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滌非


摘 要:洛陽市宜陽縣趙堡鎮伊洛區抗日根據地是豫西地區較早的革命根據地之一,曾被人稱為“小延安”,人們也叫它“紅趙堡”。近年來伊洛區抗日根據地部分遺址得到復原,本該得到足夠重視的紅色文化建設卻遠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其輻射半徑小,對周邊群眾的影響力不夠,有時甚至無人拜訪。針對這些情況,如何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利用好當地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可以說迫在眉睫,文章就這些問題做一簡單探索,以更好地服務紀念館的建設。
關鍵詞:伊洛革命抗日根據地;馬河會議;紅色教育;愛國主義
眾所周知,博物館、紀念館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宣傳文明成就的重要窗口,而革命類遺址紀念館作為政治文化宣傳的重要陣地,對于宣揚愛國主義和紅色精神有著重要的責任和意義。
洛陽市宜陽縣地處河南省西部,中華民族發祥地河洛地區,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1944年4月18日,日軍發動河南戰役, 5月1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向河南發展方針的指示》,指出“河南地方黨員在目前情況下,應該起來參加與領導河南人民抗戰,應該組織抗日游擊隊及人民武裝,建立根據地保衛家鄉”。自9月起,委派6支八路軍部隊進入豫西,10月八路軍部隊及地方黨員們來到地形隱蔽、群眾基礎良好的馬河村,在本村中共黨員何景寬家窯洞內召開了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馬河會議,隨后宜陽共產黨人在八路軍豫西抗日獨立支隊的幫助下創建伊洛區抗日根據地,帶領宜陽人民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抗日反頑斗爭,為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做出了貢獻,在此期間涌現了許多英雄人物,他們的事跡成為激勵人們奮進的精神力量。
1 會議遺址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016年,火箭軍某部隊響應黨中央精準扶貧號召,分包宜陽縣趙堡鎮馬河村。為紀念伊洛區抗日根據地,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部隊決定恢復伊洛區抗日根據地馬河會議遺址。
從2017年7月到2018年5月,一期工程初步完成,遺址總占地800平方米。廣場北面是遺址主體部分(圖1),有一700平方米、黃墻黑瓦長方形院落。通過農家小門樓,進得院內,正面4孔“延安式”窯洞,裝心門,花格窗,每孔30平方米,窯洞正上方紅字書寫“伊洛區口根據地馬河會議遺址”,每字一米見方。右手一座遺物陳列室,三間兩層150平方米。院內雕塑解放軍銅像兩座,一座握槍,似站崗狀,一座手持望遠鏡向遠處眺望。窯內再現當時會議情況,八路軍在和地方人員商量工作,討論成立根據地事宜。
可以說,會議遺址建設非常不錯,擁有值得參觀和了解的歷史。但據相關部門統計,會議遺址紀念館很少有人參觀,且觀眾多為宜陽縣的居民,而對周圍的縣市,如洛陽市、伊川縣等的影響非常小,多數人只知道有“紅色趙堡”之稱的趙堡鎮,卻不知道趙堡鎮有如此價值的紀念館。因此,會議遺址紀念館輻射半徑非常小,對周邊群眾的影響力不夠,遠達不到其本該具有的影響力和宣傳力。這種紀念館價值與現實影響力遠遠不成正比的情形,著實令人遺憾。
究其原因,無非以下幾點:首先,對紀念館的重視程度不夠。在整個宜陽縣縣城找不到有通往“紅色趙堡”的指示牌,紅色教育沒有被完全重視起來,根據地遺址讓參觀者感覺“為了建設而建設”,沒有物盡其用,從而形成一種“資源浪費”。其次,紀念館的宣傳教育不理想。馬河會議遺址紀念館在宣傳教育方面并無專門的人員配置,如遇賓客前來參觀會邀請當地的中小學老師來兼職講解,這種沒有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來進行宣教工作的實際情況很容易造成技能不夠熟練、業務生疏、對于展陳的內容研究不夠、宣教工作針對性不強等問題發生,這對于紀念館的宣教質量和參觀者的調研過程都是不理想的。最后,紀念館的宣傳平臺過于單一。該紀念館在宣傳上仍是根據行政指令去指導工作,然后在廣電傳媒、報刊上進行傳統意義的宣傳。但是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這種相對傳統的宣傳方式顯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宣傳的時間和空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這都會導致無法吸引更多的觀眾,尤其是年輕群體。
2 紀念館宣教工作開展的對策
新時代紅色紀念館如何順應新變化、新發展、新要求更好地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更好服務公眾,尤其是黨員干部、青年學生汲取精神力量,牢記初心使命,筆者嘗試淺析該紀念館開展宣教工作的相關對策。
2.1 深度挖掘利用紅色資源,充分發揮紀念館社會職能
宣教工作是博物館、紀念館社會教育職能的具體體現,是一項群眾工作,與廣大群眾有著密切的聯系,宣教水平代表著館區的形象。挖掘利用紅色資源,傳承革命文化,在感悟紅色歷史中傳承紅色基因可以獲得無窮的力量,風雨無阻、奮勇向前,可以更好地強信心、聚民心。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提升館區名氣。在當今物質大潮的沖擊下,作為精神文化領域的紀念館事業尤其是此類小型紀念館,遠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如果再不注重形象宣傳,即使內容再豐富,也一定是“門前冷落車馬稀”。宣傳部門可以加大媒體宣傳力度,紀念館充分利用宣傳媒體平臺,加強紅色文化宣傳,利用新型媒體打造紅色網紅文化,通過直播等多渠道吸引更多觀眾前來參觀,同時積極開展線上資源、線上推送等多種服務方式,提升服務質量,持續為廣大群眾提供強大的資源保障。
二是打造紅色景區,串聯紅色資源。抗日戰爭時期,宜陽縣趙堡鎮是豫西地區較早的革命根據地之一,被人稱為“小延安”,人們也叫它“紅趙堡”,宜陽實際上一度成為黨在豫西工作的中心區域,紅色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可以按照國家發展紅色旅游的相關規劃,串聯復建宜陽縣抗日民主政府、馬河會議遺址、伊洛軍分區司令部、伊洛特委舊址(圖2)、伊洛專署舊址(圖3)、趙堡革命歷史紀念館等紅色資源,以紅色遺址為載體,以紅色文化為核心,多措并舉推進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建設工作,打造“紅色文化生態圈”,成為觀者了解歷史、緬懷先烈、堅定文化自信的所在。
三是依托紅色資源,打造特色文化。在參觀學習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活動形式,將開展主題活動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學習、脫貧攻堅、愛國教育等緊密結合,真正讓觀者近距離感受先烈們崇高的革命精神,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感先烈之功業,勵后人之壯舉”, 樹立榜樣力量,堅定理想信念,奮發有為,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
2.2 創新宣教模式,豐富宣傳載體
不僅僅要促進宣教形式的創新,更要注重宣教理念的與時俱進。
一是要找準游客的興趣點,增加體驗式教育,針對不同的游客群體,因人施講,制定多種不同的宣教模式。面對年輕群體、學生群體對于革命歷史了解不多的情況,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模擬體驗,通過眼觀、手觸、耳聞等親身體驗讓他們更好地感受到紅色文化的精神與魅力,也可邀請革命英雄后代進行革命故事講授,精選典型的身邊的革命事跡。時間不宜過長,但可以有互動場景,真正讓青年學生參與進來,還原當時的真實環境,感受到革命年代的艱辛與執著,只有真正被歷史感動,才會做到不忘歷史、不忘初心,傳承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為經濟社會的發展貢獻出自己最大的價值。
二是可以建立大中專院校、黨校的現場教學點。廣大青年學生、黨員干部在接受理論學習的同時進行現場教學可以說是這些年越來越受青睞的教學方式。通過現場教學的鮮活課堂來更好地開展紅色經典教育,學員到達教學現場后由現場教學點專業人員進行現場講解,既能感受到直觀現場,又能深入學習相關背景知識,同時加強互動,注重啟發,強化研討。學員親自參與現場教學所涉及問題的思考、整理、歸納、提高、總結等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能力提高的過程,比教師直接講授更有意義,可以更加有效地讓觀眾學到心坎里,感觸更深,學以致用。
三是適當安排現場講解與表演相結合,打造核心演出劇目,可以通過“說、唱、跳”等文藝形式增加歌舞、相聲、現場還原表演等體現,把表演融入紅色文化宣傳的精髓,寓教于樂,增加觀眾的體驗感、代入感、新鮮感和吸引力。再融入一些新型宣傳方式,如網紅直播、錄制短視頻,吸引更多的觀眾前來參觀,學習瞻仰革命文化。
四是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推出“重溫入黨誓詞守初心、堅定理想信念擔使命,獻一束鮮花,聽一次紅色黨課,參觀一次紅色展覽”等內容的特色活動。通過一系列主題活動的開展逐步把紀念館的各項活動常態化,創新服務理念,打造豫西地區紅色紀念館的精品。
2.3 加強講解員隊伍建設,深挖紅色文化理論基石,講好紅色故事
新形勢下紀念館的發展離不開宣教隊伍的建設,而宣教隊伍的建設又是馬河會議遺址紀念館的薄弱環節。身處紅色革命老區必須要深入挖掘其精髓要義,同時結合實際揭示出紅色精神的時代價值,只有如此方能釋放出更強的感召力和感染力。
一是著手打造具備較高水平的講解員團隊。專職的講解員隊伍不僅局限于馬河會議遺址紀念館,還可以涵蓋串聯趙堡革命歷史紀念館等多家紀念館、博物館。在宜陽縣范圍內精選以黨校教師、中小學教師為主的講解員隊伍,由上級部門組織專家把關,打造符合實際需要的具有較強針對性的精品現場教學課堂,塑造出一批“知識型”宣教隊伍。
二是注重因人施講的運用,講好紅色故事。一定要從因人施將上下功夫,面對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文化程度的群體可以從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講解入手。對于成年人,可以更多地從革命歷史進行深度講解,啟發觀眾對于紅色文化的深度思考,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革命精神的教育和洗禮,引導大家在工作中發揚革命精神,增強愛國愛崗敬業意識。對于青少年學生,可以更多地側重于激發大家對革命歷史趣味性的培養,引導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體系。
3 結語
對于基層革命紀念館而言,宣教工作舉足輕重而又任重道遠,博物館的宣傳教育需要借力新時代紅色教育的東風,更重要的是宣教隊伍對于服務意識、專業素養、敬業意識的思索,在傳承經典、樹立形象的同時與時俱進、銳意進取,適應時代潮流,發揮其最大的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中共宜陽縣委黨史辦公室.宜陽革命史[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2]陳尚壯,李威武.伊洛區抗日根據地[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
[3]肖娟.新形勢下博物館宣教工作創新方向—以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宣教工作為例[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8(1):121-122.
[4]唐軍富.革命紀念館(博物館)與紅色文化傳承[C]//楊衛東.“紅色文化論壇”論文集.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2.
[5]劉立偉.淺談新時期紀念館宣教工作的創新與發展[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5):158-160.
[6]王軍參.傳承紅色基因 更好服務公眾—以西柏坡紀念館宣教隊伍建設為例[J].黨史博采:下,2018(11):53,59.
[7]崔佳梅.淺談基層博物館宣教工作的功能意義和開展策略[J].北方文學,2015(1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