民營公司上市渠道選擇的背景、動機及影響研究[J].西南金融,2014(11):27-30.
[2]王振.企業上市前期規范工作注意事項[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6(03):2.
[3]黃迪. 物產中大整體上市動因及效果分析[D].河南財經政法大學,2019.
[4]上市機遇or挑戰[J].中國勘察設計,2017(10):26-27.
[5]孫瀛.科技創新企業A股上市傾向及其途徑比較分析[N].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9,37(03):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