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平



夏承燾 Xia Chengtao
夏承燾( 1900-1986),浙江溫州人。字瞿禪,晚年改字瞿髯,號髯翁、謝鄰,室名月輪樓、天風閣。生前為之江大學、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代表著作有《唐宋詞人年譜》《唐宋詞論叢》《姜白石詞編年箋校》《夏承燾詞集>《天風閣詩集》《天風閣學詞日記》等。
夏承燾先生是—代詞宗,在當代詞學研究與詩詞創作方面成就非凡。除了詩詞,夏先生生平主要的愛好是書畫。尤其是在書法方面,呈現一種清雅、瀟散之風,一種學者和詞人才有的文氣。
夏先生祖籍浙江溫州,曾居住在謝靈運故居的附近,故他有—個別號“謝鄰”。他在溫州完成了小學和師范學院的學業,較早參加了工作,曾在家鄉擔任小學與師范學院的教師,后輾轉嚴州(現浙江建德梅城)、杭州之江大學、龍泉浙江大學分校、杭州浙江大學、杭州大學任教,晚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
溫州地區古稱永嘉。在六朝時朗,謝靈運等北方籍文人使這里的詩歌文化大盛,成為享譽中國文學史的“山水詩”的發源地。之后的“永嘉學派”逐漸輝煌,又有孫詒讓等國學大師名噪至今。就連大書法家王羲之也在此生活過。現在溫州城里的“墨池”,是王羲之當年揮灑翰墨的遺跡。
人文環境的影響無疑會讓夏承燾從小受到熏陶。
我特別欣賞鄭重先生在《夏承燾墨跡選》的“序”里說的—段話。這段話的精彩之處,在于將夏先生的詩情與書意融為—體并做了解讀:
就在這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西湖泛舟,吟唱著髯翁的西湖小令。夢境與詞境合一,關極了。醒來,忽有所悟,髯翁的詞只有在夢里讀,才能讀出蘊含的味道來。轉而一想,為什么沒有夢到他的書法呢?唐代杜甫是詩圣,李賀是詩鬼,中間有一個李白,人們稱他為詩仙。髯翁不也早就被人們稱為詞仙嗎?正是他詞中的那種仙氣,使讀者沉浸在夢幻之境,當然他的書法也就被詞的仙氣籠罩著了。
還沒有見過—本書法集的“序”中這么寫的。但回頭想想也是,多數人只知道夏承燾是詞人、詞學家,不了解他的書法藝術。所以“序”的作者,指出他的書法有詞的“仙氣”是有啟示作用的。
夏先生的書法好,但從來不以書法而聞名。他的字,是比較典型的清末以來民國文人書法風貌。清末到民國,中國書法的現象大致有兩種走向:—是以康有為為首的以“大興碑學”為旗幟,顛覆以往以帖學為圭臬的美學觀念,從碑及寫經殘紙等出土文物中尋找古人傳統,其后果是雖然大都是古樸之美,但也有字不成字的丑陘之作;二是以學人為主,在變幻的風云中堅守學術正脈,講究人品、文品、書品的統一,不輕易丟棄文人的“清” “雅”之氣,于是出現了—些看上去比較“低調”的文人書法。夏先生書法大致歸于后類。
夏承燾從1929年開始習書。他先從篆書及行草人手,再寫大字《文殊經》,也臨過《集王(圣教序)》和孫過庭<書譜》。后來由于學業與教書的關系,他對沈曾植、馬一浮的書法也有所取法。當時名滿書畫界的余紹宋先生,對夏先生的書法也有贊許。這些文壇與書畫界的大家,對夏先生書法觀念的形成與風格的成熟,都有不少影響。我們今天看夏先生的書法,不難發現在結體和用筆方面有沈曾植、馬一浮、余紹宋的影子。當然,書法重“氣”。夏先生書法之氣,主要得益于他充沛的詩情和詞學研究中養成的醇厚心境。
夏先生中年和晚年結交的書畫家朋友頗多,互有取法得益。如曾經任浙江文史館館長的酈承銓、浙江考古所顧問沙孟海、文化部副部長鄭振鐸以及遼寧博物館館長楊仁愷等,皆有交往。其侄夏子頤,是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的著名書畫家、木版水印專家。與同樣是書畫愛好者的任銘善,則經常互贈書畫。但夏先生擅長畫荷花,任先生擅長畫梅花,而任早年在之江大學是夏先生的學生,后來又同為浙江大學、杭州大學的教授,故來往甚密。夏先生有詩“戲”言: “事事輸君到畫花,墨團羞對玉槎櫪。不如聽我說舊夢,湖月圓時船到家。”(《為心叔畫荷》)其中流露出濃濃的師生情誼,也展現出夏先生的謙和精神。
2020年6月21日于北京
約稿、責編:史春霖、金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