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瑾艷 楊官蕓 李連營 王韶峰
關鍵詞:財務評價模型? 營改增? 方法與參數(第三版)
2016年3月1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方案,明確自5月1日起,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將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納入試點范圍。這意味著,營業稅全面退出了歷史的舞臺,營業稅與增值稅并存的年代已不復存在。營業稅改增值稅,簡稱營改增,是將原繳納營業稅的應稅項目改成繳納增值稅。納稅人繳納增值稅是只對產品或者服務的增值部分納稅,減少了重復納稅的環節,可以促使社會形成更好的良性循環,有利于企業降低稅負。
方法與參數(第三版)由國家發改委和建設部于2006年發布,當時處于營業稅與增值稅并存的年代,故經濟評價方法及參考表是兼顧兩個稅種建立起來的。在全面營改增后,增值稅獨立存在,故原財務評價方法及表格可做適應性優化與調整。
營業稅與增值稅均屬于流轉稅,是兩個獨立而不能交叉的稅種, 增值稅的征稅范圍與營業稅的征稅范圍是相互排斥的,除此之外,兩者根本區別在于商品流動中的計稅方法上,營業稅與增值稅分別屬于價內稅和價外稅。
價內稅是稅金作為商品價格的一部分存在的稅收方式,其計稅基數為含稅商品價格。價內稅具有隱蔽、間接、穩定的特點,然而會造成重復征稅。
在價外稅條件下,購買貨物人支付的商品金額由商品價格和商品稅金兩部分組成。在會計分錄上的處理,增值稅計入應交稅費,可知其價外稅的本質特點,不構成商品價格組成部分。增值稅以不含稅價格計征稅款,一般不會產生稅上加稅的重復征稅問題。整個生產、銷售環節中,有增值才征稅沒增值不征稅,承擔稅費是最終消費者。價外稅具有直觀、透明、中性的特點,有利于納稅人相互監督并了解對國家貢獻的大小。作為國家財政收入的增值稅來源包括兩部分:一是在生產、批發、零售等環節由國家稅務局負責征收的增值稅,稅收收入中75%為中央財政收入,25%為地方收入;二是進口環節的增值稅由海關負責征收,稅收收入全部為中央財政收入。
建設項目經濟評價包括財務評價(也稱財務分析)和國民經濟評價(也稱經濟分析)。財務評價是在國家現行財稅制度和價格體系的前提下,從項目的角度出發,計算項目范圍內的財務效益和費用,分析項目的盈利能力和清償能力,評價項目在財務上的可行性。財務評價是企業投資決策的重要基礎,而財務評價模型是通過一系列財務評價報表,建立基于工程經濟方法的數學模型用于計算財務評價指標。模型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直接影響財務評價結果,進而影響投資決策。本文僅針對財務評價進行論述,不考慮國民經濟評價。
財務評價參考表分為財務評價輔助報表和財務評價報表,財務評價輔助報表是財務評價報表的基礎,財務分析報表是用于計算財務評價量化指標的報表。財務評價輔助報表主要包括建設投資估算表、建設期利息估算表、營業收入\營業稅金及附加和增值稅估算表、固定資產折舊費估算表/無形資產和其他資產攤銷估算表以及總成本費用估算表;財務評價分析報表主要包括項目投資現金流量表、項目資本金項目流量表、利潤及利潤分配表、財務計劃現金流量表、資產負債表以及借款還本付息計劃表。
全面營改增后,對主要影響財務評價結果的報表項目進行優化處理。
(1)建設投資估算表主要用于體現形成工程實體的直接費和間接費的投資金額,是項目總投資的主要組成部分。營改增后,建設期間所形成的進項稅額可逐年抵扣,因此,建設投資估算表中應明確建設期間形成進項稅額。
(2)營業收入、營業稅金及附加和增值稅估算表中,根據價外稅的稅務原理,營業收入應體現為不含稅價格,銷項稅額以不含稅價格為基數進行計算,進項稅額有兩個來源:一是運營期間運營成本所形成的進項稅額;二是建設期間投資所形成的進項稅額,此部分進項稅額進行稅務認證后可在運營期間做為留抵進項稅額逐年抵扣。其模型處理辦法為:
增值稅=if(max(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運營成本所形成的進項稅額,0)=0,0,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運營成本所形成的進項稅額-當期可抵扣的留抵進項稅額);
當期可抵扣的留抵進項稅額=if(max
(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運營成本所形成的進項稅額,上期結轉的留抵進項稅額)=上期結轉的留抵進項稅額,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運營成本所形成的進項稅額,上期結轉的留抵進項稅額);
結轉至下期的留抵進項稅額=上期結轉的進項稅額-當期可抵扣的留抵進項稅額+if(max(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運營成本所形成的進項稅額,0)=0,當期運營成本所形成的進項稅額-當期銷項稅額,0);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一個項目進項稅額非常大,可能很多年不用繳納增值稅,并且運營期末可能存在留抵進項稅額。
(3)關于固定資產折舊費估算表/無形資產和其他資產攤銷估算表,繳納營業稅時期,建設期間形成的進項稅額無法進行抵扣,故將其計入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資產價值。繳納增值稅后,建設期間形成的進項稅額可逐年抵扣,故此部分進項稅額不應計入資產價值,因此形成資產價值應為項目總投資扣減此部分進項稅額后的金額,并以此作為基數計提折舊或攤銷。此部分進項稅額來源為建設投資估算表。
(4)總成本費用估算表體現的是運營期間所形成的所有成本和費用的總和,是計算當期損益的基礎,其主要包括生產成本、管理費用、財務費用以及營業費用,繳納增值稅后,除無銷項稅的項目或小規模納稅人以外,此部分成本和費用均應為不含稅金額,此部分形成的進項稅額應體現在營業收入、營業稅金及附加和增值稅估算表中。對于無銷項稅的項目或小規模納稅人,進項稅額計入成本處理。
(5)利潤與利潤分配表是基于權責發生制原則建立的,可用于計算利息備付率和償債備付率,以及總投資收益率(ROI)和凈資產收益率(ROE)等指標,其等式為:利潤=收入-成本。由此等式可知,利潤表中不應體現增值稅,只體現作為成本項目的附加稅。
利潤總額=營業收入-增值稅附加-總成本費用+補貼收入;
營業收入和增值附加來源于營業收入、營業稅金及附加和增值稅估算表,總成本費用來源于總成本費用估算表。
(6)項目投資現金流量表和項目資本金現金流量表是財務評價模型中最重要的兩個表格。項目財務評價包含兩個過程:先融資前分析,后融資后分析。融資前分析,即在不考慮項目融資條件下進行的項目盈利能力分析,剔除一切融資因素影響,評價項目本身的收益情況,同時也是對各種技術方案進行經濟比選,選擇技術可行、經濟最優的方案作為目標方案,此階段關注的指標是項目投資現金流量表所獲得的項目投資財務內部收益率;融資后分析是針對目標方案,在融資前分析的基礎上,制定融資方案,對項目盈利能力、償債能力和財務生存能力進行分析,是比選融資方案,進行投資決策和融資決策的依據,此階段不僅關注項目投資財務內部收益率,亦關注資本金財務內部收益率,評估融資帶來的杠桿舉升效益。簡而言之,融資前分析,解決的是項目本身經濟性以及技術方案選擇的問題;融資后分析,解決的是項目資金來源的問題。現金流量表構建的理論基礎是收付實現制,反映的是項目現金實際流入、流出的情況,體現資金時間價值。作為價外稅的增值稅雖不構成商品價格的組成部分,然是真實現金流的一部分,故在現金流量表里應予以體現。以項目投資現金流量表為例。
現金流入=營業收入+銷項稅額+回收固定資產余值+回收流動資金(+回收進項稅額);
現金流出=(含稅)建設投資+流動資金+經營成本+經營成本所形成的進項稅額+增值稅及附加;
可做如下驗證:銷項稅額=建設投資中的進項稅額+經營成本所形成的進項稅額+增值稅,等式成立則正確。
對于有些項目,運營期末可能存在進項稅額未抵扣完,存在留抵的情況,可做如下處理:一是從單項目核算角度出發,此部分進項稅額作為沉沒成本處理;二是作為一個納稅主體,留抵的進項稅額可用于其他項目產生的銷項稅額,故運營期末對此部分進項稅額進項回收處理。
全面營改增后,可以降低企業稅負,提高盈利能力,促進有效投資,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產業乃至整個經濟體的結構性改革。因此,對于經濟評價人員來說,緊跟稅制改革步伐,優化建設項目投資財務評價方法,真實評估投資項目盈利能力,以促進企業經濟良性發展,實現社會資源有效配置。
參考文獻
[1]周敏.淺談營改增后對企業會計處理的影響[J].科學與財富,2016(27).
[2]劉學權,李軍.投資項目財務評價體系構建與模型實現[J].工業技術經濟,2007(26):1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