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君慧 彭慶陽

內容提要:關于王羲之曾任吳興太守一事,由于《晉史》沒有記載,傳世文字也少有涉及,故在過去難以下定論。本文試通過王羲之在湖州為官時期的藝術活動以及地方志史料的記載,來確認王羲之湖州為官的史實。
關鍵詞:王羲之;湖州;吳興太守;升山
吳興(今浙江湖州)自三國吳寶鼎元年(266)置郡以來,一直為江表大郡之一。這里有著特殊而優越的自然條件,再加上自東晉(包括宋廷南遷)士人南下,典雅深沉的“精英文化”與本土原有的自由天真的當地文化相結合,遂生出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自古以來,湖州又是著名的“文物之邦”,具有深厚的文化遺產和濃郁的人文氣息,元趙孟頫《題先賢張公十詠圖張先子野之父》贊曰: “吳興瀟灑郡,自古富人物。”[1]僅瑯琊王氏一族在此為官或客居的文學藝術家就有王羲之、王坦之、王獻之、王胡之、王僧虔、羊欣、智永禪師等人,譜寫了璀璨的人文篇章,其中以王羲之在湖州為官最為顯名。
“書圣”王羲之( 303-361)步入仕途,最初官職是秘書郎,后朝廷以其少有美譽,公卿愛其才器,先后被委任臨川內史、江州刺史、吳興太守、會稽內史等職。因《晉史》沒有記載,傳世文字也少有涉及,故關于王羲之在湖州為官之事在過去沒有定論。但通過王羲之在湖州的逸事佳話以及地方志史料的記載來看,王羲之確實曾任過吳興太守一職。
一、王羲之在湖州的逸事佳話
到浙江湖州中國湖筆博物館參觀,常常會聽到關于“書圣”王羲之與湖筆的故事。王羲之當年為了得到心愛的毛筆,曾親手寫過《求筆帖》給制筆世家安徽宣州陳氏,明謝肇淛《五雜俎》記載: “相傳宣州陳氏,世能制筆,有右軍與其祖求筆帖藏于家。”機緣巧合,永和四年(348),王羲之來到吳興(今湖州)任太守,當時的湖筆制作已出現了金銀銅和琉璃象牙筆桿,堪稱豪華。王羲之認為筆桿越重,反而影響書寫發揮。明陶宗儀《說郛》記有王羲之《筆經》一文,云:“昔人或以琉璃、象牙為筆管,麗飾則有之,然筆須輕便,重則躓矣。”湖州盛產竹子,于是,輕靈的竹梗從此就成為湖筆筆桿材料的首選。永和七年(351),王羲之改任右軍將軍、會稽(今紹興)內史。永和九年( 353)三月三日上巳節,王羲之使用湖州帶去的鼠須筆和繭紙,于會稽山陰之蘭亭雅集上成就了人稱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
王羲之與湖筆的故事在當地可謂家喻戶曉,還有一則關于他和“裹鲊”美食的故事在當地也是婦孺皆知。裹鲊是當時吳興的一種美食,乃經過腌制并拌米粉用荷葉包裹而蒸的魚塊,今仍存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對裹鲊制作方法有詳盡的記載:
作裹鲊法:臠魚,洗訖,則鹽和糝。十臠為裹,以荷葉裹之,唯厚為佳,穿破則蟲入。不復須水浸、鎮迮之事。只三二日便熟,名曰“曝鲊”。荷葉別有一種香,奇相發起香氣,又勝凡鲊,有茱萸、橘皮則用;無亦無嫌也。
王羲之經常用裹鲊送給親朋好友,他在吳興任上所寫的《吳興鲊帖》(已佚)、《裹鲊帖》兩帖便是送裹鲊時所附的便條。
《吳興鲊帖》釋文:
今付北方脯二夾,吳興鲊二器,蒜條四千二百。
此帖收錄在明末湖州詩人董斯張所撰的《吳興備志》中。
《裹鲊帖》釋文:
裹鲊味佳,今致君。所須可示,勿難。當以語虞令。
《裹鲊帖》為草書,3行18字,高29厘米,入刻《寶晉齋帖》。元趙孟頫《論書》詩對王羲之《裹蚱帖》給予了由衷的贊譽:
右軍瀟灑更清真,落筆奔騰思入云;襄鲊若能長在世,子鸞未必可驚人。[1]
清王澍《竹云題跋》稱:
《裹鲊帖》乃右軍晚年書,筆力沉勁,獨最他帖。故薛紹彭贊有“右軍為書,暮年更妙,《裹鲊》一出,眾帖咸少”之語。真跡在北平孫少宰承澤家。[2]
清楊守敬《學書邇言》載:
《裹鲊帖》,明末真跡尚存,孫退谷嘗刻之,有米友仁跋。余《鄰蘇園帖》從之出。[3]
以上關于王羲之的逸事佳話在《影響中國的湖州人》(中華書局,2019年版)、《翰墨清遠——湖州歷代名家書畫》(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8年版)、《中國國家人文地理·湖州》(中國地圖出版社,2017年版)等書中均有不同的記述。這些亦可作為王羲之湖州為官的資料來進行研究。
二、王羲之湖州為官的方志記載
(一)王羲之與升山
在湖州東郊10公里處有個歷史悠久、風光旖旎的山村——升山村,村因“升山”而名,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除去菱湖狄港,就是升山塘老”之美譽。升山原稱歐余山、歐亭山。清同治《湖州府志》載: “越王無疆封會稽,為楚所滅。無疆子碲更封于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遂以為氏。”相傳東晉時,王羲之做了吳興太守,常攜同僚詩友“升登”于此,并在山上構筑了烏亭。這是有史料記載的,南朝梁文學家、史學家吳均撰《吳興入東記》記載: “晉王羲之為太守,常升此山,嘗顧謂賓客日: ‘百年之后,誰知王逸少與卿游此山乎?!因有升山之號。”天監二年( 503),吳興太守柳渾召吳均為主簿。《吳興入東記》蓋作于天監十六年( 517)春,并作為地理類收錄到吳均三十卷著述《齊春秋》中。吳均是當時頗有成就的文學家,而且他任吳興主簿距王羲之去世僅140多年,其所記當屬可靠。作為研究王羲之的資料,《吳興入東記》有著很高的價值,它可以校補《晉書》本傳對王羲之記載的不足。關于王羲之與升山,唐顏真卿在吳興刺史任上所撰的《石柱記·山川-升山>也有記載:“吳均《入東記》(碑)、晉吳興太守王羲之(所筑的)烏亭。”[4]《石柱記》記載浙江湖州地區古今多種情況,故歷來被人視作志書一類。清目錄學家、藏書家周中孚(湖州人)在《鄭堂讀書記補逸》中對《石柱記》有詳細記述:
唐顏文忠真卿為湖州刺史時,嘗記境內山川、陵墓、古跡、古器,鐫諸石柱,立于杼山,……歷七百余年,競至湮沒,賴宋次道敏求《顏魯公集》載有記文,然亦僅存烏程、長城、安吉三縣,……(后)為乾隆初修志者之取資。[5]
明文人張羽早年隨父宦江浙,后徙于吳興,明曹學儉編《石倉歷代詩選》中收錄了張羽的《游升山》,詩云:
升山橫道旁,秀色佳有余。雖微千仞岡,層巒自縈紆。右軍晉高士,曾此眺郊墟。苔徑存遺跡,千載沒荒蕪。想當登臨日,俯仰凌八區。放浪形骸外,游目多所娛。惜無登高作,儷彼蘭亭書。我思見其人,臨風一踟躕。
“右軍晉高士,曾此眺郊墟”則說明王羲之曾登臨升山游覽。
(二)地方志及史料的記載
南朝梁、齊時期的陶弘景與吳均是同時代人,其《與梁武帝論書啟》云:
逸少自吳興前,諸書猶為未稱。凡厥好跡,皆是向在會稽時,永和十許年中者。[6]
此中所記明確王羲之任吳興太守。
唐大歷年間吳興刺史裴清所撰的《吳興太守歷官記》刻于吳興名碑《晉太守謝公碑》的背面,鐫有“自晉王羲之洎陳任忠凡四十四人”[7]名單。
唐詩人顧況是湖州人的女婿,唐僧皎然《送顧處士歌》序中有證:“吳興邱司儀之女婿,即況也。”顧況多次到湖州并撰《湖州刺史廳壁記》云: “江表大郡,吳興為一……其刺史沿革不同,或稱太守,或稱內史,或稱都督……其鴻名大德,(太守一職)在晉則顧秘、顧眾、陸統、陸納、謝安、謝萬、王羲之、坦之、獻之……”[8]
元吳興人趙孟頫撰有《湖州路總管府題名記》記載王羲之曾為吳興太守。
《浙江通志·職官》在“吳興郡太守-內史”一欄中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名錄,湖州歷代志書中也有記載。
另外,關于王羲之湖州為官年代,一說永和年間(約348-350),一說寧康、太元年間(約373-379),關于二者之說就要提及一下王羲之的生卒年問題。由于《晉書>本傳、《世說新語》劉注等歷史文獻沒有關于王羲之生卒年的記載,故有多種說法。迄今為止,王羲之生卒年有六說:303-361年、304-362年、306-364年、307-365年、321-379年、303-379年,現學界多采用303-361年說。今從《郗璿墓識》(石藏會稽金石博物館)可知:王羲之在其夫人過世之時(升平二年即358年)“年五十六”,推算其生年應為303年。既然“年五十九卒”,當為后其夫人三年過世(升平五年即361年)[9]。有此鐵證,王羲之生卒年應定在303-361年,那么關于王羲之出任吳興太守的年代(約373-379)也就不成立了。
三、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對王羲之湖州為官時期的藝術活動考辨,可以確認王羲之曾任過吳興太守。王羲之在湖州為官期間,不僅把吳興郡治理得井井有條,政通人和,而且經常與名儒雅士聚集在湖州進行文化活動。這無疑增加了湖州文化的底蘊,也豐富了“江表大郡,吳興為首”之說。
參考文獻
[1]趙孟頫.松雪齋集[M]北京:中國書店,1991
[2]王澍虛舟題跋;竹云題跋[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
[3]崔爾平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G]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5
[4]顏真卿顏魯公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車吉心齊魯文化大辭典[G]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
[6]歷代書法論文選[G]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
[7]趙明誠金石錄[M]濟南:齊魯書社,2009
[8]謝維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M]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9]張笑榮郗蝽墓志考辨[J].紹興文博,2008 (7)
約稿、責編:金前文、史春霖